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韩春明和程建军
几个小时之后,火车在城市停下,李成涛从车上下来。
这一批去三河村的知青不是李成涛一个,还有两个,年纪和李成涛差不多大。
你好,我叫韩春明。”
“我叫程建军。”
和李成涛一起去三河村的两个知青打着招呼。
“我叫李成涛。
三人都是初中生,还是一个学校的,但班级不一样,韩春明和程建军一个班,李成涛一个班。
都是京城人,还是一个学校的,能分配到一个农村也是缘分。
没多久,三人就熟了。
又拖拉机来接李成涛三人去小镇,然后会有三河村的人到小镇接他们。
从三河村到京城也就一天不到,但没有介绍信,李成涛三人就不能回京城了。
同样的,李解放夫妻想到三河村看李成涛也要介绍信。
李成涛两年之后就可以回京城,但韩春明和程建军就不一定了。
不少知青下乡之后就一辈子都无法回城里了。
李成涛是大包小包,韩春明和程建军也是一样,当三人坐上拖拉机,开拖拉机的大叔嘀咕:“这都像五个人了。” 拖拉机幵了大半“六五三个小时才到镇子。
在镇子的公社,李成涛三人等着三河村的人接他们。
“我去供销社看看,你们去吗? ”韩春明问道。
虽然韩春明也是大包小包,但还有很多生活用品没带。
“我也要买点东西。”程建军说。
“我留下等三河村的人。”李成涛说道。
三个人中肯定要一个留下等三河村的人。
李成涛虽然也想去供销社看看,但他也不着急,以后有机会去。
从三河村来这小镇又不需要介绍信,就是工作时间来也就是扣点工分,不工作的时候没人管。
韩春明和程建军把大包小包也放在了公社,有李成涛看着,不会出什么事。
“你们还是少买点东西好,我们可能要走着去三河村。〃李成涛好心的说。
“三河村离这小镇有七里,我们走过去?幵什么玩笑。〃韩春明表示不相信。
程建军也是不相信,走着去三河村?不可能。
李成涛也是听阎解放说的。
不过,三河村比阎解放下乡那农村好了很多,想来不会让知青走着去农村。
“走了。”程建军去供销社了,韩春明连忙跟上。
当来到供销社,韩春明二人就一脸失望,东西太少了。
除了拿工分换,供销社的东西还都要票,例如买点粮食,京城粮票还不行,要全国粮票。
虽然东西不多,但韩春明和程建军还是买了不少。
首先就是棒子面,韩春明买了二十斤,程建军买了三十斤。
还有酱油,盐等。
“买个搪瓷面盆,再买一双布鞋。程建军拿出钱和票。
供销社的人也是看着韩春明和程建军,二人买的东西太多了。
除了下乡的知青,很少有人一次性买这么多。
而看韩春明和程建军二人的穿着和气质,就知道是知青。
每年都有知青来三河村,第一批知青就两个人,都回城里了,第二批知青也是两个人,一个回城里了,另一个还在农村。 买好了东西,韩春明和程建军二人就回公社。
三河村的人也到了公社,是个大婶,大婶是赶着牛车来的。
牛车上是些农作物种子,还有肥料。
送走李成涛,阎解旷也开着汽车回厂里了。
没耽误多少时间。
今天也不忙,阎解旷还是比较轻松的。
厂里不少工人都有孩子下乡,工作时就有一些工人在谈着。
就阎解旷所知,上山下乡也没几年了,可能过两年就要取消。
要是李成涛两年之后回城里就取消知青下乡,他估计要郁闷死。
当然,李成涛并不是最后一批下乡的知青,他不会是最郁闷的。
也有一些知青不怕苦不怕累,为了建设新农村而甘于奉献,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
阎解旷在办公室坐了下,就到车间视察了下。
遇上李解放时,阎解旷也和他聊了几句。
李解放打听了下,知道这一批去三河村的知青有三个,除了他儿子李成涛,另外两个是韩春明和程建军。
“韩春明?程建军?阎解旷一脸古怪。
李成涛这运气可以啊,下乡插队也能和韩春明组队。
至于程建军,是个标准的小人。
简单和李解放聊了聊,阎解旷又去别的车间视察了。
身为副厂长,阎解旷经常到厂里各个车间视察,也能尝一尝生产的食品。 要是厂里生产了新的食品,阎解旷肯定要尝一下。
如今,阎解旷对厂里的食品没什么兴趣,他都吃腻了。
也没到每个车间,只是随便去了几个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