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围城》的一句话:“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接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送和借有很大区别。送,人不一定收;收了,也只这一次接触。借,一定有还,于是就有了两次接触,恰好应了那句老话:一回生,二回熟。这便是恋爱的哲学。”
有来有回,才是人情往来。
但……吕玲儿,显然不是“一般情况”。
姜沐捂着自己未泯的良心:“老师,这个……真不太行。”
“怎么不行?”
“我这个朋友,比较能吃。”
姜沐勾起拇指和食指,比了一个会让寒国人震怒的小小距离。
“嗨,我道是什么呢……能吃又能能吃到哪里去?”
刘不君哈哈大笑,“我又不是没招待过能吃的人,喏,比如那兔崽子,十来岁的时候,他妈的比猪都能吃。”
他指指旁边跟个切菜小厮似的刘主厨。
“有一次我出去买原材料,邻居问,你这么多菜这是买给儿子的?我说不是,是买给猪的;
等第二次又出门,邻居问,你这次又是买给猪的?我说不是,这次是给我儿子的。”
刘主厨:“……”
不懂就问,主厨能辞职吗?
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想出去看看风景。
“总之,你不用担心。”
老爷子自信一笑。
“不论你朋友多能吃,今天但凡收你一分钱,我他妈名字倒着写!”
姜沐:“……”
行吧。
您开心就好。
他沉默两秒,“老师啊。”
“讲。”
“我跟您打听个事儿。”
“别想了,没可能的。”
姜沐:“?”
刘不君瞥了眼姜沐“我有说什么吗”的懵逼表情。
了然地呵呵一笑。
“你是不是想问外面那个跟你差不多大的闺女的事?”
“……老师明眼人。”
“哼,我一猜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啊,啧啧。”
刘不君笑呵呵摸着胡子。
“你来的时间少,她前阵子又忙,所以没见过她很正常。”
“您讲您讲。”
姜沐殷勤地给刘不君递上茶。
老人家抿了一口。
温度稍烫,刚刚好。
老人年纪大,味觉不敏感,就喜欢这样的。
唉,这也是个好孩子啊。
刘不君想着,嫌弃地看了切菜的儿子。
眼神像是在说“你看看人家”。
刘主厨:“……”
辞职书什么格式来着。
“那闺女叫艾……额,艾拉?洋名不好记,应该是这个,啧,我觉得翠花就挺好,又好听又顺口,死活不让这么叫。”
刘不君抿了口茶,“她个子看着高,年龄确实跟你差不多,很有天赋,所以我会让那闺女帮忙打下手……当然,天赋跟你比不了,你他妈简直妖怪。”
刘不君痛心疾首地声讨着姜沐的万贯家财。
姜沐赔笑。
刘不君道:“但要是想认识认识她,那就别想了……这闺女不可能搭理你的。”
姜沐眨巴了下眼睛。
“您怎么判断的?”
“嗨,我都多大了,年轻人那点事儿,我他妈门儿轻。”
刘不君很是自信。
他心说当然不可能搭理你,这闺女心里有人。
大概就是半个月前的事吧,孙女突然跟刘不君说,咱们店门框可能坏了,还坏得很有滑稽感。
做菜讲究火候,做事显然也一样,刘不君当即跑到后厨,喝了一杯水,看了两圈菜,骂了三句儿子他妈的什么狗屁刀工,最后看着四四方方又毫发无损的门框,陷入沉思。
坏哪儿了?我这也没看到啊?
然后他就知道为什么孙女这么说了。
因为刘不君看到某只黑天鹅姑娘一边刷盘子,一边对着门框傻笑,笑得跟捡了钱似的,还至少捡了五百。
老年人一看便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