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远古遗迹(1 / 1)

渊天 尊上少轩 1253 字 2023-08-19

又作释门、法门、缁门、玄门、真门、道门、空门、谛门、祖门、宗门。

依三论玄义,知菩萨之造论,即为开显诸佛之教门,此教门即法门之意。后代‘佛门’一语,主要为佛教对于儒、道二教之自称。如信仰佛教者,称为佛门弟子;舍离世事而修行佛道,即称为入佛门。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而要达到涅槃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据《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意思是说此国土人没有痛苦只有乐,国土世界极其华美清净,当然是众人向往的精神乐园。但随之,有很多人不相信,认为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圆满的世界存在。但也有非常多善男信女相信,在这个世界以为就有阿弥陀佛的世界。

《维摩诘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心即是菩萨净土,清净心即是极乐世界,菩萨成佛时从来不谄众生来他的国土,众生能过守戒、行善、布施、精进而自净其土。

《维摩诘经》又云:“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意思是说,人的自心善,则看世界也善,心污秽,看世界也是污秽的。又云:“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