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上刻有荷花、荷叶,整体线条十分流畅。
而且这砚台石质娇嫩细腻,体重轻,不仅滋润、坚实,纹路还严密。
虽然东西有点新,像是民国时期的样子,但这砚台的材质不错,是一枚端砚。
端砚又名端溪砚,龙国四大名砚之一,与洮砚、歙砚、澄泥砚齐名。
端砚的特点在于研墨的时候出墨快还不容易干,用端砚研磨出来的墨写出来的字体颜色不容易出现变色和褪色的情况。
在夏天的时候只要把手按在端砚的中心都会出现水气,呵一口气,就能研磨,即使在冬天,使用端砚也不会出现结冰的情况。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唐代的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面基本没有纹饰,砚形也较为单调,以箕形砚、八棱形、长方形较为常见。
到了重文轻武的宋代,端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文人墨客热衷于鉴赏、收藏和研究端砚,使这一时期的端砚兼具实用与欣赏价值,砚形砚式与唐代相比更为丰富。
元代历时不足百年,端砚制作承袭宋制,装饰简单朴拙,刀法粗犷浑厚,多无精雕细琢,呈现出简朴实用的特点。
明代端砚的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
清代端砚制作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制砚工艺更加精致细腻,砚形砚式也更为丰富,使得制砚巧匠名噪一时,藏砚名家蜚声后世,端砚工艺达到了顶峰。
民国时期,国运衰微,端溪名坑荒废停采,砚材枯竭,加上外来文化冲击,钢笔的引入,端砚的实用功能褪化,渐渐远离社会生活。
20世纪60年代起,端溪众多坑口逐步恢复开采,近现代的端砚多以风光风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端砚已不仅仅是文房清玩,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
通过一轮又一轮讨价还价,胡牧之最后花了五十,买下了这民国时期的端砚。
那么接下来就是毛笔了。
胡牧之在潘家窑转悠了一大圈,也没发现一只毛笔。
看了看时间,居然都三点多了。
想到明天还要上班,胡牧之只能先打道回府了。
回去的路上,系统的声音在胡牧之脑海中缓缓响起。
【叮,提取乾隆工玉扳指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百步穿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