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刺身!起源于华夏!(2 / 2)

“脍鲤就是生鲤鱼。”

“《礼记》又有相关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

“《论语》中也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

“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

“包括《孟子尽心下》中,也有提及脍。”

“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时期,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

“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也就是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

“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

“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

“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得到的回答是:“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

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

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

因为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听完江南所讲,直播间的观众们顿时茅塞顿开。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成语“脍炙人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成语,但是在上学时期,仅仅只是记住了这四个字,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没办法,相信很多人在面对语文课本上的一些内容,得到的都是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而不是认真的去讲一讲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原来脍炙人口是这样来的!”

“学到老!活到老!”

“岛主科普的太棒了!鱼刺本来就是咱们国家的,可别被某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岛国给偷走了!”

“说得到!鱼刺是我们大华夏发明的,而且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弹丸之地休想抢走!”

经过江南的这番讲述,直播间的观众们不仅仅知道了成语“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心。

江南端着做好的海胆汤、海胆炒饭和猪齿鱼刺身来到大厅的餐桌前,开始细细品味。

期间,他还将鱼头和鱼骨头丢给了一旁等待的小白虎蛋蛋等动物。

这玩意本来就是装饰品,他根本没有打算吃,还不如交给小动物们去解决。

江南边品尝着鱼刺,边继续道:

“关于我国南方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

“根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

“当时是公元前505年。”

“秦汉之后,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

“脍通常都是鱼脍。”

“紧接着,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

“鱼脍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

“其中有一件事情讲的是,广陵太守陈登很爱吃生鱼脍。”

“因为过量食用,而得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

“后经名医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

“最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

“由此可见,生鱼片在当时多么抢手,哪怕吃完会得病,哪怕吃完可能会死,也要争着品尝。”

“三国魏的曹植也喜欢吃鱼生。”

“他的《名都篇》里有记载:“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

“意思是指要把生鱼片,蘸着小虾酱来吃。”

“南北朝时,出现金齑玉脍。”

“这是我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

“此名称出现在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在“八和齑”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

“所谓“八和齑”,其实就是一种调味品。”

“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炀帝说:“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由此可见,隋炀帝也很喜欢吃鱼脍。”

“唐代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还留下了不少诗句。”

“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

“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

“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鲙橙虀!”

“白居易的《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也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鲙!”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

“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

“也正是从唐代开始,生鱼片才传至岛国。”

“后来,酱油传入岛国,并被广泛使用以后,刺身才逐渐蘸酱油。”

江南仿佛是在将刺身的历史,基本上各个朝代都讲了一遍。

听到此处,直播间的观众们纷纷动容。

“李白还有那么长的诗吗?”

“幸亏没有出现在语文课本里!”

“我就知道刺身是从唐朝传过去!”

“如果不是我们传过去酱油,它们甚至都没有作料!”

“它这个字,用的很灵性啊!”

“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学习我们的各种文化和饮食,岛国其实还处于原始社会,就跟在非洲部落里的原始人差不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