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慕伯汉的商人吗?我记得他们北方低地城市的金匠技术很棒。”路易莎捧场地说。
慕伯汉地区的话,整体发展是不如瓦松的。但由于北方低地城市有地利之便,工商业发展的很快。加上城市独立性高,颇为吸引工匠,也有一些地方能有出色的商品。
“是玻璃镜。”雨果夫人一边说着,打开了女仆捧着的盒子。
盒子里装着一面凸镜,其他人见到这面镜子便发出了低低的赞叹声。海莲娜还好奇地凑近了一些:“哦,这个我知道,尼斯共和国,还有纽伦堡,这两座城市争相生产优质的玻璃镜。这是纽伦堡的产品,他们喜欢做成凸镜,尼斯共和国则喜欢平面镜。”
纽伦堡就是慕伯汉地区,北方低地城市之一,那里以工匠技艺精湛闻名。路易莎还记得,那儿的盔甲、锁头什么的, 非常有名,行销各地。
“不是他们喜欢,而是工艺决定的。”路易莎拿起那面镜子,发现非常沉重。
其实镜子本身并不大,中间的镜芯和后世梳妆台上放的支架小镜子差不多大。不过这面镜子有一个很大的、纹样精美的青铜镜框,一下就压手了。
路易莎知道,这种玻璃镜在此时,这就算大的了。此时的玻璃镜,与其说是一种实用器,更多时候是当珠宝用的。小小一块,女人嵌在挂坠盒里,男人镶在剑鞘上,显示着镜子的主人雄厚财力与不凡品味。
所以,这么大的镜框,和后世给钻石或别的贵价宝石周围镶一圈碎钻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显大。
“纽伦堡的工匠制作玻璃镜时,会像制作普通玻璃器一样,先吹成玻璃球,再倒进去金属溶液。等金属附着在玻璃球内壁后,将球顶切割下来,就是一面凸镜了。”
可以想象,此时吹制玻璃器,玻璃球大小是有极限的,切割下来的球顶盖则只会更小。
路易莎对此还真有一些了解,她曾经刷到过一个讲名画的视频,那幅画画了一对夫妇,夫妇身后墙壁上,位于视觉中心的位置就是一面凸镜。经过讲解路易莎才知道,当时凸镜是非常流行的,和平面玻璃镜不相上下。平面玻璃镜彻底打败凸镜,已经是非常近代的事了。
“为什么要制作凸镜呢?这镜子倒是很棒,比我们平时使用的要清晰但凸镜里,人影就变形了。”有个侍女不解道。
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西方和华夏一样都主要使用金属镜。即金属片打磨抛光,由此能照见人影。具体来说,西方主要用青铜,另外如果足够有钱的话,也可以使用颜色更加素净的白银磨镜子。路易莎就有一个手柄镜,完全是银制的。
“或许是因为平面玻璃镜很难完全平滑,透明度也不够。”路易莎猜测着说。
这也不是瞎说的,之前她因为不满意塔楼玻璃窗用小块小块的‘王冠玻璃’拼成,想要搞平板大玻璃。由此接触到了玻璃工坊,甚至还让雷欧大师的学徒,不,现在不能说是学徒了,应该说机械设计师莱昂,试制了玻璃压延机。
由此,对此时的平板玻璃也算有些了解了。
此时说起平板玻璃,不是王冠玻璃,就是宽片玻璃。王冠玻璃的问题在于, 因为要避开中心的‘冠结’,以及靠近‘冠结’又厚,又极不平滑的部分,会被切割得很小。所以玻璃窗才要用铅条做玻璃边框,拼到窗户上。
宽片玻璃相对王冠玻璃,倒是能做大不少了,但宽片玻璃的制作方式就决定开了它特别厚、内部轨迹线明显、气泡多,总之就是透明度差!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