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鸟铳手,演习或实战中开枪开早了的,斩首。”
“队长若发现不告发的,一起杀。”
“如果你是鸟铳手后负责保护的近战兵,若鸟铳手阵亡,你将被斩首偿命。”
“凡是临阵退缩,允许甲长割兵耳,队长割甲长耳,哨官哨长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哨长耳。”
“收兵回营,查无耳者,斩。”
“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
“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
“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
“埋伏作战,遇贼不起及起早者,队长斩,各兵捆打。”
“当然,不服上官,令不行,禁不止,杀平民冒功、jiany妇女更是斩首。”
“此外,行军途中你若尿急离队小便,割耳。”
“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
“训练还有考核,凡是成绩在中下的,捆打。”
“凡兵逃走,同队之人各捆打。”
“平时除了统一唱军歌,没有任何娱乐,不许拉家常煽动乡愁,更别说喝喝小酒玩玩叶子牌了。”
“古往今来,凡是无敌军队,代表将领无一不是军纪严酷。”
“战国时期有本奇书《尉缭子》,列在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为后世无数将领所推崇。”
“而这部奇书的核心就是:重刑。”
“书中鼓吹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
“请注意,这里指的杀卒不是杀敌人的士兵,而是杀自己的士兵。”
“所以像白起、项羽等杀降大户都算不上“威加海内”。”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战斗力强出名的军队很多,名将如孙子、吴起、田穰苴、韩信、周亚夫、赵充国、杨素、岳飞、徐达、戚继光、年羹尧等等。”
“无一例外,都是军纪严酷。”
“岳家军自然就是这样。”
“刚才所提到的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的“戚继光斩子”故事,是纯粹的民间传说。”
“而岳飞斩舅却是货真价实记载于宋人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里。”
“除了军纪严明,岳家军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兵器。”
“第一,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
“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
“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我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岛国风格。”
“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著作里有记载此刀的锻造方法。”
“第二,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重约七斤,器首尖锐如枪头,节密枝坚,附技九至十一层不等,全器用铁打制而成。”
“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手足无措。”
“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
“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受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在阵战时,以狼宪为先锋,牌盾左其下,长枪夹其左右,锐钯大刀接应于后,相为倚靠,浑然一体,以奇制胜。”
“主要技法有: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掏步退势等。”
“中平势:右手在前右弓步,持宪端平胸间,两手有阴阳,凡遇人枪扎来,只要直推,不招不架,因枝节已起格开作用,直进快进,与他同时用出,他不能挡。”
“骑龙势:上左弓步,他往枪下扎来,我下直截,因枝节有防御之用,上扎来则上推进。”
“如果有失误则当前下披,即他上虚扎、下实扎,我上推不着﹐即下披再推刺。”
“用笼的人要眼快,进步要快。”
“钩开势:他当胸扎枪,我用笼向右一拨﹐他刺右侧﹐我向下一挫,或自己走上前去在胸前一拨,再右一挫,直接向前﹐不用拦拿格提。”
“他再用低枪还势时,我则闸下前进,或拨左右任便使用。”
“架上势:右脚在前弓步,高持宪,枪来高上撑架,管上又要管下,进步飞快,就算再坚固也可以轻松戳破。”
“闸下势:提右膝起步上前,戳出时或弓、或马步皆可,利用枝节格开他枪,如果敌人上扎,我则架上,相互变换。”
“掏步退势:直进直出,无须架格。”
“高低左右直推进,下闸,左右钩切,平挫,只要他动,我动自己要拿定。”
“他不动,高我上架,低闸由我动,不必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