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老刘头招呼完别的客人后走来刚好看到这一幕,竖起大拇指夸赞:“老黄,你这孙子是真孝顺!”
“哈哈哈,他一直都是咱的骄傲。”
“对了,你家小子成亲的事怎么样了?”
“还成,该置办的东西都置办完了。”老刘头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说道,“生活有了盼头,咱们干起来就有劲,不像蒙元时候,卖个烧饼就有七八种税要交。”
“这都得感谢皇上他老人家啊。”
朱元璋说道:“在咱看来,这大明朝依旧是权力的天下,可却给努力的老实人留了一条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老刘头惊奇的看着他,“老黄,有时候我觉得你说的话比那些秀才还有道理呢!”
“真的神了。”
“咱摸爬滚打多少年了?那些秀才读了几本圣贤书就想超过咱?”
“看把你牛的!那些秀才可是文曲星啊!哎,我先去招呼别人了啊。”
“快去快去!”
爷俩喝完鸭血汤后将钱放在桌子上向着皇宫走去,朱元璋拍拍肚子毫无形象的打了个饱嗝:“舒服。”
刚进东华门,通政司宋徵便跑了过来:“微臣参见~”
“这么热的天地下烫的要死,别跪了,说事。”
“多谢皇上体谅。”
宋徵将一个奏本呈上:“江西布政使王琎又上了一封奏折,希望能将山东的红薯分一些给他。”
“咱不是给他批复了么?现如今济南汇聚了五十万灾民,就等着红薯长成救命呢,怎么分给他?”
“等秋天一过红薯收获,咱看看有没有多余的,有就给他啊。”
宋徵言道,“皇上,不行给他一点吧,我估计这话打发不了,毕竟他这个人...”
王琎和周观政类似,性格执拗,但却生活简朴踏实能干,是个真正的好官。
他起于微末,和糟糠之妻相互陪伴,即使后来高居江西布政使也没有纳妾。
有一日他的妻子给他做了碗鱼羹,他直接埋到了地里,说教他的妻子:“难道成为布政使就能忘记以前的艰苦生活了么?”
这话传开后,朱元璋亲自下旨敕封他为埋羹布政使,加俸百石作为表彰。
听到宋徵的话,朱允熥言道:“皇爷爷,江西多山且土地贫乏,小麦长势不好,再加上出了很多科举大户,百姓生活困顿。”
“估计正因为如此,王琎才会在明知山东大旱的情况下上奏索要红薯。”
朱元璋很清楚这群大户的德性,听到朱允熥的话后微微颔首:“那就让夏元吉分一些给他。”
“是!”
“宋徵,从今儿起,加封你为吴王府詹士,通政司的奏折首先送到吴王府去,然后再交给咱看!”
朱元璋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宋徵心中骇起惊涛巨浪,他忽的想起之前的太子朱标,参赞国事?这是只有他才有的权力啊。
看来,吴王之后,皇上决定册封太孙了!
他急忙回神行礼:“微臣遵旨。”
爷俩进入乾清宫,宋和前来说道:“皇爷,信国公来了。”
“是么?快让他进来!”
朱元璋拿起最上面的奏折,看完后鼻孔一哼目光微冷,心中澎湃着杀意。
汤和刚刚进来便看到这么一幕,不解的出言问道:“大哥,怎么了?”
“哼!”
“山东大旱就算了,倭寇竟然还横插了一杠子,肆意杀戮咱的百姓!”
“去,传旨蒋瓛,让他将诏狱里倭国人全部处死,将脑袋送给倭国国王,当做咱的贺礼。”
汤和给朱元璋倒了杯茶,然后给朱允熥也满上,端了盘糕点过来:“老哥哥,宽心,倭寇不就是这样么?那就是一群可恨的硕鼠,只会干一些恶心的事情!”
“只有千里杀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呢?”
“依我看,还是得等廖升郑和他们回来后,再从长计议。”
朱元璋心中一恨,将奏折拍在桌子上:“这群蛮夷,莫非认为咱的刀不快么?”
“消消气,消消气。”汤和拿起奏折一看,神情疑惑:“这里面说的和尚...几十个倭寇围攻依旧能从容反杀,好家伙...”
“如此之人怎会是个籍籍无名之辈呢?”
朱元璋也点点头:“交代僧录司将山东和尚的名录给咱调来,让夏元吉好生探查,那人到底是谁。”
“遵旨。”
“皇爷爷,待安南之战结束后,孙儿要亲身前往山东,指挥剿倭之战!”
汤和急忙出言说道:“老哥哥,我也要跟着三殿下一起去,顺便看看那和尚到底是谁!”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他们一眼,眉目低垂,并没有立刻同意。
“这件事让咱再考虑考虑。”
此时,外面忽的传来吵杂的声音。
“皇上,皇上!”
“八百里加急。”
“大喜啊,安南告捷,郭英和王弼都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