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分散的各部实行统一以外,还与宗主国东汉政权进行过多次军事较量,屡犯辽东,显示了高句丽逐渐强大的军事实力。
如今的高句丽人口约二十万,游牧为生。都城国内城,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
郑芝龙船队沿鸭绿江而上,一日就到达了国内城。船只上共五万石海盐,一万石咸鱼。
递上拜帖,故国川王高桢亲来接见,看到郑芝龙,哈哈大笑:“郑长老,好久不见。”
一番寒暄后。
郑芝龙询问:“汉军与我天策军,即将开战,首领有何看法。”
高桢纳闷,想着:“我躺着看。”
开始忽悠。
“高句丽成立以来,战争不断,与汉军、沃沮、濊貊多有冲突,如今,汉军势大,可以借道之名,对你高句丽用兵。”
高桢有点疑惑:“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首领以为,此战汉军不借道,会强渡鸭绿江吗,那得死多少人。还不如借道你高句丽。你等与汉军多有仇怨。可知假道伐虢之典故。”
假道伐虢:是指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高桢有所担心:“如此大事,我需要与各部落商讨一番。”
晚上,高句丽各部头领,议论纷纷:“有说不理会的;有说让开道路让汉军过境的;就是没有说投降汉军的。”
第二日中午。
高桢与两个首领,一起会见郑芝龙。
高桢解释起来:“结盟大事,我一人做不了主。”
“此次,我奉天策将军之命,来找首领结盟的,不知各位头领,什么意见。”
慕容头领的态度:“高句丽实力微弱,如何与朝延对抗大军。”
“朝廷不过十万,我天策军占据地利,何惧之有。”
耶律头领表示:“汉军若是找我等借道,只要让道即可。”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