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2 / 2)

明末的格里芬指挥官 5798 字 11个月前

“好嘞东家,我们都可注意了!”

“东家,俺家里刚煮了鸡蛋,您要不要吃两个!”

“行了行了都散了散了,东家都说了,要注意安全,可不敢干活的时候出事情!”

一旁的几个工头及时赶来,遣散了这些个狂热的粉丝,让姜寒享得片刻清净。

“两位,走吧,我带你们看看,我的庄子”

王当站在一旁,满脸羡慕,什么时候,他做父母官能被百姓如此爱戴,那真是做鬼都值了

第一卷 : 第74章第七十一章:叫我夫子吧

“牧之兄,我可以这么叫你吗?”

“啊?啊,当然可以了”

“牧之兄为什么要招这么多人呢,如果只是想要扩大翻新庄子的话,看牧之兄目前招到的人数,应该是远远溢出的?感觉,好像牧之兄很急着完工似的?”

王当环顾四周,整个庄子可以说到处是人,挖沟渠的,开路基的,盖房子的,奔走的运送东西的,热闹的有些离谱了都。

“这个问题啊....要解释起来可能有些难,这样吧,我问你个问题,王兄弟对于财富的看法,是什么,什么算是你的财富呢?”

面对疑问,姜寒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跑出了一个问题。

“哎?问我吗?财富的话,应该是...钱粮,绢布,和土地吧?”

王当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老老实实的给出了回答。

“嗯,十分中规中矩的回答,在小农经济的当下,确实是这些东西,基本代表了财富这两个字”

听到被人夸奖,王当觉得十分受用,但很快,姜寒语调一转:“但是,在我的理解之中,财富,则是另一种东西”

“哦?还未请教?”

还有别的什么可以代表财富?王当好奇起来了。

“我这么说吧,我买回来一袋棉花,这些棉花价值几何?”

王当这下便不清楚了,他从来没有买过棉花,不知市价。

“不过百文”

颜伯在一旁及时解围。

“那如果,我将这些棉花买来,制成棉衣,价值又是几何?”

“近乎一两”

“你看,棉花到我手中,制成棉衣,价格翻了几番不止,这其中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是....工坊加工?制成的价值?”

王当隐隐感觉到其中的问题。

“没错!”

姜寒弹了个响指。

“正式因为这中间的工人帮我加工的价值,让棉花变成棉衣,价格翻了好几倍,这其中的价值,就是劳动力所生产出来的,就是我对于财富的理解,也就是,劳动力,等于价值”

“竟还有这样的说法....”

王当感觉自己面前有一扇新的大门正在打开:“所以说,只要我拥有足够的劳动力,我的手里就有着大量的生产价值可以用来加工”

“这些人初期会用来对我的庄子进行全面升级,之后,他们就会是我新的产业的第一批员工,只需要稍加培训,他们就能开始赚取大量的资源。”

“姜兄真是大才,听君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可为什么,这等道理如此浅显,之前竟无人采用呢?”

“因为生产力不足”

“生产力?”

“不错,我们之前一直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模式,这样的的模式相对比较安稳,但是生产力相当低下,这样的生产力之下,哪怕有再多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效率也就自然提不起来,这样的效率甚至跟不上劳动力所带来的消耗,自然也就没人这样做了,但我不同,我掌握了工业化的钥匙”

“只有在生产力跟得上的时候,不同的生产关系才是可以成立的”

“姜兄果然大才,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王当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听明白。

其实,姜寒在这里隐藏了一部分自己的真实理由,那就是北方的清朝人,很快就要再次入关,此次入关,从三月开始一路打到七月,整个北直隶沦陷,甚至一路打到了南直隶来,这样巨大的劫难,必然会带来生灵涂炭,战争无可避免,姜寒就想着,能够多保存一些力量,多拯救一些生命,现在每时每刻,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但这种担忧,是不能和外人诉说的,毕竟,你要如何解释,未卜先知别人满清的进攻时间和规模呢?解释不清,回头再被人当成奸细抓起来。

一路走过工地,姜寒带着两人来到了一个带着大操场的院前。

“目前这些工人们的孩子数量还不太多,这个规模基本上还是能够容纳的下,等日后摊子铺开了,恐怕就得再次扩张了”

姜寒一边走着,一边跟两人介绍,刚刚走进院子,里面一堆小孩就跑了出来:“东家!!”

“东家好!!”

“东家叔叔!!”

被一群小萝卜头包围,姜寒笑呵呵的点头,挥挥手示意安静。

小家伙们很听话,倒不如说,这时候的孩子很少有不听话的,他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被迫都非常懂事。

“这里呢,是学校,学校里面,咱么就不要按照外面的规矩来了,外面你们怎么叫我没关系,在这里,统一叫我夫子,好不好?”

谁能没有个教师梦呢,在正儿八经接触孩子之前,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为人师的癖好,通过自己影响别人,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与满足的事情。

“不止你们这么叫,回去之后,也可以告诉你们的父母,让他们也这样称呼我,知道了吗?”

改变称呼,也是姜寒不太想把自己和这些民众隔离开来的一种方法,如果想要走那条道路,他自己首先和人民成了两个阶级,那是不行的,所以,他跑来做这些孩子的老师,一方面是学校里实在没有人可以做教师,另一方面,他想要,从这些孩子身上,做出一些尝试。

“姜兄竟也会教学?”

“哈哈,我哪做过老师,不过是教这些孩子识字,然后教一些做人的道理罢了,至于科举,我可教不了他们”

“姜兄谦虚了”

王当却不这么认为:“以姜兄之才,若是与我同届,这策论一道上,恐怕无人能出你之右。”

虽然只有短短的接触,但姜寒的思维方式与他理论的开阔性,给了王当很大的启发与震撼,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一直寂寂无名?他有些想不明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