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心素没法子,只能又去找陈奇伟,结果这陈游击对城防之事也很不上心,压根就不相信郑芝龙敢来攻城。
“许三叔太谦了,小侄以为你老比那方把总要强得多。”林海倒也不全是恭维,许心素至少还知道守城要军民同心,那方献可只怕都未必有这点见识。
他接着又道:“再说还有小侄从旁襄助,许三叔若是信不过小侄,小侄这里还有个姓吴的手下,当年是打过浑河血战的,还曾当过俞总戎的前任谢弘仪将军的亲兵。”
谢弘仪在出任广东总兵之前正是福建总兵,当时俞咨皋是他的副手。此人乃是万历年间的武状元,个人武艺那是自然不用说的。天启二年的时候红夷侵扰福建,这位谢总兵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许心素听到这话,终于下定决心:“既是如此,老夫就勉力一试,还请贤侄尽快就守城方略拟个条陈。”
“许三叔放心,小侄今晚就拟好条陈,明日一早就给许三叔送过来。”
林海回到营房后,当即就招来吴国毅,两人一夜未眠,拟就了一份详细的城防方略。其实吴国毅也没打过守城战,但他在戚金身边时没少经历过城防演习,因此对于怎样守城是十分熟悉的。
戚继光是个军事全才,要论综合水平,可能并不次于那些历史顶级名将,他真正吃亏的就是没打过国战级别的会战,因此好像离名将天板还差那么一线。
他在晚年时曾经自夸“三十年间,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这还真不是吹牛逼,而是有实打实的战绩在那支撑。
关于城防,戚继光也是有一整套理论的,从城池修建到守城都十分完备。并且,他还要求每年都要举行一两次城防演习,全城军民全部都要参加,这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戚金至少在理论方面是完全继承了戚继光衣钵的,因此吴国毅搞起城防方略来也是得心应手,只不过这城防之事千头万绪,他和林海两个人还是搞了个彻夜未眠。
刚出门,许心素已经派人来请他了,说是他已经拿到城防指挥权了,方献可则称病在家。
林海估计这厮又是去勾栏瓦舍里鬼混去了,毕竟方把总也不是完全不懂军事的,要论马吊修城、青楼放铳,人家那是一等一的行家里手。
到得许心素家中,林海先是向他介绍了吴国毅,接着就把那条陈递了过去。
“许三叔,这是小侄拟定的七条最为紧要之事。”
“
“
“除各处军伍之外,所有在城生员、致仕省吏也要组织起来,与各军军吏一起听令行事。”
“
“
“
“
“
林海简明扼要地把那个条陈上的内容给许心素说了一遍,许心素一边看一边听,捋着胡子频频点头。
但在听到最后一条时,却忽然皱起了眉头:“这一条怕是有些难了,如今郑贼还没来,我等若是要拆民居,怕是百姓不服啊。”
林海一听就知道其实并不是什么百姓不服,主要不服的还是那些权贵人物,城外一般是商业街,尤其是通向厦门港的棋盘街那里,靠近城墙的有好几座高大的店铺,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开的。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城守篇里专门有一节城忌解,里面说的主要就是这种情况,并说如果有靠近城墙的高大民居,那这城就是不守之城了。
戚大帅也说这种情况一般都很难协调,只能等贼近了再去吓唬人家,到时直接一把火烧了。
戚大帅都没办法,林海又能如何,因此这一条也只能先暂时搁置,毕竟现在连郑芝龙的影子都还没看到呢。
不过其他各条都被许心素采纳了,当天许乐天就派人远出哨探,其他各条也都在有条不紊地执行中。
八天之后,许乐天派出的远哨看到了郑芝龙船队,当即车起十二幅大白旗,相邻各墩相继举旗,直至厦门城头目视可见。
几乎与此同时,泉南游击陈奇伟战没的消息传到了中左所。
关于中左所的驻军以及浯铜游兵把总方献可,大家可以看看作品相关里
顺带推一本朋友的书,难得的明末考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