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元朝以后,随着战争的减少,怯薛军甚至充当过使臣,承担出使任务。”
“怯薛遣使是元代使臣所独有的特色。”
“衔命出使的怯薛身份官职显赫,素质才能较高,有着出色的表现。”
“元代怯薛遣使具有相当规模,对朝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元代官修政书《经世大典·礼典总序·遣使》
记载:“昔我国家之临万方也,未来朝者遣使喻而服之,不服则从而征伐之,事在政典,此记使事而已。天下既定,郡县既立,有所询问考察则遣使,致命遐远则遣使,皆事已而罢”。”
“而在元代使臣出使的二百四十二个行次中,怯薛军遣使共计二十三次,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左右。”
“另外,有许多未曾明确指出使臣姓名身份。”
“但有“内臣”、“近侍”等身份暗示的,其间当也包括部分怯薛。”
“如此一来,怯薛军出使大约占到出使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总之,在元代使臣中占有一定的规模。”
“其中,石天麟的事迹最为感人。”
“他自幼入为太宗宿卫,宪宗六年出使海都,不幸被其拘囚,守节不屈,前后二十八年方得释归还,堪与守节不屈的苏武相比。”
“著名史家赵翼将其归入《守节绝域》之中。”
“他的故事跟出使西域的张骞有的一拼,只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贡献。”
说到此处,江南无奈的摇了摇头。
之所以有很多人不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元朝对于人们来说太陌生。
相比起其他汉人所建立的朝代,或许是因为骨子里流传的血脉,就算没有好好学习历史,也可以说个十之八九。
可关于元朝,相对的则比较词穷,甚至一概不知。
“根据忽必烈在位时的情况,怯薛军的人员主要有四种情况。”
“第一,来自先朝大汗的拨赐、或所分子的拖雷家族所属世臣的子弟。”
“比如:畏兀儿人孟速思,年十五,尽通本国书,成吉思汗征至,以授拖雷,后复事忽必烈于潜邸。”
“第二,则忽必烈即皇帝位后所征召的贵臣、官员子弟。”
“中统元年的四月,忽必烈一即位,立即征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师宿卫。”
“这些人大概都是当时由忽必烈所控制的军民官员的子弟。”
“李擅子彦简充质子,张弘范任御用局总管,无疑都是这一类的应征者。”
“至元十年,西北诸王亦奉诏各遣贵族子弟来备宿卫。”
“比如:唐古人阿波古,曾事察合台兀鲁思的统治者阿鲁忽,其子亦力撒合被遣来大都,充任速古儿赤。”
“在元代,臣属将自己的年轻子弟奉献给皇帝或诸王作为怯薛是一种荣誉的义务。”
“同时,这也是登仕的捷径。”
“第三,从质子中擢拔。”
“质子,大家看电影《封神:朝歌风云》的时候,应该都有所了解。”
“根据《元史·兵志》记载:或取诸侯将校之子弟充军,曰质子军,又曰秃鲁华军。”
“中统四年,忽必烈诏“统军司及管军万户、千户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秃鲁花”。”
“江南平,敕江南归附官三晶以上者遣质子一人人侍。”
“对少数民族,如彝族的杨、田两家,亦以其子弟人质。”
“臣附的高丽、安南诸国也责令遣质子来京。”
“至元二十年,定质子令,凡大官子弟,遣赴京师。”
“但在元朝时期,以质子而得充宿卫者固属多有。”
“然质子似并不皆得充宿卫。”
“故在《元史·舆服志》中记载,质子与质子之在宿卫者是相区别的。”
“第四,便是一些异能之士。”
“通过赏识与荐引而人侍左右者。”
“汉人中的刘秉忠、姚枢等都是以此为进身者。”
“皇帝的怯薛军沿用成吉思汗定制,定员大体为一万人,分四番轮流人值宫中,每番三日。”
“因为领四怯薛的四杰中,博尔忽与赤老温皆无后嗣,故第一怯薛例由皇帝亲领,第四怯薛则右丞相兼领。”
“忽必烈以后,皇帝怯薛军的队伍越来越扩大,最多达一万七千余。”
“元朝定例,皇帝死后,其怯薛组织照样保留,人员往往还维持七八百人。”
“这样,累朝都有各自的怯薛,诸王又有各自的怯薛。”
“总计起来,怯薛军的数额是相当庞大的。”
“怯薛的职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宫殿的警卫外,他们承担皇帝的饮食、服饰、车马、医药、巫卜、奏乐等生活所需的一应事务。”
“至于怯薛军的官职和待遇,则好的不能再好。”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