江南介绍了恐鸟的外貌,还描述了恐鸟的由来,最后还总结了恐鸟的优点。
直播间的观众们竖起耳朵,认认真真的听着。
“长得大也就算了,竟然还有智慧?”
“我怎么想起了一部老电影呢?”
“是不是《大块头有大智慧》?”
“貌似还是刘天王主演的呢!”
“为什么现实里食草,游戏里却要主动攻击人类?”
“恐鸟:你丫的怪策划去,怪我干啥?”
观众们根据恐鸟和江南的描述,开始闲聊起来。
有的聊电影,有的聊游戏。
江南则还在继续。
“很早以前,当毛利人土著告诉欧洲移民这种巨大的鸟类曾经漫游在平原和山谷时,根本没有人相信。”
“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发现这种巨鸟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1839年,一个毛利人在河堤边找到一块不寻常的骨头,并送给了一个对自然史有兴趣的波弗蒂湾亚麻商人。
“骨头差不多有十五厘米。”
“而这位商人则把骨头拿给他的叔叔。”
“因为他的叔叔是外科医生,应该更专业。”
“于是,这块骨头又被送到当时正在伦敦皇家外科医生协会的亨特里恩博物馆工作的理察.欧文看。”
“欧文研究这块骨头碎片几乎四年,最后他认为这是一种大型动物的股骨。”
“不过,这块骨头不合常理的轻,而且有许多有蜂巢似的小洞。”
“之后,欧文向骨骼学界和世界宣布,这是一种像鸵鸟的巨型已绝种鸟类的骨头。”
“只可惜,他的推论一度被嘲笑。”
“一直到后来科技越发发达的时候,这才证明了他的正确。”
“现如今,随着被发现的化石越来越多,科学家认为新西兰曾经有十种不同的恐鸟。”
“最大的种类高度有三米,重量约二百五十公斤。”
“其名字叫做迪诺尼斯恐鸟。”
“当然,现在全都灭绝了。”
“虽然科学界普遍认为恐鸟在大约十六世纪左右绝种,但是现如今有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报告推测,在新西兰某些偏僻的角落,直到十八世纪甚至十九世纪仍然有恐鸟生存。”
“灭绝的时间距离我们还是比较近的。”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人类尽可能的做出保护,说不定现在我们就可以亲眼看到了。”
“人们对恐龙的灭绝相当熟悉,也相当关心,对恐鸟也是如此。”
“可能很多人会说是因为人类的出现,才让恐鸟灭绝的。”
“其实,并不全面。”
“新西兰坎有个特伯雷大学,那里有一位生物学家,名字叫做尼尔.吉梅尔。”
“他所领导的生物学家小组,曾经从迪诺尼斯恐鸟骨头中提取了DNA。”
“然后,以突变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型,获取DNA序列。”
“作为种群混合的结果,突变现象发生在每一代身上。”
“通过检查这些小的基因转变,科学家可以将分子钟倒转,看一看一个物种是如何进化的。”
“而且他们还可以推断出这个种群的数量。”
“数量越大,遗传的变化也就越广泛。”
“经过细致研究了恐鸟的数据后,吉梅尔的研究小组推断出这种鸟的数量。”
“他们称这个数量“低到了警戒水平”。”
“一千年前,在新西兰生活着数百万计的迪诺尼斯恐鸟。”
“加上其它九种恐鸟,在一千年至六千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北部和南部的岛屿上生活着大约三百万至一千二百万只恐鸟。”
“而人类大约是在一千二百八十年,才首次到达那里。”
“而当时,恐鸟数量已经不足十六万只了。”
“到了十八世纪初,大约还有六万多只。”
“之所以数量下降的这么快,有很多原因。”
“第一,巨大的动物繁殖率都很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寿命却很长的小动物。”
“比如:老鼠、昆虫之辈。”
“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岛上,在没有天敌相制约的情况下,过高的繁殖率对像恐鸟这样巨大动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恐鸟的基因里必定有一种限制“人口膨胀”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否则它们早就因繁殖得过多,吃光岛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毁灭了。”
“而你繁殖的慢,别人繁殖的快,时间一久,你肯定就会断子绝孙,走向灭亡。”
“第二,病毒和细菌。”
“这些繁殖比较快的小动物,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沾有细菌。”
“或许只是很小的流感,对于体型庞大的恐鸟来说,根本造不成威胁。”
“但是当恐鸟面临多方威胁的时候,看似小事的流感,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一定会终结恐鸟的希望。”
“第三,地理原因。”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