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
“可悲!”
“活到四十六岁,在古人中,也算不错了!”
“谢玄的墓地在哪里?想去祭拜一下!”
直播间的观众们有的感叹,有的疑惑。
江南讲解道:
“谢玄墓址有两处。”
“一说在南京市徐府西园中凤游堂后。”
“建园取土时,曾见其墓石,确认为谢玄墓,于是将其掩埋。在园东南有谢玄庙,庙中有侍郎罗玘所撰碑一通。”
“另在上虞县也有一处谢玄墓,”
“根据《会稽志》记载:谢安墓在上虞县西北四十里。”
“当然,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关于谢玄,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
“传闻他酷爱钓鱼,每每钓鱼大有收获,则做成腌鱼送给亲友。”
“《全晋文》收入他十篇文字中,竟然有四篇都与钓鱼有关。”
“正因如此,他曾被王珉取笑为“吴兴溪水中钓鱼的羯奴”。”
“还有吴兴的太守“晋宁侯”张玄之也与谢玄一样,以才学显名。”
“从吏部尚书任上与谢玄同年到会稽郡做官。”
“因此,他们被人称为“南北二玄”。”
讲完谢玄,江南马不停蹄的就开始讲起谢安。
“谢安字安石,出身于名门世家。”
“其父谢裒,官至太常。”
“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差。”
“而他所说的王东海,是东晋初年的名士。”
“在童年时,谢安就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工于行书。”
“在少年时,便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
“且已经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
“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
“每日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
“或是出门便捕鱼打猎,或是回屋就吟诗作文,反正就是不去当官。”
“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
“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
“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
“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琅玡王友,谢安一概推辞。”
“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也被他写信拒绝。”
“有关官员上疏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便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
“谢安曾到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区别。”!”
“他又曾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
“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
“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
“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
“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
“最最重要的一点,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赏,总是携带歌女同行。”
“美人相伴,欣赏美景,试问谁人不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呢?”
“当官,哪有纵情山水来的快活!”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说:“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他对谢安的器重。”
“没办法,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
“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
“公元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
“谢万在北伐时不能抚慰将士,又误认为敌军抵达,导致手下士卒惊扰奔溃。”
“至于谢万,也是单骑狼狈逃还。”
“如果看在谢安的份上,当时可能就把他杀了。”
“不久后,谢万被免为庶人。”
“这件事情让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