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1 / 2)

明末的格里芬指挥官 7432 字 11个月前

现代植物和古代是有很多区别的,就像大家在现在看来烂大街的玉米,其实一开始并非这个模样,那玉米棒子小的就跟狗尾巴草的穗子一样,这都是经过了后世一代一代的改良,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有了红薯,这就算是有了粮食的保障,最起码的,食物供应这一块姜寒是可以放下心来了,接下来就只需要劝说农户们种植上这玩意,在等待收获即可。

有了红薯,这就算是有了爆人口的基础了,想当初清朝时期,中原大地的人死了一多半,都是靠着红薯在全国的普及,才有了人口的增长,与后面的乾隆盛世。

至于怎么劝说,自己在第一批红薯收获之后,就发放红薯藤给农户,不要求多了,每户种一亩地就好,如果种亏了,姜寒赔他一亩地的收成便是。

不过眼下,还是要先种出第一批的种子来才行,急不得。

这一批的红薯一路从海上运过来,都是春薯,一般来说,春薯的生长期在160-200天之间,这一批红薯苗,还需要小心呵护。

“找一批老庄户来,加上学校的学员们一起,专门培养番薯,传令学院将如何种植这种作物作为一种课题来专门研究,找出如何增大产量的方法”

这可是在未来几十年的小冰河期内最为稳定的粮食产物,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王当也明白此物的重要性,珍重点头:“我立即去办”

“别忙,等我一会”

姜寒低下头,在语音频道里开始摇人:“我这边有一批重要物品需要护送,抓紧时间来一队人,很关键!”

“收到,十分钟后到”

M4在语音回应一句,扭头看向正在准备出征的人形们:“都停一下,临时紧急护送任务,准备出发”

“收到,在哪?”

“码头”

通知完人形之后,姜寒回过头:“派重兵前往实验田,日夜把守,这些苗子代表着我们中华的希望,务必重视!”

“你放心,苗在人在,苗亡人亡!”

王当郑重点头。

“倒也不必...”姜寒有些没绷住,红薯我可以再找,但你这么好用的副手,没了我可会很亏啊。

“至于你,金老三,此次功劳不小,我有一件特别的的奖励给你”

“不不不,小人不过是做了大人吩咐的事罢了,当不起奖赏”

金老三连忙推辞,但上扬的嘴角还是出卖了他的想法。

“行了,你就别推辞了,这个奖赏,可是我专门给你准备的,你绝对能够用的上”

“那,小人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金老三连忙行礼,心里也在期待,到底大人会赏给他什么。

“其实奖品我已经放在这了,你回头看看”

金老三回过头,只看到码头人来人往,回过头有些疑惑。

姜寒笑了“你往后面看看”

再往后看,巨大的宝船停泊在港口,巍峨无比,长江水波无法动摇其分毫。

金老三有些难以置信,他手指颤抖,他想到了一个可能,但他不敢确定,他不敢想对方真的会将那个东西赏赐给他。

“别看了,就是给你的,既然要你这个马儿跑,肯定得给马儿吃饱了草,你靠着这样大小的船,一趟才能挣多少,你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这艘宝船也该给你用才对”

“小...小民多谢大人!”金老三说着就要下跪,姜寒一把拦住。

“哎,不必,你啊,好好做好你的生意就是,未来用得到你的地方还有很多呢”

“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这是真财神爷啊,一艘宝船得多少银子,说老实话,吧金老三卖了都凑不出这么一艘船!大人说送就送!虽说没有加官进爵什么的,但自己一介商人本身就没有什么念想,这种完全看得见摸得着的奖励,才是真的!

“对了,小的还有一件事要禀告大人”

狂喜之中,金老三也没有忘记正事。

“嗯?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小的在南方沿海,找那些番邦夷人做生意的时候,刚好提出了大人您想要进行大宗交易的想法,有一个商队听说了之后,想要和大人您见一面”

“哦?可见过他们商队的旗帜?”

国外能够在东亚行动的外国人就那么几家,而且船的样式基本都是双轨帆船,要想分辨就只能靠着船上所挂旗帜。

“看了,是一个灰色的旗子,小的也不认得,所以派人带来了,大人您可以先看看,如果没问题,我再为您引荐?”

“你倒是谨慎,行,拿过来吧”

金老三挥挥手,手下人很快从船上拿过来一面灰色的旗子,姜寒一上眼,就认出来了:“这下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第一卷 : 第262章第二百五十六章:交易

这面灰色旗帜并非通体一色,而是上方浅灰,中间淡蓝,下面盛会的条纹旗,中间有英文字母AOC,其中OC被一个巨大的V所贯穿。

这面旗,可能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归属了,有的还不知道,这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

上面的几个字母表示是荷文,荷文原文为 Vereenig deOostindische Compagnie,中文译名:联合东印度公司。

最上方的A,是阿姆斯特丹的缩写,荷兰为首的东印度公司自从1603年落成之后,就疯狂向外贸易扩张,将能做生意的范围扩展到了东南亚的每个角落,当然了,他们最为想要做生意的对象,还是大明。

只可惜,明朝海禁乃是太祖组训,哪怕荷兰急的跳脚也只能一头撞上铜墙铁壁,而这些人想要用大炮打开大明的自由贸易之门,最后依然被打了个鼻青脸肿,只能通过郑芝龙搞走私,或者在大明朝廷的看管之下进行局部贸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了有一个来自扬州的反抗军头领正在谋求和他们进行贸易的机会,这可是天赐良机!一个反抗军头领,必定是会在政府军的压迫之下艰难求生,这得是多好的贸易机会?自己手中的各项货物都能在对方手里售卖,转身还能够通过对方低价购买到大明的珍惜商品,转手回到国内卖出高价,这毫无疑问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于是,当地东印度公司很快派人与放出消息的商人接洽,并且准备与那位反抗军首领进行面谈。

有人说这样做会不会很冒险,朋友,中国地区的商品利润是多少,大家懂的都懂,只需300%的利润就能够让人不顾一切了,更何况,中国商品的利润,是1000%!

虽说和一位反抗军首领谈生意很有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死了也就死了,要是成了,这可就是发家致富,就在今天了!你是愿意在东南亚的林子里看大鳄鱼呲牙,还是搏一把功成名就?

当时的西方充斥着冒险精神,人人都是那种赢了会所嫩模,输了我去会所当嫩模的梭哈心态,突出一个冲字,不搏一搏,怎么能单车变摩托?今天不去创造价值,明天变成剩余价值。

此刻身在船舱里的梵莱顿,心情忐忑。荷兰人很恋家,或者说,很粗糙,他们在取名的时候很多时候姓氏都是直接采用他们当地的地名,比如梵莱顿就是因为来自莱顿地区,所以有这个姓,再比如梵高,梵是他的名,GOAH是他的姓,这个姓就是荷兰一个小村庄的名字。

有种日本人那种竹村,松下那种的感觉。

梵莱顿现在很紧张,他紧张的地方不在于自己有没有可能死,而是有没有可能见到那位反抗军的头目,如果对方不同意交易二话不说把自己噶了,那自己这一趟可就是纯纯的白给了。

不过他很幸运,很快,他得到了答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