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移民北进(1 / 2)

东北苦寒,但春夏秋却是不错的季节。

尽管小冰河期的影响,使得冬季变长,压缩了春秋两季的时间。

但肥沃的黑土地,推广耐寒的、生长期短的作物,大大的缓解了农业种植的压力。

有赖于土地的充裕,只要没有大灾,现在辽东的一季耕种收获,能够满足三年的吃用。

尽管海外运粮还在持续,但也是为安置大量移民,支持吉林和黑龙江省两省的开发。

同时,通过水路转运的粮食,也在支撑着军队远在黑龙江省的行动。

朝廷支持的力度,以及官府的高效运转,使东北三省的开发建设,简直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相对充足,这也是大明崛起,并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最大优势。

汉人、满人、蒙古人、朝鲜人和倭人,构成了开发建设东北的主力军。

每年计划安置在吉林和黑龙江省的移民,则分别达到了二十多万和十几万。

梯极安置也是最科学、最经济的措施,辽东作为基地,支持吉林,也支持黑龙江。

路途的远近,运输的压力,使得最末端的黑龙江省得到的粮食物资有限,安置人口也不能太多。

而吉林省撑过一年,就又能成为黑龙江的后勤基地,给予黑龙江省物资上供应。

黑龙江省一年的耕种收成,就又能保证下一年接收两倍多的移民。

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黑龙江省建设成粮食基地,为明军夺取并占领西伯利亚,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大片广阔的田地上,分别种着玉米、黑麦和土豆,足有五六十亩。

井上伊政,不,已经改名叫景忠明,正扛着锄头,带着欣喜的笑容,憧憬着将来的丰收,向着村中不紧不慢地走去。

作为第一批被迁徙到黑龙江省的倭人,景忠明和家人走的是黑龙江入海口,去年秋末到达的。

盖房建屋,开垦荒地,靠着政府提供的粮食物资,渡过了冬季,也熟悉了东北的生活。

能够吃饱肚皮,不是幕府统治时期每天那一两撮米、几个番薯的半饥半饱。初时的惶恐过去,就剩下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特别是冬天参加冬捕,每家都吃到了不少鱼,更是在倭国难得的改善。

现在,庄稼已经种好,长得茂盛,秋季丰收在望。

景忠明一家子也更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脸上多了笑容,心里也有了美好的憧憬。

“忠明。”一个矮个子的倭人走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

景忠明笑着挥手,说道:“义明啊,去挖渠了吗,弄得腿上都是泥。”

倭人到来之后,都改了名字。或许是官吏的恶趣味,也或许是让他们牢记要忠于大明,忠义大明。

所以,名字叫忠明和义明,以及爱明等类型的特别多,很有些泛滥。

这些改了名的倭人对此倒是很欢喜,似乎是觉得在抬举他们,也牢记自己名字的寓义,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

滕义明呵呵笑着,举了举手里的篮子,说道:“去河边抓鱼吃,可工具不合适,就捞了几条小鱼。”

“小鱼也好啊,烤了吃,熬汤也鲜。”景忠明很是心动,说道:“可惜没有船,只能去钓鱼,费时间。”

滕义明点头称是,和景忠明边走边聊着。虽然汉话还有些生硬,但也能说清楚事情。

而且,不管是倭人,还是朝鲜人,都在尽力融入大明,在外面的时候,尽管使用汉语。

“听说田川家要和明人结亲啦,结衣确实长得漂亮,难怪被明人看上。”滕义明不掩羡慕地感慨道。

景忠明嘿嘿笑着,有些发酸地说道:“有个漂亮女儿,就是省事儿啊!嫁的还是军人,秋收就不收赋税了吧?”

“收也是很少。”滕义明对于政策也不是很了解,说道:“军人有钱啊,听说聘礼有头耕牛。啧啧。”

“怪不得老田川那么得意,下巴都要扬到天上了。”景忠明轻轻摇头,羡慕道:“要买头牛,怕是要攒上好几年。”

官府对有倭女嫁给明人,特别是嫁给军人的,有特别的优待。为此,还会组织类似相亲会的活动,给男女见面的机会。

赋税减免是一方面,社会地位更有提升。而且,嫁女家庭的倭人,便有了为官吏的资格。

对朝鲜人也是一样的政策,他们来得比倭人早,更熟悉官府政策,早就把嫁女视为入籍的捷径。

嫁女的首选就是军人,军人收入高,更能够给家庭带来更多实质上的利益。

比如入籍,就能享受到明人的待遇,赋税、教育、工作都不再受限。且代表着融入社会,被大明所真正接受。

或许,身份上的认同,在一些朝鲜人和倭人看来,也是相当重要的。

縢义明和景忠明虽然冷嘲热讽,但心里却是羡慕,或者说是嫉妒的。

别的不说,有了当兵的女婿,田川家的人这腰杆就挺起来了。连村长见了,也得客客气气。

至于说到聘礼啥的,就是不给,沾到的利益也能让田川家心满意足。

“当面可不能说田川,那家伙会急的。”滕义明笑着提醒道:“得叫老田,或叫田明恩。”

景忠明深有同感,连连点头。

已经改姓名的倭人差不多都是如此,唯恐还有原来的标签,唯恐被认为与明人不同。

说话间,二人已经进了村子。

入眼虽然不再是日式的建筑,可这泥墙茅草苫顶的屋子,对于日本平民来说,也是不错的住所。

要知道,在明治维新之前,倭人是很穷的。修盖得美观壮丽的房屋,都是大名领主的。

对于穷人来说,有间茅草屋栖身,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到了冬季,倭人在室内取暖一般用地炉,或叫围炉。

就是在屋内的地板上挖了一块空间,铺上灰,燃烧着木炭,上面还吊着铁壶烧水。除了地炉,还有木炭火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