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经济循环圈,移民西域!(2 / 2)

西域方向的美女,很适合西北人口的体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中毒,除非是碰上刻意投毒现象,那就是一些女特工了。

崇祯去辽东会掉坑,那是因为上古时期的这条东北亚贸易路线,已经被堵死了。不仅母本很难吸上来,而且还容易把父本基因给赔进去。

《西游记》中有一个西梁女国,也就是女儿国。这个女儿国的原型,就位于半岛地区,那里是帝国主义的重要实验场所。

那里在明代实验出了西八党争模式,也就有了后来的东林党。后世,更是变成了一个内卷试验场。

没有哪个地方,比半岛更卷的了。

帝国主义会将实验成果,进行大规模的普及。

北直隶和鲁省,长期以来都是密切接触鲍鱼资源的,被外来母本基因毒死的概率比较小。而且,也比较懂得如何保护父本基因不亏损。

所以崇祯掉进辽东那个坑,苦头肯定是会吃上一些,但总体上问题不大。

崇祯五年,杨毅开始加大向西域移民的力度,同时也在等待崇祯掉坑。杨毅预计,在崇祯六年之前,向西域移民800万人口。

这些人口,主要发展棉花种植业、瓜果种植业、纺织业等等。

西域一旦开发出来,可以成为重要的产棉区,这些棉花能够大大缓解明王朝内部的耕地不足问题。

这个年头,因为没有太多专业的棉花产地,各地经济即要种植粮食,又要种植棉花,导致粮食产能并不是说你有多少地就有多少粮食。

纯度不够!

没有接近纯阳体质!

这800万人口移民到西域,西北三省的炸药库的烈度就没那么高,稳定性大大提升了。

形成棉花产业之后,就可以将纺织业也集中发展。

在全局来说,都是节约人类时间成本的。同时,发展纺织业也能为西北三省带来外汇收入。

而此时的西北三省,纺织业已经比较发达了,主要原材料还是牧区收上来的绵羊毛。

与此同时,草原地区还提供了大量的皮革等工业原材料,与蒙古各部的互惠互利,也收到了初步成效。

纺织品、皮革制品等方面,西北三省自给自足已经不是太大问题。

普罗大众的生活质量,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逐步的提升。相当于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养不活那么多人的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