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地煞八炼【求订阅】(1 / 2)

一颗龙珠吞入腹 朔时雨 17031 字 2023-12-18

“大威菩萨给你的那卷《宝塔铸金身》若是有更好的选择,能不练就不练。”

“此功法有问题?”

“没有问题,甚至是非常高明的金身之法,不仅是佛门有玄门这边甚至也有,擎天寺讲经首坐和圣人翼鸿远都对它赞不绝口,尤其是翼鸿远甚至认为它是不输佛门丈六金身的强大金身法门。”

“那又为何?”

“第一,目前佛道这边拥有的《宝塔铸金身》,都只是残卷,甚至都只有第一卷,基本上只能修成前三层,但实际上此法完整的应该有三十三层。佛门玄门还有天下其他大势力都尽力找过,后续几乎没有找到任何踪迹。”

三十三层?

这可是有点夸张!

因为三十三这个数字,向来都是和“三十三天”联系到一起的。

什么功法敢直接宣称有三十三层?

若非得到两位圣人的夸赞,俞幼泉甚至都要认为是有人在胡吹大气了。

三十三层的功法,这一卷却只有三层,那残缺的也太夸张了。m.97xiaoshuo

此外,佛门玄门都专门找过,结果都没有找到后续功法,俞幼泉可没有信心能找到。

这未免也太坑了!

“第二,则是修炼门槛太高,需要类似玄黄气这样最珍贵的源气为基底,最差也需要庚金精金级别的五行神材,后面一层投入比一层大”

“第三,则是需要投入无法估量的时间,第一层若是只需要一年的话,第二层就直接翻倍。第一层若是需要十年,第二层或许就可能需要二十年,以此类推。”

俞幼泉心头郁闷。

本以为得到一本不错的金身秘籍,却是不曾想到狠狠被大威菩萨坑了一把。

还真是不讲武德!

俞幼泉默默无言,当即将大威菩萨的名字记录在小本本上。

离开程老供奉寓居的宫苑后,沐浴朝阳,吹着习习凉风,心头的郁闷这才稍稍纾解。

他当时用雷炎剑捅穿莽金刚,是有意狠狠给这不修口德的莽和尚一个教训的,关键时刻大威菩萨类似一句“大圣请手下留情”的发言传来,俞幼泉顿时“被手下留情”。

毕竟一位五境大修士亲自开口,光是那气机都让他异常忌惮。

后来得到一卷经文秘籍,他心中倒也没有太多的郁闷。

毕竟他当时也没真想杀掉莽金刚,能换来一卷经文倒也不错。

却是不曾想到,大威菩萨不讲武德,给了他这么一本鸡肋残缺功法。

还佛门菩萨,这还真是一身心眼子。

反倒是手心这本薄薄的《传习录》,却是给了俞幼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毕竟,里面蕴含了一位老人一辈子的经验和总结,实际上也包含了这位老人对他的期待。

大抵是希望他仙逝过后,俞幼泉能多多庇护大晋朝廷吧。

但是。

现如今的大晋,也的确是风雨飘摇,他或许什么也做不了。

在这种大势面前,个人的力量其实非常有限。

这甚至让他本能的想到了翻云覆雨剑中的“雷霆雨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真正面对灭国之雷霆的时候,不啻于大雪崩,每一片雪花都不会无辜。

更多的还会一脚油门下去,加速整个朝廷朝着灭国的方向上一路狂奔。

俞幼泉摇了摇头,也算是看开了。

大晋若是真到了需要亡国的时候,那干脆就亡国好了,大不了乾坤再造。

他顶多护住几个大晋皇室子嗣,让他们不至于断了香火传承。

瑶池。

华林园山水格局最好的地方之一,俞幼泉抵达的时候,这里已然有了守擂者,而且还不是一擂而是两擂。

分别是观音庵的妙善和九玄门的慎清子。

很显然,佛门这边也并不想让他直接占据第四擂。

见此,俞幼泉直接放弃。

按规矩他现在需要转而守擂,继续在这里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雷泽。

同样是仿照古神话传说修建起来的仙境福地。

在前世就有“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舜渔于雷泽”的记载,而这方世界也有类似的古神话传说。

让俞幼泉愈发察觉到,这个“涯海界”和前世世界的联系,或许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紧密。

华林园这个“雷泽”,本质上也是地师根据估计记载设计出来的。

核心分为滩涂湿地、雷神湖、湖心岛,还有其他一些象征性意义很强的建筑,本质上就是大量泥沙淤积到一起形成的。

有好多甚至干脆就是建造这华林园的时候,开挖人工湖遗留下的泥沙,历经一番再改造再利用,而后就形成这一片神话地“雷泽”。

别的先不说,光是地师这设计思路就相

当之先进,不知道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其次,这一片雷泽也的确是非常之唯美。

朝阳初升,被染成碎金色的滩涂湿地上,依稀可以看见很多成双成对的丹顶鹤在一起觅食散步。

一阵风拂来,湖面上波纹荡漾,水波粼粼,美不胜收。

颇有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

俞幼泉一跨步,直接越过湖水障碍,抵达到了湖心岛之上。

那氤氲的水汽,还有徐徐吹来的微风,和波波微微荡漾的水浪声,都让俞幼泉感觉非常舒适。

俞幼泉顿时面露微笑,看来这里的环境的确是和他非常契合。

要直接在这里摆下雨水擂吗?

俞幼泉看了看这目不暇接的美景,忽然感觉有些惋惜。

此情此景,若是直接呼风唤雨变成一片泥泞,却是多少有些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也罢!

就算是设下擂台也不急这一时,反正这场交流盛会时间还长。

最少要决出八擂八强,倒也不着急。

或许可以好好清点一下收获,细细品读一下程老供奉留给他的《传习录》。

看程老供奉对他的指点,他明显是比较精通幻术的,若是能在此道上更上一层楼,倒也的确是不错。

若是能在目前幻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出类似龙珠洞天内那一片瑶草花海的景象,那才算是真正幻术大成。

尤其是那一面梳妆镜中浮现而出的“瑶草”,那是真正从温度香味儿外形之上,都没有任何破绽。

唯一的破绽,或许就是只能存在于龙珠洞天。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在俞幼泉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幻术巅峰。

俞幼泉当即翻开这本《传习录》,很快俞幼泉就发现这本书对他而言,还是有些太深奥了。

譬如。

第一个故事叫做《滴水落而香满屋》。

上面记载有一日,程老供奉早上起来看到一滴露水从一朵花瓣上滴落,有感而发,是日满屋馨香。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譬如。

其中一个故事叫做“共食一碗羹”。

有一日早上起床,特别想吃小时候吃到的一碗羹汤,然后就出城寻找。

让他非常惊喜的是,多年过去,当年那个卖羹汤的小摊竟然还在,只是摊主从曾经一个刚刚接手小摊不久的青年变成了垂垂老矣的老汉。

老汉的手艺非常棒,一碗羹汤下去,让他找到了曾经的记忆和过往,一朝悟道。

那日整个小村里的人,好像都同时到村口老汉那里吃了一碗羹汤。

至于第三个故事,则叫做“心花”。

记载的是程老供奉曾经暗恋一个女子的故事。

倒也不能说是暗恋,而是在一次游玩的时候,惊鸿一瞥,意外看到一个绝美的女子。

一时,让他痴恋不已。

但再去找的时候,却是怎么也没有找到那个女子。

而也因此,让他念念不忘,朝思暮想。

后来他甚至娶了好几个有这个部分女子特征的女子。

又多年后,他一位妃子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他画的那幅画,这才惊呼原来她和丈夫竟然早早就邂逅过了。

还真是天公作美,月老有情。

程老供奉闻言,如遭雷击,当场大怒就将那个妃子轰了出去。

是日。

程老供奉心头走出一个女子,就是他朝思暮想的那位。

次日,他专门去找那位妃子道歉,二者相敬如宾,而那位妃子也再也没提过她就是那位画中女子的事。

俞幼泉看完,顿时有种芭比Q了的感觉。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简直不要太唯心!

看见一滴水,然后满室馨香;自己吃一碗羹汤,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好像同时吃了一碗羹汤.

这记载的就是情绪渲染和覆盖么?

一心直接影响一村的人,也的确是有些夸张。

不仅仅是这个面积,还包括情绪浸染的方式。

村里人多多,做的事情各不相同,甚至干脆有些人就已经睡去,但醒来后他们依旧深信不疑自己吃过这样一碗羹汤。

厉害了!

至于那个叫做“心花”的故事,貌似就是男人心中的“白月光”啊。

所谓的“白月光”,那就是白月光本人过来了那也不行。

俞幼泉有些感触,但就这般变成玄法,那还是想太多。

这些记录讲述的,貌似都是情绪传递和共情?

俞幼泉若有所思,但最终还是感觉太过玄虚了一些,只能暂时将其放下。

后来俞幼泉又看了下另外几个葫芦里的煞气,这一看顿时让俞幼泉欣喜了起来。

宝葫芦里所蕴含的煞气,赫然正是浊阴煞、蜃楼煞、乱七轮煞、地磁煞。

其中的“地磁煞”和“乱七轮煞”,就是学会龙珠洞天开启大术“画地为牢”所需要的两道煞气。

在以前俞幼泉就收集到了三十多道煞气,但是一直都没有搜集齐所有「画地为牢」所需要的八道煞气。

尤其是“乱七轮煞”,那更是非常之珍贵罕见,他就算是借助各种关系购买,一时都求购无门。

却是不曾想到,这次却是从莽金刚的战利品中获得了此煞气。

所谓的“七轮”,本质上乃是佛门的概念。

全称指的是“三脉七轮”,是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

“乱七轮煞”,就是能够让人体七轮能量紊乱,从而出现种种问题的劫煞。

一旦中此煞,就有可能阴阳失调、五行紊乱、失眠多梦、幻视幻听、疾病丛生。

本质上就是一种能给敌人施加各种负面状态的煞气!

俞幼泉没有犹豫,当即盘膝而坐,开启龙珠洞天悟道模式。

刹那,被他置于龙珠洞天之内记载有大术「画地为牢」的帛书,以及他早早就准备好的,关于圆周率π的定义,以及小数点后近乎永远算不到尽头的数字书稿,都开始一一悬浮而起。

随后,装有此术所需要地煞之气的宝葫芦一一悬浮而起,好似一条大龙一般,开始从宝葫芦里挣脱而出。

只短短时间,龙珠洞天内的规则,就开始变成最合适修行和领悟画地为牢的状态。

随之,俞幼泉就看到大地好似骤然变得粘稠了无数,明明只是小小一个圆,但内里却像是一个黑洞,有着无垠的空间。

俞幼泉脑海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智慧的火花和灵感——

就好像看到了训象人拴住大象的那根细绳;

看到刻舟求剑的那位愚者;

看到了身外无樊笼但心灵却始终在樊笼里的囚徒.

俞幼泉顿时明白很多道理,所谓的画地为牢,更多是指心灵的牢笼,而不单纯是指看得见的牢笼。

就像是乱七轮煞,乱的是身体,但也是心灵。

这和万物之间的联系,本质上就是相通的道理。

就像是“刻舟求剑”,难道人类真的不知道船是运动的,画下刻痕也找不到丢失的剑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