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常三年(公元418年),有彗星划过,明元拓跋嗣帝大惊,赶紧召集群臣商议。
唯有崔浩道一语破天机:“彗孛者,恶气之所生,是为僣晋将灭,刘裕篡之之应也。”
至泰常五年(公元420年),刘裕果然废了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东晋灭亡,崔浩一语中的,明元帝由此将崔浩视作心腹,常秘密问策。】
“这人真能夜观天象?”
“或许天象只是托词,实则是他已经看穿了刘裕的为人。”
“当世曹操?呵呵!”
【在常年小病缠身的情况下,拓跋嗣担心自己亡故后无人继业,于是就以天机问崔浩。
崔浩建议立皇长子拓跋焘为储君,拓跋嗣不仅欣然接受,还为儿子选了六位大臣辅政,其中崔浩为右弼,坐西厢东面。】
【北魏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刘裕病逝,刘宋主少国疑,拓跋嗣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兴兵南下。
崔浩见此急忙劝阻道:“裕新死,党与未离,兵临其境,必相率拒战,功不可必,不如缓之,待其恶稔。如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扬威,可不劳士卒,而收淮北之地。”
崔浩不是不同意南征,而是不建议拓跋嗣此时南征。因为刘裕刚刚去世,虽然主少国疑,但是如果大兵压境,肯定会团结对外,应该先缓一缓,等刘裕留下的辅政大臣们“争权”之时,再行发兵,那时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尽收淮北之地。
然而,这么好的机会拓跋嗣怎能放过?他觉得刘裕既然可以乘姚兴去世北伐后秦,那自己为何不能趁刘裕去世南下呢?
想来拓跋嗣当时的内心戏是:“你丫总不能事事都能料中吧?”
于是他再一次忽视了崔浩的劝诫,以奚斤为统帅,渡黄河攻宋。】
【崔浩见木已成舟,出兵已成定局,于是便转换思维,尽力帮拓跋嗣出谋划策。
他认为,宋军河南各地的守兵虽然不多,但是宋军却长于守城,魏军以骑兵为主,不擅长攻城,况且军队顿兵于坚城之下,挫伤军势,宋军援兵可以徐徐而来,以锐击怠,相当危险。
因此,大军应该无视这些城池,迅速略地,直接以骑兵快速抵达淮河一线,同时将广大占领区的粮草收割。这样一来,大军背后的零散城池,虽然为宋军所有,但是与江南隔绝,则必定要弃城东入青州。
这一战略是建立在抵达淮河的魏军能抵住宋军援兵的基础上,如若失败,则容易被援兵与河南留守的宋军两面夹击。
因为刘裕经营关中的失败以及因病去世,使崔浩对魏宋双方的军事力量判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对魏军能阻击援兵、隔绝南北有很大的信心。】
【然而魏军统帅奚斤则认为,魏军完全可以利用优势兵力,在宋军援兵抵达前击破河南的宋军城池,这样就能迅速达到战略目的,同时更加稳妥,凶险更小。
奚斤自然是鲜卑人,而且自魏太祖拓跋珪(拓跋嗣的父亲)时代开始,便统帅禁军,从拓跋珪于参合陂大破慕容宝,又曾征漠北诸部,获杂畜十余万,更曾在拓跋嗣继位后为先锋,再征漠北,俘虏二万余家,牛羊无数。
对比来看,奚斤是战功赫赫的宿将,崔浩虽然之前有过言中刘裕北伐和代晋的经历,但是在军旅征伐之事上的发言权与奚斤相比,显然还是弱了许多。
在一位沙场宿将和初出茅庐的菜鸟之间如何选择?
不出所料,拓跋嗣最终采纳了奚斤的建议,发兵攻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