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完结】(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全文完结】(第1/2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武周, 天幕降临后,武曌就确立女儿太平公主为自己的江山继承人。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她的武周政。权。

刚开始太平并没强烈的权力欲。望, 直到她知道自己和上官婉儿未来死在唐玄宗李隆基手中,心里的火气和权欲噌地旺盛起来。

太平清晰意识到, 她只能掌权, 才能更好保护自己和自己在意人的性。命,反之要是别人掌权, 她们将会任人宰割。

就这样, 太平开始参与国政。

她们看过天幕, 知道必须提拔更多女子上来,才能稳固自己的政。权。

就像她母皇,根基就十分浅, 那种根基浅,不是指执政时间和阅历,而是在各个阶层里, 她母皇没有足够的女性支持者。

而男人们,所谓的臣服只浮于表面和一时, 不可信任。

好在天幕同时给予她们开办纺织工厂等利于民生等办法。

尤其是纺织工厂, 唐朝女子们是没有地的,而唐朝商业又没有宋朝发达, 相比之下,纺织工厂可以让很多原本挣不到钱的女人, 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钱。

有了钱,女人们就有了立足的本钱。

只有解决这点, 才能让她们在此基础上拥有更多, 要不然都是空谈。

关于这点, 武曌和太平详细谈过。

她们的目标,就是确保女人们的工作机会,直到社会运转再也离不开女人,只有那样,才是她们成功的时候。

其实要说这话并不准确,毕竟从古至今,都没离开过女人。

区别在于话语权掌握在男人们的手中的时候,他们是有能力和权力把女人们彻底赶回家,断绝她们挣钱机会的。

而她们要做的,就是维持和拓宽女人们挣钱的机会。

哪怕有一天,大部分男人都想把女人们赶回家,却做不到,到那时候,才算真正成了。

当然那是未来,距离太平还太遥远。

现在太平更注重当下。

“婉儿,虽然我知道自己没多少帝王才能,但我还是想厚颜让你当我的丞相。”

“你看历史上,那么多脑子不行的帝王,遇到一个能干的丞相,不也能被称为一句‘明君’。”

说实话,太平对于自己的帝王才能,并没有多大信心。

但对上官婉儿的才能,她却是百分百相信。

“好,婉儿一定不负殿下。”

“从今往后,历史上一定有我们帝、相的一席之地。”上官婉儿轻笑。

她想起原本历史,其实她和太平也很有名,但不同于她们真正的关系,自唐之后,她们的关系在世人嘴里,不是敌对,就是陌不相识。

直到后世她的墓被人挖掘,发现太平为她写的“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后世才看到她们两人的友谊。①

但要是没有那份记载呢?她和太平真正的关系,是不是会永远不被世人所知?

上官婉儿不想那样,不想再被人抹去和太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

从今以后,她要让世人都知道她和太平的关系,要让某些人再也抹不去她们的存在。

她要和太平做青史留名的明君贤臣!

宋初,赵匡胤依旧在为自己的继承人感到纠结。

就这样一直犹豫到他临终。

终于,赵匡胤下定决心,把儿子们叫到跟前,让他们跪下。

“你们能承担起宋朝的江山社稷吗?能不像赵光义一脉骨头那么软吗?能在被俘虏后自尽保全君王和朝廷颜面吗?”

“父皇,我们能,也许我们能力不够出众,但我们能保证不堕父皇您的血脉!”赵匡胤的儿子们哭道。

宋初的他们,骨头还没后世那么软,说的很是情真意切。

赵匡胤看着他们笑道:“赵光义一脉的软骨头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当然,我也不指望你们能一直硬气下去,我只是突然放下对你们的期许……”

“其实之前我一直在担心,你们要是也软骨头,被愤怒的百姓们推翻怎么办?”

“现在,我已经不再纠结宋朝的国祚长短,有时候国祚的长短并不代表什么,就像秦朝和隋朝时间明明不长,却能和汉朝、唐朝一起被人提起,而我宋朝国祚虽长,却常被唾弃。”

是的,赵匡胤临终之际,放下了对宋朝国祚的执念,这让他心态猛地一松。

就是这话对他儿子们不是很友好,毕竟他们还活着,还挺关心宋朝国祚的。

“为防止朕驾崩后出现变数,现在,你们去把赵光义及其血脉给朕送下去。”

赵匡胤对儿子们道。

他儿子们一愣,“让我们动手,而不是父皇您吗?”

“怎么,不愿意做?”

“算了,他到底是你们亲叔叔,你们真对他下手,一定会被人诟病,朕到底是父亲,不能坑你们。”

听赵匡胤这么说,他的儿子们下意识放松下来。

只有一个儿子,看着他若有所思。

等到他们离开,很快发生皇子弑杀亲叔叔的惊人事件。

看着杀了亲叔叔的兄弟,赵匡胤的其他儿子震惊,“你疯了?父皇已经都让我们放弃了,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父皇快不行了,可是他还没立太。子。”杀了赵光义的皇子道。

“你们当时放弃的不仅是杀亲叔赵光义,还有皇位。”

赵匡胤其他儿子愣了。

而之后,赵匡胤果然立那个儿子为太。子。

这让赵匡胤其他儿子别提多震惊,“为什么父皇会选择一个心性那么残忍的儿子?”

“很简单,咱们父皇宁愿宋朝帝王是狼,也不愿意再让宋朝帝王当羊。”

“这个道理并不难,但机会有限。”对皇位有想法的皇子忍不住懊恼。

他们心里埋怨赵匡胤,觉得他们父皇应该跟他们说清楚。

早知道赵光义这个叔叔和皇位挂钩,他们肯定不会拒绝。

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宋朝前中期,本是宋仁宗执政时期,却因为刘娥称帝而发生变化。

刘娥本就有称帝之心,天幕的出现,让她更坚定想法。

至于朝臣们,当然是反对的。

但是他们再反对,也架不住宋朝诸公无能的事实。

更别说宋朝到宋仁宗时期,已经是文官当道时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