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部队有些难以承受,特别是后方还有西伯利亚自由军绕后袭扰,最终不得不撤退。
阿帕纳先科撤退至共青城时心有余悸,没想到鬼子军队战斗力如此强悍。好在退守共青城地区后,周围有平原,毛熊的装甲部队得以发挥一定实力,这才稳住了战线。
实际上,这个时间点毛熊部队的战斗力确实不强。很多人一提到这个时代的苏军,第一反应就是钢铁洪流、战斗意志强悍,实际上那是1944年以后的毛熊部队,此时的毛熊部队尚未发展起来。
就像后世大毛发生冲突时,很多人认为大毛可以势如破竹地取得胜利,这属于刻板印象,把毛熊时代的军队形象套用到了大毛身上,实际上两者并非同一支部队。
大胡子的大清洗,几乎将毛熊军中的中坚力量摧毁殆尽。苏芬战争暴露了毛熊部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德三发现后大喜过望,连夜修改作战方案。
至于诺门罕战役,毛熊实际上是惨胜。后世对于诺门罕战役的战损比有四个版本,包括参战鬼子的回忆、厚生省的记录以及毛熊解体后大毛的解密资料。
在这四个版本中,有三种说法一致认为毛熊牺牲九千七百多人,受伤一万五千多人,鬼子受伤加上被俘和死亡两万多人,只有一份资料显示毛熊伤亡1.85万,鬼子伤亡6.1万。
无论鬼子真实伤亡数量究竟是多少,毛熊这近两万人的伤亡数据是确凿的。别忘了,这是在毛熊在坦克、火炮都占据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出现的伤亡,足以看出毛熊部队当时的战斗力有多低。
小鬼子则是在华夏战场上欺负国军惯了,被飞机大炮坦克打得有些不知所措。大本营又拉住关东军,不允许继续打下去,诺门罕战役才得以停止。
不然真要是继续打下去,毛熊的远东部队还真不一定能战胜鬼子。
而毛熊部队战斗力弱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兵被清洗,新兵缺乏实战经验。德三进攻毛熊后,再次证明了毛熊部队战斗力的孱弱。
直到1941年,借助寒冬守住莫斯科后,一大批新兵在战场上被淬炼成了老兵,大批因大清洗被罢免或开除军籍的老兵重返部队,毛熊的战斗力才开始逐渐提升。
等到1944年开始大反攻时,毛熊部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巅峰。1945年,毛熊主力部队开赴远东,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关东军,铸就了毛熊部队战斗力强悍的神话。
反观进攻毛熊的关东军,此时正处于战斗力最强的时期。
关东军里的大量部队都被轮换派往华夏战场,经历过实战洗礼。虽然重装备不如毛熊,但底层士兵都是从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
等到1945年毛熊与关东军宣战时,关东军的精锐已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剩余部队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新兵,遇到南下的百战之师,自然一触即溃。
只是在1942年这个时间点,毛熊部队和鬼子部队的情况正好相反,毛熊部队大多是新兵,而鬼子是精锐,这也是关东军有底气与毛熊开战的原因,也是开战不过两天,毛熊就丢掉伯力,撤往共青城的原因。
……
今晚五更,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