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节(1 / 2)

明末的格里芬指挥官 8755 字 11个月前

姜寒主要是失策了,M4已经不是当年那个M4了,人家声优都换了,还用老眼光看人,那还不被按在床上一顿马儿跳到浑身散架,而崇祯,那就纯是因为愁的。

愁什么,愁没钱。

何人领兵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作为崇祯最为宠爱的杨爱卿,杨嗣昌自然是将给祯子分忧放在第一位,绝对不能给祯子难看,他薛国观搞这套,彳亍,那我内阁首府干脆亲自带兵,谁也没办法说什么!于是,陈新甲这个督师的位置,便让给了杨嗣昌。

崇祯虽已令杨嗣昌为督师,不过首先要解决的依旧是粮饷问题。

崇祯急啊,如今鞑子在国内肆虐,眼看着山东和宣达各地捷报频传,数万大军筹措需要粮食,需要银子,可粮食和银子又从哪来?

“到了现在,还没拿出个章程出来吗?”崇祯急的直拍桌子

大明全国一年收入约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大部分都在地方存留,尤其是福建等地,郑芝龙借助海贸每年收入超过千万,然而,大明每年收入户部太仓库的不过几百万两银子,而光是九边的军费就高达八百万两银子,国库几乎每年都处于亏空状态,光是辽东,每年就要五百多万两来维持,整个大明连年都是财政赤字,离破产不远。

历朝历代,国库的税收基本用在军费和皇家开销、修建衙门上面,像是姜寒那种搞改革,以工代赈,以基础建设来代替扶贫,寻求发展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陛下,河南、山东、陕西民变四起,户部收不上税银,山东各地如今被建奴肆虐,辽东等地又要增派兵员,陛下又要训练新军,各方所报银钱数量庞大,户部....实在没钱了。”

大明的户部尚书难干,跟皇上哭穷,那是基本操作,这种财政部长的活,手里有多少烂账坏账,那是真的只有自己知道,这事你能跟皇上说吗?估计还没等你开口,你就要背后中八箭自杀了。

“没钱?”

崇祯帝冷笑一声,大明朝也不是睁眼的瞎子,东厂的那些个番子也不是吃干饭的,早就查出来,姜寒在扬州查抄出来了好几千万两银子的事了,这才几个州,这叫没钱?

江南虽然繁华,但北方有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年收个两千万两银子应该没问题吧?怎么就只有二三百万两银子呢?

人家酱紫赚钱,怎么到我这,就变得这么艰难了呢?

不过崇祯也知道他学不了姜寒,且不说自己,杨嗣昌等文臣也不会答应的,他们还坚持着从百姓身上收税,宁可得罪百姓也不愿触动士绅地主们的利益,说到底朝中的官员就是那些人的保护伞,也受益他们,怎可自断前程呢?

皇极殿中的议事进行了半个时辰,群臣也没议出什么来钱快的路子。

最后兵部尚书陈新甲提议道:“陛下,臣建议复征剿饷!”

剿饷是专门镇压农民起义所征收的费用,总数两百八十万两,主要征自田土,当初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崇祯十二年李自成钻进商洛山后才停止。

崇祯面露忧色,他担心复征剿饷会让别人说自己出尔反尔,失信于天下。

对于皇帝忧虑失信这个问题,陈新甲说道:“陛下,不妨碍的,加赋出于土田,而拥有土地者,多为地主大户,上百亩的田地才多征银三四钱,小钱也!何况,如今那边有巨寇姜寒,那大贼张献忠同样猖狂无比,陕西各地更是民变四起,此刻征饷,正是合情合理之举啊!”

还没等崇祯反应过来,杨嗣昌又上前一步:“陛下,臣建议征收练饷!”

这下崇祯蒙了:“杨爱卿,何为练饷?”

杨嗣昌行了一礼说道:“所谓练饷,乃是为各地训练边兵,加强九边各镇防御力量,对付建奴所设,而此举,更是能够针对各地民变,九边军饷足够,那民变便不会生起, 练饷依旧从田赋中征收,田赋每亩加一分,每年可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这杨嗣昌连总数都算的明明白白,显然不是乱说的,他是有备而来啊!

“可,若是再加一饷,我大明百姓,岂不是重赋加身?”崇祯有些顾虑,他这个人,好大喜功,爱面子,自比圣明之君,很怕老百姓说自己不好。

杨嗣昌一鞠躬:“陛下,我大明田赋极低,每亩田地即便加征三饷,也只不过是多了几斤小米钱,还远达不到“重赋”的标准,对民众的负担并不大。”

这样一说崇祯就踏实了,原来负担并不大啊,那就征!连带着那什么,剿饷一起征!哎呀,这下安逸了,现在那狗日的姜寒在江南盘踞,李贼又起在陕西起事,更别提脸上如今还有一个明晃晃的鞑子,局势靡烂的无以复加,要把他们彻底浇灭,需要的粮饷可能达天文数字,若是征收三饷,合辽饷、剿饷、练饷三位一体,每年国库可增赋一千六百多万两,这不是钱就来了吗?

收!必须收!狠狠地收!

然而,在这种开心的时刻,却有人煞风景,户部尚书李侍问连忙说道:“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啊!征收练饷之事,陛下万万不可施行,此举若行,何异于竭泽而渔?”

这话说得崇祯就不爱听,什么叫竭泽而渔,我们那不是可持续性竭泽而渔吗?你个B光会哭穷,现在好不容易想个来钱的法子你还逼逼赖赖。

李侍问继续道:“前朝四十六年全国两京十三省加派辽饷,每亩土地加征税银九厘,今朝四年加课银至一分二,十年又加增剿饷,若是征收这练饷,再增加一分课银,必然苦累小民!”

他更是张嘴直言“如此层层加税,百姓困苦不堪,又逢连年的旱灾,今年更是蝗灾横行,如再加税,百姓们被压的喘不过起来,剔脂刮髓,以致民穷盗起,天下将更乱啊!”

李侍问就差直说,现在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不造反才怪呢。

陈新甲却是不以为然,道:“真是危言耸听!杨相提议加征剿饷,也是权宜之计,只收今年一年,解了燃眉之急,来年不征便是......”

李侍问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杨相提出的练饷虽解决了眼下的大难题,可杨相却不曾亲自事农,须知各地土地有肥沃贫瘠,产量各不相同,若是统一按亩征收赋税,必回酿成大祸啊陛下!”

然而,杨嗣昌作为内阁首府,岂能没有几个马仔,不少大臣立马出来表态:“陛下,臣等以为朝廷需实行铁腕手段实行加征三饷,征税再苦,仍然有中兴大明的希望,但若是不征税,建奴凶猛不谈,若是坐视那姜贼,李贼作大,才是大明的心头大患哪!”

见皇帝迟疑,陈新甲更是添油加醋道:“陛下,此时若是不争,再过几年姜贼势大无法遏制,即便是想征都征不了啊!”

崇祯崇祯一想,还真是啊!而且现在他是真的很缺钱,不收,不收钱从哪来呢?你李侍问给我变出来吗?他叹息道:“朕便传诏开征三饷,暂累吾民一年,盼望匪贼尽灭后天下重归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李侍问心中发冷,虽说暂定一年,只怕将来会成了定制。

皇上只看表面上的税率,每亩地只收几分银子,税率最多不过一成多,百姓应该能扛得住。

却不知到了下面地方,老百姓的负担将会增到何种程度,各级贪官污吏绝不会放过这个搭车搜刮的大好机会,暗为加派者,不知几百千万,只怕是私派多于正赋,数倍乃至数十倍。

作为户部尚书,李侍问这个财政部长简直太懂这些官员都是什么尿性了,他可太明白了,手里头一堆臭账摆着呢,有些地方官吏捞了钱后,却借口老百姓负担重,不忍心收,扣下饷银不上交朝廷,自己享用,又当又立的嘴脸让人作呕。

山东之地有些官员,竟私派赋税高达六倍之多!也就是上面收一分,他收六分,这样一来老百姓一年到头种的收成,交完赋税,只剩下四成。

征收三饷,原是为了维护内外秩序稳定,但如此杀鸡取卵的做法,这么大缺大德,无疑是逼老百姓铤而走险,企鹅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何况人呢?因加派而逼民为寇,要荡寇又得加派,于是恶性循环,大明能扛得住?

但这会,崇祯已经被陈新甲的话给吓住了,他一想好家伙,那姜贼,一万多人能守的住扬州,这要是真让他做大,这大明江山指不定姓甚名谁呢,立时道:“传旨,立即加征三饷,不论豪门百姓,三教九流,谁敢抗税,杀无赦!”

见大事已定,杨嗣昌等人马上歌颂道:“陛下圣明!”

皇帝虽如此说,但真到了下面,地方官员敢征收藩王、士绅的税?你怕是有点搞不清楚状况,是不是这个世上没有你留恋的东西了?

李侍问完全豁出去了,他跪在地上大呼道:“陛下万万不可,朝廷一边剿贼,一边加税,只会让百姓们无法求生,最后被流贼裹挟而去,结果只会是流贼越剿越多,我大明危矣!”

崇祯顿时怒了,什么玩意天天咒我!我大明正要蒸蒸日上呢!怒喝道:“你一口一个大明危矣,是何居心?来人呐,将他打入死牢!”

被两名锦衣卫拖走,李侍问仍然大呼道:“是驱民以为贼也,又何平贼之有!陛下何以不明这个道理!”

崇祯丝毫不为所动,冷哼一声,说道:“此事便这么定了,内阁一会拟个章程,尽快实施下去!”

杨嗣昌见状,算是彻底把心吞到了肚子里,这下彻底妥了,能搞来银子,他此番召集兵马,出兵往山东对抗鞑子便有信心了,他是知道的,这鞑子眼下的行动迹象,明显是本着往回走去的,只要自己带兵上前,到时候鞑子说不定都已经快回盛京了,自己届时只需剿灭当地流寇,稳定秩序,便可直接拿到这天大的功劳,到时候,在皇上那位置就做的更稳了。

陈新甲也很开心,他可是杨阁老的铁杆支持者,这杨阁老出兵抵御建奴的事一稳当,那等到杨阁老如闪电般归来的时候,自己这入阁的事,那不是稳了吗?

至于什么会不会有灾民大规模的加入流寇的问题,陈新甲并没有当回事,又或者,他其实明白这里面的危害,但是,雨我无瓜。

那老百姓反了,你去砍当地父母官的脑袋就好了呀,跟我兵部尚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到时候,请叫我陈阁老!

第一卷 : 第373章第三百六十五章:蚁附

“嘭!

一声巨响伴随着门板砸地的声音响起,一座破旧的家院院门被粗鲁的踹开,一队盔甲破旧的官兵踩着杂乱的脚步声闯了进去。

“奉朝廷圣旨,所有百姓家中开始征收三饷,不得有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