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节(2 / 2)

除了周同,周辰四个兄弟,除了最小的老五,其余三人也都是中了秀才,只不过这次的乡试,就只有周辰一人参加,其余的两个庶子都没有参加。

李学究已经打过招呼,等周辰这次乡试出榜后就会辞别,告老还乡。

所以这段时间,周辰也就不用再去上课,利用这段时间,他每日都会外出游逛。

虽然都是汴京城,但这个世界的汴京城跟梦华录世界的汴京城还是有所区别,道路名称,街道名称等等都是不太一样。

几天时间当然逛不完汴京城,但一些知名的地方都去过了。

比如知否里最为有名的樊楼,还有千春楼,南北铺子等等,周辰都去逛了一圈,吃了个遍。

巧合的是,有次他去樊楼的时候,竟然遇到了知否世界里的男主角顾廷烨。

虽然现在的顾廷烨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但其纨绔之风已经养成,见到周辰的时候,还十分豪气的邀请周辰。

忠靖侯府和宁远侯府同为侯爵,两位侯爷又都是在边境镇守,所以偶尔也是会有来往,周辰和顾廷烨算不上很熟悉,但彼此也都是认识的。

根据顾廷烨的年龄,周辰就更加确定了盛家几女的年龄,包括盛华兰在内,四个兰,现在都是小孩子,小的那三个更是豆丁大的毛孩子。

转眼就到了乡试出榜的时间。

作为当事人的周辰,并没有因为今天放榜就急匆匆的去看榜单,而是淡定的在侯府自己的院子里练枪。

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些时日,他第一日就开始练习内功,但很可惜,这么多天过去了,他并没有练出气感。

但他也没有在意,知否世界毕竟连低武世界都算不上,就是个普通的古代封建社会,想要练出内力,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就在周辰在院内练枪的时候,带着人去看榜的小厮水全跑了回来,从侧门冲进府内就放声大喊。

“中了,中了,公子中了,公子中了解元…………”

这一嗓子大喊,顿时惹得整个侯府都轰动起来,消息也很快传遍了侯府上下。

周辰被母亲叫了过去,等他到的时候,发现屋内外已经占了不少人,就连刚刚下值的周同,连官服都没换就来了。

“三郎,娘的好儿子,太好了,你中了解元,太好了……”

周徐氏抓着周辰的双手,喜极而泣,激动不已,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能高中解元,实在是又惊又喜。

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周同,也是满脸喜色:“三郎,你真是好样的。”

他虽不能理解周辰这次为什么能如此一鸣惊人,但是这个结果是好的,他是真心为周辰感到高兴。

虽然这只是乡试,但问题是周辰中的是解元啊,按照以往的惯例,高中解元的举人,来年会试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中进士基本就稳了,就看到时候能中几甲。

侯府上下都是喜气洋洋,就连家仆下人们也是一样,毕竟主人家越有权势,他们也会与有荣焉。

乡试解元居然被侯爵府嫡子摘得,这在汴京周遭也是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不过毕竟是乡试,各地都有解元,不止一个,有关注,但也没有那么大。

更多学子的目光还是放在了来年的春闱会试上,如果能高中会元,高中状元,榜眼,探花,那才是真正的名传天下。

但周辰高中解元,在汴京城内名声大作,尤其是勋爵和文人圈子里,都知道了忠靖侯府有个解元之才,羡煞了不少勋贵。

就连周同回来后,都说有不少同僚跟他打听周辰的情况,甚至汴京城内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都开始打听起周辰有没有婚配之类的,意图非常明显。

(本章完)

第1103章 出发扬州,拜帖盛府

解元风波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距离来年春闱已经没几个月时间,那些考中举人的学子都在全力备战春闱会试,没考中的,羡慕嫉妒一阵子也就遗忘了。

周辰的日子过得还是跟之前一样,每日练功练武,偶尔看看书。

这日下值回来,满脸疲惫的周同,看到周辰在练武,默默的站着看了许久,神情莫名。

周辰早就发现了周同,不过他还是将一套枪法练完后才停下来。

“大哥,你怎么来了?”

“给你送些书,对你明年春闱会试应该会有帮助。”

周同将手里提着的一捆书递给了周辰,旁边的小厮水全立刻接了过来。

“多谢大哥。”

周辰道了声谢,然后看着郁郁不欢的周同,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伱看起来心情不太好?”

周同摇了摇头,说道:“没什么,你好好学,来年为我们侯府争光。”

说完,他就离开了。

周辰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在他的记忆中,以前他舞刀弄枪的时候,周同还会说他两句,让他多看书,多学习。

可自从他去翰林院为官后,就很少说这种话了,而且也越发的沉默寡言。

“看来在翰林院待的并不如意啊。”

周辰心中暗暗猜测,不过这也并不奇怪,周同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那些文官眼中,始终是侯爵府嫡长子,勋贵出身。

宋朝官场文武相对,文官自认清流,向来瞧不上武将勋贵。

所以周同即便是考中了进士,当了文官,还去了翰林院这种清贵部门,虽然有侯爵府撑腰,不会被人欺负,但肯定会受到排挤打压。

忠靖侯周业雄和周同的想法都没错,宋朝重文轻武,尤其是当今官家治下,武将更难混难立功,转文官的话,对侯府有利无害,大方向没什么问题。

可问题就在于,你武将勋贵想要融入文官圈子,根本就不可能,人家文官天生就排斥你,即便有不排斥的,那也是凤毛麟角,影响不了大局。

就像知否里的小公爷齐衡,虽然考中了进士,还做了文官,但他始终是被人当枪使,根本融入不了文官清流当中。

所以周同想要在文官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比寒门子弟还要困难数倍。

但这种事情周辰也帮不了,毕竟周同学文十几年,都已经到了翰林院,就不可能再弃文从武,只能硬着头皮一路走到底。

其实知否世界里的武将还算好点,真实历史中的宋朝武将更难混,几乎从头到尾都要被文官掣肘,武将就像是文官的打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这个朝代,真的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周辰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乡试考了解元,起步就要比别人强,若是会试再考中一甲,殿试中了前三,成为状元,榜眼或者探花,那就算他是勋贵之后,也必定会受到重视。

只是想要成为状元,真不是你文章写得好就行的,毕竟会试和殿试跟后世的高考不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主要还是看主考官们的批改,若是不能让批改的考官们认可,就算你学识才情再高,也无济于事。

最关键的是,宋朝的科举,一旦中了进士,哪怕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再考,根本没有复读的机会。

“李学究,您真的要回乡吗?三郎他高中解元,来年就要参加会试,您不能再留段时间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