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时,这个心狠手辣的枭雄,才发自肺腑地泣不成声道:‘皇甫枰自今日起,愿为世子殿下赴死!’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徐凤年恩威并施,算是暂时收服了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武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徐凤年已经开始笼络人心,培养自己的班底,为日后跟陈芝豹的竞争做准备。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
“.` 在皇甫枰离开后,徐凤年来到许清家的简陋小屋。
许清追问他是怎么摆平这件事的,徐凤年不愿暴露身份,于是他就随便编了个理由,说自己认识北凉的大官,又花了些银子,这件事算是彻底解决了,叫她安心过日子。
对于陌生人的帮助,许清心里很是感激,她也不愿意欠人情,就对徐凤年说:‘等我攒够钱,立刻就还给你。’
徐凤年说道:‘北凉像你们这种小户人家,一年最多赚十几两银子,对我来说只是毛毛雨,不用还了。’
许清眼神清澈,十分认真地说:‘要还!就算我还不上,以后也要让右松接着还。’
徐凤年无奈,只是打心里对这个受尽生活折磨,却依旧心思纯澈的寡妇小娘,好感又多了几分。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可却足以改变这一家子的命运。
为了表示感谢,许清非要留徐凤年吃饭,徐凤年拗不过,吃了饭,又劝右松要好好读书,以后争取考取功名,这才离去。”
说道此处苏尘顿了顿,因为下面就要正式进入北莽境内了,于是他停顿一下,话锋一转说道,“再继续说下去之前,先介绍一下北莽的现状。”
“出了倒马关,就进入了北莽地界。
北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民风彪悍,号称有百万铁骑,虽然经济实力落后于离阳王朝,可军队实力却明显占优。
此时北莽的皇帝姓慕容,是千年以来,唯一一位女子皇帝。
这些年,北莽和离阳经常在边境上有一些小摩擦,只不过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当初的北莽就很强大,而在离阳王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其余八国的残余势力,有很大一部分都逃到了北莽,从长远来看,对天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近二十年,在慕容女帝的扶持下,这些亡国遗民(得诺好)又建立起了一座新的朝堂,被称为北莽南朝。
也就是说,此时的北莽有着两座京城,两套行政班底,都归慕容女帝统治,这使得北莽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而八国残余势力、亡国遗民大规模向北迁徙涌入北莽,这一历史事件,史称洪嘉北奔。
那么,当初离阳平定八国之后,为什么会允许残余势力涌入北莽呢?
离阳王朝之所以会允许他们逃离,是出自当时四大谋士联合布局,四个人各怀心思,联合导演了这出大戏。”
“这四大谋士,分别是搅乱天下的黄三甲;徐骁手下谋士李义山;离阳赵氏谋士元本溪;燕剌王赵炳手下谋士纳兰右慈。
这四个人,几乎代表了春秋时期谋臣的最高水平。
当然了,要是拿这四个人作比较,黄三甲属于独一档次,没人能跟他比肩。而其他三人也是各有千秋,各自辅佐明主,联手打造了如今的天下格局。
事情的起因是,徐骁在屠灭六国后公然放话,要杀光西楚的读书人,为死去的北凉军报仇。而燕剌王赵炳,则是宣称要杀光南唐的青壮,为死去的手下报仇。”
“消息刚一传出来,这些本可以过太平日子的亡国书生,立刻一路往北逃窜。
实际上,这四个人虽然是联手布局,却是各怀心思。
元本溪代表离阳赵氏皇帝的利益,他的原本打算是让这些人一路向北,走到北凉地界,再让徐骁堵死他们的去路。到时候这群读书人无路可去,只能往都城太安城这边走,而他则可以招揽这些亡国士子,让他们替离阳皇帝效力节。
可徐骁在赶往北凉就任藩王的路上,却故意走的很慢,瞅准时机,在这些士子通过之后,才赶回北凉,故意放他们去了北莽。”
ps:求全订!求鲜花,求评价票!.
第一百二十四章:北凉无双国士——李义山【求全订求自订】
“徐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出自李义山的谋划。
李义山之所以这么谋划,出于几方面考虑:一方面,这些人去了北莽,可以防止离阳朝廷一家独大,顺便造就了离阳、北莽、北凉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李义山还在北奔士子中安插了许多间谍,为日后的凉莽大战做准备。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这些读书人到了北莽,多少能带去一些中原的文化风气,让游牧民族渐渐被同化,不再那么崇尚武力。
经过时间的检验,在洪嘉北奔这件事的算计上,李义山技高一筹,胜过了元本溪,北凉得到了最大的实惠,离阳朝廷吃了哑巴亏。”
“这李义山,好厉害!”
“一举三得,而且每一招都是影响深远流长,影响意义颇深。”
“甚至于都将文化同化都算计在内了。
通过这些中原读书人,削弱北莽的的武力,然后就不用再那么频繁地打仗,这一招,足可以说是国策也!”人们衷心赞叹。
“但哪怕这样,这李义山竟然还只是是四大谋士之一吗?而且黄三甲竟然还远超另外三个谋士,是独一档的存在,那这黄三甲又该是多么厉害啊?!”
“可能对于北莽而言,她们对于这些读书人也不会拒绝,因此才会吸纳他们,并扶持他们建立了新的朝堂。
毕竟,与北凉、离阳经过这么多年的打交道,他们应该也知道了文人书籍的作用。”
“文的作用虽然大,但武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吧。”
人群中,有人反驳道。
“肯定是文啊,”
“文更重要,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统一了文化信仰,不愚昧不狂妄,有辅国治天下之心,才能让一切蒸蒸日上。
就比如现在所讲的这个,北莽不就是重武吗?怎么打不过离阳?”
“武最重要,有刀枪还能有政权,有了政权得了天下就必须靠文来治理,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武这个基础上的。
还有,谁说北莽打不过离阳的,那是没有打到而已,北莽一直在打北凉,而北凉明显是与北莽一样,尚武的!”
“可是北凉如此尚武,还不是被尚文的离阳管的好好的?”
双方开始争执起来。
争执不下后,众人便齐刷刷看向苏尘,想要问他一个答案。
苏尘丝毫不慌,神色如常,平静说道,“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重文有重文的好处193,轻武也有轻武的优点。”
“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时期也确实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兴旺,但好的政策如果不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则好处会衍生为坏处、优势会衍生为劣势。”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两者相互依存,地位同等。”
苏尘的一番言语,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苏先生大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