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重回1988之IT女王》151.第151章我想建风电场,谁赞成……
安夏去乌兰察布的时候,已经满地大风车吱呀吱溜溜的转,号称“风电之都”。
现在的乌兰察布,看着呼啦啦的风直发愁。
如果安安静静的冷,还能忍受。
被狂风一吹,身上穿多厚的衣服,都有一种“不过一层纸”的感觉。
所以,现在当地领导的梦想是“草原皮都”,实在不行,本地人还能自己买呢,至少有个保底销量。
领导层听说过风电场,也有过这个想法,还亲自去隔壁的朱日和考察过,结果一看投资数字,再一盘算,建成之后得十几二十年才能回本。
重点是这些钱投下去,就没钱继续扩大“草原皮都”的规模,他们心里直打鼓,就一直拖着。
都九十年代了,还三天两头的拉电闸限电,简直丢人现眼。
为了保证不断电,他们的几个调度员都快给累死了,随时随地,紧盯着线路。
硬是靠人力把这个落后企业变成了全国文明单位,今年还晋升成国家中型一档企业。
电业局领导跟市里说了几回,想增加投入。
市领导们犹犹豫豫:“啊……这个……我们再考虑考虑,研究研究,你们再苦一苦,奉献一下。”
电业局的领导急火攻心:“对,我们员工是要讲奉献讲牺牲,但也得让人看得见希望啊,1927年的时候,大家可都是奔着光明美好的未来才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闹革命的。”
“哎呀,话不能这么说嘛……既然你这么坚决,这样,你给我们一个保证,建成之后,能得到多少回报,多久能把投入的本钱赚回来?”
电业局领导:“……”
这尼玛上哪儿跟你保证去啊?
但是这话不能说,说了,就会得到一个答复:“你看,我们现在的财政状况也不乐观,对吧。现在草原皮都已经快要走向正轨,已经成了规模化产业,那肯定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看见回头钱的地方去。”
半天没憋住一个字,他只得离开。
刚回去,就遇上白雪松拜访,说紫金想建厂,问供电能不能保障。
电业局领导当即就把市里领导扔给他的难题,扔给了白雪松。
白雪松确实认真负责,不愧在消防干了那么多年。
他没有马上转述问题,而是打听清楚之后,做了判断,知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才马上向安夏请示。
前因后果比较重要,要是上上下下的领导们都不想建风电场,只是随便拿理由搪塞,那这件事就此作罢。
不怕问题多,就怕没问题。
紫金的数据中心肯定是要建的,但是也不可能一下子建他几十个,把耗电量给拉满。
安夏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世间有“电子一条街”“服装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皮件一条街”……那为什么不能有“耗电一条街”,啊不是,是数据中心一条街。
据安夏从建筑业朋友那里得到的消息,起码已经有五家公司的数据中心进入选址阶段。
既然要选址,就一起嘛,大家搭个伴。
虽然不可能有第二度电半价,或者买二赠一这种好事,但是说不定可以努力努力,弄出点别的优惠来。
安夏当即与那几位老板约时间,大家都很忙,安夏开门见山,直接说明她想约他们见面的理由。
各位老板并不意外安夏知道他们要建数据中心的事情,他们意外的是安夏居然心平气和的跟他们谈一起建设一起发展的事情。
他们想知道安夏有什么阴谋,于是都来了。
此时的全国商人都在各玩各的,大家秉承着“同行是冤家,同行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的思想。
有好事绝对捂着。
如果有人愿意分享,那绝对是利益共同体。
否则,就算是亲戚朋友,都未必敢信。
夫妻对卖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安夏,现在行业中绝对的龙头老大。
她会好心分享一个省钱又方便的地区给他们,还邀请他们把数据中心建在那里吗?
莫不是有什么阴谋?
比如,那里其实环境极差,一年只有一个月能施工。
比如,那里人的人品极差,杀人放火拦路抢劫,数据中心建在那里,一天被洗劫三次。
比如,交通极差,数据中心出了故障,维修工程师要先坐飞机,再转大巴,再转三轮,最后骑马赶过去。
当然,明面上是不能这么说的,大家和和气气地说了一堆套话,意思就是:地址还在选,谢谢安总关心,我们会考虑的。
安夏知道他们的担心,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十五年,但不少人其实是在八十年代末才开始经商的,思想还在最初的野蛮生长状态。
各自划地盘,同行之间就算合作,也大多是嘴上叫哥哥,手里掏刀子,既要防着别人给自己一刀,也随时随地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割对方一块肉。
短视,但这是一个必经阶段。
谁都想独吞所有利益,不吃点亏,哪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以及合作的意义。
所以,安夏也不说什么大道理,她对他们说:“乌兰察布是个好地方,我已经全方位考察过了,如果你们需要,数据我可以发给你们,这些全部都是政府公开渠道获得,你们可以去查。
请各位过来的原因,是因为有件事,紫金一家吃不下,想与各位通力合作。”
安夏将电业局的问题告诉众人,他们这才信了几分。
哦,原来是量大优惠,想跟哥几个凑单,那确实很有道理。
而且,电费也确实是数据中心的大头。
去年的时候,国家决定启动三峡工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没得说。
但是要钱啊!
钱从哪里来啊?
电费啊!
从去年开始,全国除了西藏和贫困地区的农业灌溉用电之外,每度电加3厘钱。
普通人家连空调都很少,加3厘钱并没有伤筋动骨的感觉。
数据中心不一样,他们几家数据中心,最小设备耗电量都是90千瓦,也就是一小时要用90度电,24小时2160度。
这2160度,还只是服务器本身的耗电量,伺候服务器的空调、照明、不间断电源……还要另算,而且它们才是大头。
他们又听安夏说起乌兰察布的气候很好,自带降温功能,还有离首都才三百公里。
就连最谨慎小心的老板,都怦然心动。
“要建数据中心,起码要一年多的时间。建一个风电场,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要是现在能跟乌兰察布那边谈拢,两边同时开工,我们盖我们的,他们盖他们的,差不多能同时完工。”
安夏说得都很好,他们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请收藏本站】您现在阅读的是《重回1988之IT女王》151.第151章我想建风电场,谁赞成……
不过,哪个商人在卖东西的时候说东西不好呢?
裤子上有洞,都能说这是美国来的最新时尚。
他们现在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夏是不是设了个什么看不出的圈套,她说紫金也要在那里建,可是谁知道她到底要不要建,就算她在那里买了地,也不能说明她就要在那里盖数据中心,说不定是出租给卖皮草的商人盖集贸中心呢。
其实安夏说得这些东西,确实都是公开数据,想查都能查到。
但是他们直接从开头就在心理上预设安夏另有图谋,疑邻盗斧,自然处处怀疑。
让他们没有马上拒绝的原因是:电费,真的太他妈的贵了。
现在供电线路也确实各种不稳定,全国都紧张,谁家没赶上过几回拉闸限电。
不然全国人民盼啥三峡工程呢。
他们又问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可以算抬杠了。
安夏也索性摊开了明说:
“紫金现在确实在做数据中心,但是,我并不想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在数据中心上,我不可能霸占全国的需求。
而且,说实在的,只有我这一家做,技术提高的速度,肯定不如有竞争。
我们在国内横没有用,等我们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的科技公司涌进来,客户一对比,我们在旧石器时代,人家都已经飞机大炮原子弹了,到时候我们全灭。咱们谁也落不着好。
我说这些,你们可能不信,你们就看看各个城市的商圈,哪个商圈是靠一家百货公司撑起来的?不都得有几个差不多体量的镇场?”
……
安夏把该说的话说完,然后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只建一个数据中心,全国有不少地方可选,如果想要做大,就得考虑异地机房,跟需要的机房数量比,适合的城市就没有那么多了。”
然后,她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对他们说:“各位来一趟不容易,我做东,今晚请各位尝尝我们这里的特色。”
众所周知,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但是在谈判桌上谈不好的事情,在饭桌上却能谈好。
晚上吃饭的时候,两轮酒一敬,这几位老板的口风,就没那么紧了。
安夏有陈嘉和王娇娇代酒,她始终都很清醒,从只字片语中听出他们隐藏的担心。
喝到差不多的时候,他们终于觉得安夏说的事情有道理。
不过,这几位也算是“酒精考验”的战士,就算没有带挡酒的人过来,也不妨碍他们“再考虑考虑”。
这么大的投资,安夏也没指望一顿饭就能解决,送走几位老板后,安夏回到家里,开始做第二套备用方案:如果,他们全都不参与,应该做什么打算。
最大的问题是财务问题,公司不是拿不出钱,但是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