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几十载,他们这些个人为的是什么?
真的是为了做官吗?
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做官,因为做官整个事情上,只能够说是来自权力的依托而已,并非是能够给予他们真正最大的利益。
而真正于他们这些个人而言,最大的利益,则乃是寒窗苦读几十载,功成名就之后冠以他们头上的功名优待,说的再直白一点,则就是朝廷对于读书人的优待。
其一是免役,只要进了学,成为秀才,法律规定可免户内二丁差役。
明朝里役负担是很重的,要是有二十亩田地的中农,假如家里不出一个秀才,一轮到里役,便得破家荡产。
以此,一个县里秀才举人愈多,百姓便越穷,因为他们得把绅士的负担分担下来。
其二是可以有奴婢使唤,明制,平民百姓是不许存养奴婢的,《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其三是法律的优待,明初规定一般进士、举人、贡生犯了死罪,可以特赦三次,以后虽然没有执行,但是,还是受到优待,秀才犯了法,地方官在通知学校把他开除之前,是不能用刑的。
如犯的不是重罪,便只通知学校当局,加以处分了事。
其四是免粮,家道寒苦,无力完粮的,可由地方官奏销豁免。
因之,不但秀才自己免了役,免了赋,甚至包揽隐庇,借此发财。
廪生照规定由国家每年给膏火银一百二十两,不安分的便揽地主钱粮在自己名下,请求豁,“坐一百,走三百”,不动腿呢,每年一百二十两,多跑跑县衙门呢,一年三百两,是当时的民间口语。
其五便是礼貌待遇了,顾公燮所记的大宾堂是有法律根据的,洪武十二年八月明太祖颁布法令,规定绅士只能和宗族讲尊卑的礼法,至于宴会,要另设席位,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和异姓无官者相见,不必答礼,庶民见绅士要用见官礼谒见,违反的按法律制裁。
为此,相较于罢官,或者说被贬官,甚至是不在朝中为官,这些个官员其实都非是那么在意,真正让他们在意的,乃是朝廷给予的功名和优待。
因为只要有功名在身上,纵使他们不在朝中为官,没有朝廷发放的俸禄,就单单享受朝廷给予优待和提供的种种特权,依旧能够过的相当的舒服和舒适。
为此,当朱高煦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朝中剩余的文臣,才于当下直接的慌了神。
因为真的如汉王所言的这般处置,一旦朝廷取消他们的功名和特权的话,那么他们就真的与以往他们所瞧不上的农户百姓无异,加之三代之内不可参加考核,这亦几乎是直接断了一家子,甚至是一个家族翻身的希望。
如此行事手段,不可谓是不够狠辣和狠毒。
这样的事情,谁能够接受,谁愿意接受?
此件事情一出,亦是直接让场中的群臣瞬间炸开了锅,同时也直接将朱高煦之前对他们,警告和警醒言语给瞬间抛掷脑后,准备为此据理力争,展现自己鲜明的旗帜,表达自己的鲜明态度。
同时也再次抱团,坚决抵制、不让朱高煦落定此事。
因为一旦事情落定之后,皇权则就将,彻底的失去制衡,成为悬在他们所有人头上的一把刀,士大夫将真正的沦为待宰的羔羊和砧板上的鱼肉,毫无任何的威严可说。
届时只需皇权的一句话,就可彻底的把他们给打回原形,几代人的努力瞬间付之东流。
不得不承认,汉王朱高煦的手段,真的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非一般的狠辣和狠毒。
但是对于这样的结果和情况,自然是非群臣所想要看到的结果,显然是他们所不能够接受的结果。
想着,想着,杨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于当下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道:
“太子殿下,汉王殿下”
“倘若真的革除功名的,真的此举会不会太过了?”
“圣人曾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
“倘若真的一犯错,或者一但行事有任何的问题,就直接革除功名,直接被打入地狱的话,朝臣或者说入朝为官者,何人还敢禀诚直言,谁还敢有什么说什么呢?”
“整个庙堂,都成了一言堂,再无人任何的制衡,以及敢于谏言的肱骨之臣。”
“这样的朝堂和朝廷,乃是玄幻和没有任何意义的朝堂,因为任何人都是说好话,都是说好听的话,那么也就造就不管是陛下也好,亦或者身居高位者也好,绝对难以听到什么真实的言语。”
“凡事都讲究一个平衡,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管是皇权太大,无人制衡也好,亦或者群臣的权力太大无人制衡,都只会埋下不可预料的祸根。”
“这样的结果,不管是皇权也好,亦或者百官也好,都不是大家所想要看到的结果。”
“当然犯了错,就应当受其惩罚乃是人之常情,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惩罚和处置的同时,咱们则应当于设身处地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考量和考虑。”
“如若只是看眼前,亦或者只想眼前的问题,汉王殿下和太子殿下,这样的考虑和考量的方式,真的咱们在细想之下,会不会真的太过于片面?”
“如若真的,咱们大明朝廷,以后都是这样的处理事情的制度和方式方法的话,真的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以及令人不由得为之愤怒和难以平复心情。”
“为此,咱希望太子殿下和汉王殿下,能够于当下的事情上,为之或多或少的多稍微想上一想,能够稍稍微的切实际一些,能够真真实实的,站在臣等的角度好生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不然的话,都一竿子打死所有的人。”
“那么就真的恕臣等,真的没办法苟同,真的没办法赞成太子殿下和汉王殿下的提议。”
“老臣请求,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能够于故乡颐养天年!!”(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