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来了,淝水之战是不是就是北府军打的!”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都出自这里吧!”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斗!”
一提起淝水之战,直播间的观众们全都精神起来。
就算没有好好学习,再不懂历史,多多少少的也都知道这场战争。
江南点了点头,道:
“没错!这是北府军最成功的战役,也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北府军建立不久,就在抗御前秦的战场上屡立奇功。”
“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
“次年二月,谢玄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
“后彭超与俱当、毛当等率秦军六万南下,围东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
“五月,谢玄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
“六月,又大败秦军,彭超、俱难只身逃回北方。”
“太元八年,淝水之战爆发。”
“当时,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的前秦皇帝苻坚,准备进攻东晋。”
“为此,他把文武官员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当皇帝以来,前秦的国力日渐强大,地盘也由小转大,在北方已没有任何国家敢与我抗衡。”!”
“但接连两位大臣都反对攻晋,使苻坚非常恼火。”
“于是,他做慢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的?凭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下令让每个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断长江的水流!”!”
“苻坚气呼呼地回到内宫。”
“太子苻宏又来劝说他别草率行事,但他仍然不听,一意孤行。”
“这一年的八月,苻融率二十五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共百万大军前来。”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晋军与秦军对峙淝水。”
“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
“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
“朱序、张天锡等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
“一时间,秦军阵脚大乱。”
“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在溃逃的前秦士兵奔逃的路上,远处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被风吹得簌簌作响。”
“高度紧张的前秦士兵以为那是晋军的追兵,越发拼命逃窜。”
“这便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一战之后,前秦一蹶不振,很快走向灭亡。”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
“本以为北府军自此以后,会越来越强大。”
“谁成想,短短四年以后,谢玄就失去北府兵领导权。”
“此后,北府兵相继为谯王司马怡、外戚王恭统领。”
“后来,王恭两次起兵反晋。”
“刘牢之倒戈,击败王恭。”
“朝廷命刘牢之都督诸州军事,刘牢之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再后来,北府军参加了镇压孙恩起义,并成为主要力量。”
“刘牢之率北府兵讨伐荆州的桓玄,却向桓玄投降。”
“桓玄逼刘牢之自杀,吞并了北府兵。”
“紧接着,北府兵将领刘裕等击败桓玄。”
“公元420年,刘裕凭借北府军的军事实力终结了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这便是北府军的主要战绩!”
“其实,仅仅只是淝水之战的胜利,人家就应该榜上有名。”
江南一脸认真的道:
“在当时那个朝代,建立北府军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北府军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保卫了东晋朝廷,使汉族政权得以存在。”
“北府军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抵抗强大的前秦的入侵,北府军同前秦军队交手多次,百战百胜,挫败了前秦攻取江南的野心,保卫了汉族政权,使得东晋王朝可以偏安一隅、高枕无忧。”
“其次,北府兵还是镇压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
“东晋王朝内外矛盾都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内乱,民众苦不堪言。”
“因此,许多民众揭竿而起,反对东晋王朝的统治。”
“作为东晋王朝统治下的一支精锐力量,北府军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隆安十三年,孙恩、焦循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北府军受命镇压起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