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五十八岁的张居正突然去世。”
“他的死,带来的将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人事变动,更是一场强劲的政治风波。”
“梁启超曾说,明朝政治家只有一个张居正。”
“黄仁宇说,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而这一年,十年不敢再来闹事的俺答可汗,也离世了。”
“他的长子乞庆哈,继承了可汗位,也继承了三娘子。
“这一年,打了二十年,刚刚统一岛国的织田信长,因“本能寺之变”意外丧生。”
“一年之内,对东亚格局有足够影响力的三位,不约而遇的离开人世。”
“张居正死后,家人遭到清算抄家,家里饿死十多人,自己差点被鞭尸。”
“至于作为张居正生前最信任的两大将领之一的戚继光,则直接被调往广东当总兵官。”
“说白了,就是被迫养老。”
“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帝王乞此身。”
“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这两句话,用来形容此时的戚继光最合适不过。”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个小伙子的爷爷和父亲给明军当向导,结果被李成梁所杀,得到了三十份贸易许可证、三十匹马以及一份都督委任状的补偿。”
“后来,这个小伙子建立大金,整个女真更是被他所支配。”
“他就是努尔哈赤。”
“有说法是李成梁养寇自重,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只是没想到在他死后,努尔哈赤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再说戚继光,到了广州刚一年,就被免去总兵之职,回到蓬莱。”
“在这一年里,他练兵整备废弛的军务,写书传世。”
“万历十二年,戚继光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二弟戚继美也被免去贵州总兵职,并勒令回乡。”
“虽然被罢了官,但是戚继美非常高兴。”
“因为他终于可以和大哥团聚。”
“可是造化弄人,戚继美的儿子途中暴病夭折。”
“他和妻子伤心欲绝,倒在路途上,最终不治身亡。”
“不久之后,戚继光的次子戚安国也不幸离开人间。”
“打了一辈子仗,本就一身伤病的戚继光,又接连遭受亲人逝世的打击,最终于三年后离世,时年六十岁。”
“戚继光是从一品的特进荣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但他死后,朝廷没有任何悼念活动,只能说让人心寒。”
“两年后,长子戚祚国到京城请求恤典,朝廷才下旨祭葬,但依然没有赐谥号。”
“直到万历末年,可能是女真危机才让没良心的统治者想起这位战神,谥“武庄”,天启年间改为武毅。”
“崇祯八年,登州府在蓬莱修建表功祠,纪念戚继光的功业。”
“九年之后,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自缢而亡。”
江南从戚继光的出生讲到了去世,尽可能的将一些与他有关的重要事迹。
说到最后,他叹息道:
“戚继光在时,戚家军的战力最强,待遇也最好,难免遭旁人嫉妒。”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地位就大不如前,但也还说得过去。”
“明朝抗倭援朝期间,朝廷出兵前承诺给戚家军一人一年的军饷是四十三两白银。”
“虽说比北方士兵军饷多出二十五两,但按照戚家军在朝鲜的巨大作用和突出表现,这完全是他们应得的。”
“明军仅用十二个时辰就攻下平壤这样级别的大城市,而首先登上城楼的,就是戚家军。”
“而战力最强、牺牲最大的自然也是戚家军。”
“可是,明朝财政非常困难,军饷发放就成了问题。”
“本来首位登顶的戚家军将领吴惟用应得白银两百两,最后只给了二十两。”
“至于其他撤回蓟州的戚家军将士,不仅早应发放的奖赏得不到,军饷也没有发。”
“万历二十三年,万般无奈下,戚家军集体跑去蓟州总兵府讨薪,要求发饷和承诺的赏赐。”
“蓟州石门寨军营前,三千三百名戚家军在寨前静坐抗议。”
“军官胡怀德、军师李无逸带领众人高呼口号:“发饷,发饷!”!”
“蓟州总兵王保,看见外面群情汹涌,就命大批卫士在营寨外警戒,自己躲到行辕里面。”
“尽管如此,也能听到外面呼声震天。”
“戚家军的军官胡怀德站起来高呼:“咱弟兄们背井离乡去朝鲜打仗,刀口上舔血,脑袋别在裤腰上来卖命,却连续一年都拿不到饷银,朝廷就这样对我们吗?”!”
“士兵们跟着鼓噪,如海潮咆哮,人群动荡。”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