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四十七章 基地(1 / 2)

老史已经做好了挨刀的准备,哪怕巨力大厦最后成了为他人作嫁衣,只要能够让自己躲过财务危机和信誉危机,他都准备接受这一刀。

然而结果却让老史又惊又喜,四叶草集团用一个亿买下了投资者先期价值两个亿的债务后,又决定投入两个亿弥补上巨力大厦的资金缺口,同时经过严谨的财务考察,将巨力集团筹措的八个多亿压减到了五个亿实际资产,最终配置出了一个五五开的方案。

也就是说四叶草用三个亿拿下巨力大厦一半的产权,剩下一半的归巨力集团和他背后的支持力量。

算下来巨力集团和他剩下的支持者在这笔投资上亏了三个亿,但是起码避免了生存危机,从可以看见的血本无归缓解成百分之三十的损失,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银行筹备的工作其实早几年就在进行了,结果作为发起人的希望集团和巨力集团在这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都遭遇到了一些经营上的问题,为了不拖累银行的成立,老刘和老史各自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再引入实力雄厚的的战略合作伙伴当股东。

但是老刘提名的是安盛基金,老史提名的是四叶草集团,双方差点没在筹备会上吵起来。

小娟儿知道后差点笑死,打电话给两人当和事老,说安盛基金本身就是四叶草集团的主要投资人,你们这样的争执毫无意义。

最终的结果当然就是安盛作为股东入局,而且占的股分还相当不小,但是为了符合国内法人的要求,这个安盛是从原有的安盛分拆出来的团队,安盛也借机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分别成为了安盛国际和安盛发展两支基金。

安盛国际负责主管周至的海外资产,安盛发展则负责国内的风投项目,并管理国内资产。

这么一来,安盛发展就成了民生银行的六十家发起人之一,给股东凑齐了一个整数。

为了防止某位民营股东一家独大,民生创立之初的股权设置是极其分散的。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也只有6.54%,而全部资本金一共也就13.8亿,所以银行从建立之初就是一家无实控人的银行,而且最大的股东,投资也没有超过一个亿。

这种股权结构设计当然主要是为了防止民生银行被控股,多个股东相互制衡,目的是不让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虽然这样的结构可能到后期会造成股权结构过于分散的弊端,但从现在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安盛发展作为后入者,其加入必将改变民生银行的股权结构,但是这种改变并非不能接受,因为安盛发展提出的方案是“股权购买”的方式,也就是支付部分溢价,从现有股东的手上出资受让原有股份。

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多数的股东受益,因为遭遇资本金支付危机的股东远不止巨力和希望两家,安盛发展的入局避免了原始股东们因为无法支付最后一笔资本金而导致银行“胎死腹中”的风险。

最终安盛发展投资了一点三个亿,也就是最初计划的全部原始资本金的百分之十,拿下了百分之五的股权,成了第二大的独立股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