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 / 2)

秦唐之好 晏央 42280 字 1个月前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200-210(第1/15页)

第201章 第 201 章

李令月和叶齐德分别作为大周与阿拉伯帝国的代表,决定择日签订友好协议。

这速度快得让朝中的大臣们有些恍惚。

“咱们大周要与大食签订协约啦?这么快就达成共识了吗?”

“别说是第一方案了,即使是第二方案,大食那边也不会轻易松口吧?”

这份协约,究竟是按照第一方案来签订的,还是按照第二方案来签订的?大臣们觉得自己心中在打鼓。

“都不是,咱们签订的,是第三方案。”一名女官乐呵呵地说道。

“第三方案?”难道,是比第二方案要求更低的方案吗?大臣们心中的不安更重了。

不过,敲定最终方案的时候,太女殿下好歹也在一边看着,她应该不会签订对大周不利的协议吧?

“协议的内容,在圣人同意之前,我不能私底下公布给你们。你们想要知道,就去问问圣人吧。”

女官离开后,大臣们忙不迭地去求见武皇。

武皇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们的来意,命人将那份抄录版协议递给大臣们翻阅。

当第一名大臣看完那份协议时,两眼发直,双目无神,嘴里一个劲儿地嘀咕着“没想到啊”……

站在他身边的大臣见他反应不对,赶忙从他手中抢过了那份协议,旋即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份协议到底怎么了?你们一个个反应为何都如此奇怪?”总不能是太女殿下签订了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吧?

“你自己看看就知道了!”话音刚落,那份协议便被塞入了他的手中。

其余没有看过协议内容的大臣们,此时也忍不住了,他们简直抓心挠肺地想要知道,这协议上到底写了些什么。

反正现在又不是正式的朝会,就算他们没有仪态地拥在一起,想必武皇也不会与他们计较。

武皇就知道他们会是这个反应。她命人将那封抄录版协议交给大臣们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桌案前,开始继续处理公务。

她可是答应了今晚上要陪她的小孙孙的,早些把要紧的公务完成了,她也好早些腾出时间来。

还有令月,这些日子令月忙前忙后的,可把她给累坏了,武皇决定好好关心一下爱女。

大臣们缓了好一阵儿,才缓过劲儿来。

他们还在思考着太女殿下究竟是采用了第一方案还是第二方案的时候,太女殿下就已经成功与大食签订了第一方案的进阶版!

原来,保守派竟是他们自己!

不过,太女殿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她不会是给大食的使臣团下蛊了吧?又或者,她策反了大食的某些使臣?否则,他们怎么会答应这样的条约!

“令月是如何让大食使臣松的口,别问朕,朕也不知道。”武皇道:“不过,朕对令月,向来比你们对令月有信心。”

“这次,外交部的那些女官们在谈判中发挥出了卓越的才能。朕有意将外交部正式纳入到朝廷体系之中,给予她们正经的官位和称号。日后,达到一定品级的外交官也要上朝议政,你们可有异议?”

“这……”大臣们立刻犹豫了起来:“朝中突然多出来一批官员并非一件小事,还是徐徐图之为妙……”

“外交部成立了有一阵子了,令月用那些女官做事的时候,没见你们有什么意见,那些女官为我大周立功的时候,没见你们有什么意见。现在朕要论功行赏了,你们倒是有意见了!”

武皇似笑非笑道:“不如这样吧,日后,反对的人主动把名字报上来,日后你们立了功,朕也不给你们论功行赏,你们看怎么样?”

大臣们:“……”

武皇深深地看了他们一眼:“目光别那么短浅,如今朕正是用人的时候。不拘男的还是女的,能为朕所用便是好的。咱们齐心协力,多为大周谋求些好处,有什么不好?你们家中女眷若是有才能,也该培养起来。或是让她们做朕与令月的臂膀,或是让她们为政一方,都是极好的。都是你们自家的女眷,她们若有了前程,岂会忘了你们?”

大臣们:“…………”

好的吧,武皇的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早在几年前,他们对武皇准备提拔女官的事,就有了预感。

当初的吐蕃都护赤玛伦,就成为了大周第一位拥有编制的女性官员,而且还是封疆大吏。

虽说赤玛伦成为吐蕃都护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但她一个吐蕃归降女子都正式在大周做官,难道大周本地的女子待遇还不如吐蕃的女子吗?

如今,算算时间,赤玛伦的五年任期也该满了。不日之后,她就要被调回朝中,在长安城任职。

到了那时,他们一群大男人里挤了个女官,也挺奇怪的。倒不如让武皇将这些外交官也给提上来,到时候,她们一群女官凑在一处,也有话说。

这般一想,大臣们就不说什么了。

在满朝官员以及一些外国使臣的见证下,大周与大食正式签订了合约。

大食公开为其侵犯大周土地的行为道歉,并做出了若干赔偿。大周则大度地原谅了大食的所作所为,答应与大食交好。

当周边小国,尤其是那些被阿拉伯帝国狠狠揍过的小国,看到阿拉伯使者在大唐官员面前谦恭的一幕时,心中五味杂陈。

那些眼高于顶的阿拉伯官员,果然也是看人下菜的。他们在阿拉伯官员那里,可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唯有自身强大了,别人才会把他们看在眼中。否则,无论他们如何声嘶竭力地呼号,这些人都只会当他们的声音是耳边风。

大周举国上下,都在为这场和谈而兴奋,唯有波斯遗民,心情十分微妙。

虽然他们一早就知道,这回大周与阿拉伯帝国是要议和的。可当他们看到阿拉伯使臣与大周官员们相谈甚欢的时候,心中还是忍不住生出了一股戾气。

不过,波斯王子卑路斯已经得了大周的资助,与他的追随者们一起带着武器去给阿拉伯帝国添堵,留在长安城的波斯遗民都是些老弱病残,他们即使想做什么,也是有心无力。

罢了,往好处想,大周这是在与阿拉伯帝国虚与委蛇。要是大周真的对阿拉伯帝国那么友好,就不会逼迫阿拉伯帝国签订如此苛刻的条约。

眼下的和睦只是假象,未来,大周最终还是会与阿拉伯帝国闹翻的……

临近年关之时,一封来自边关的奏报,让李令月心情有些不大美妙。

大周的一支商队,居然在路过石国的时候,被对方杀人越货了!

百人的商队,最后逃出来的,不过二三十人。

死的人都是大周的百姓,且那里离安西都护的辖区又近,安西都护府的官员自然不可能不过问。

然而,在安西都护派人给石国国王送去书信进行交涉的时候,石国国王却完全不当回事儿。

“不过是几个小贼罢了,哪里值得上国这样兴师动众?那支商队遇上咱们国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200-210(第2/15页)

名声在外的一个盗匪组织,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啊!”

石国国王别说是派人去调查此事并捉拿凶手了,瞧着他那副架势,完全不想理会这件事,可把安西都护气了个够呛。

经过李令月的一番治理,安西都护府已经完全纳入了朝廷的管辖之下,故而安西都护给朝廷送来了一封书信,向武皇和李令月请示这件事要怎么处理。

按照安西都护的想法,自然是要直接率军出击,端平了石国的土匪窝,才算爽快。

朝堂上的众人得知此事后,也是议论纷纷。

“圣人与太女殿下日理万机,怎可为这些小事而费神?那安西都护也太不知轻重了,连这点小事也要上报。”

在一些官员看来,土匪杀人越货,这是每个地方都会发生的事,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若是事情发生在他们大周境内,他们顶多勒令各地的官员定期去清缴清缴土匪窝,该处死的处死,该招安的招安。他们能管自家的事儿,难道还能管到石国头上不成?

另一些官员一听这话,就不由来气:“石国之人胆敢对我大周商队动手,可见是没把我大周放在眼里!都让人欺负到头上了,你们竟还觉得无所谓,真是气死个人!要我说,就该大举进攻石国,直接踏平石国!”

“不过是土匪动了一支商队罢了,为了这件事而踏平石国,是不是有些过了?”

“土匪?呵呵,那土匪指不定就是石国的官员假扮的!就算不是,石国的国王选择包庇那些土匪,他就该与那些土匪同罪!”

中立派见双方争执不下,不由打断了他们:“不如听听圣人和太女殿下的意见吧。”

外交方面的事务,多是李令月在处理,此时,这些大臣们自然也想听听李令月的意见。

此事可大可小,李令月的态度,几乎就决定了大周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李令月道:“这件事的要点,不在于咱们是否攻打石国,而在于,咱们大周的百姓在国外遇到了无妄之灾,咱们能不能为他们讨回公道?咱们能否震慑住周边的国家,杜绝类似的事件日后再度发生?”

“这些年,许多商队都响应朝廷的号召,这商路越走越长,卖的货物也越来越多。每一年,他们都会为我大周上交海量的赋税。若是这件事处理不妥当,影响商队前往其他国家做生意,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在场的大臣们听到李令月的这番话,神色都不由严肃了起来。

“何况,我大周身为泱泱大国,却无法庇护自己的国民,这难道是什么光彩的事吗?国民,国民,有民才有国。当我大周百姓远离故土,前往别的国家游历、行商或者求学之时,我大周理应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让其他国家的人知道,我大周的百姓不是可以随意欺负的!”

“唯有这样,百姓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也唯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我大周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按照孤的意思,先大军压境,让石国配合我们调查此事。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结果处理这件事。记住,大军压境不是目的,仅仅只是一种震慑的手段。好让那石国国王知道,他可以不在意他的百姓,但我大周的百姓出现在他的国土上,他必须重视我大周百姓的安危!我大周百姓要是在他石国土地上遭遇不测,孤必要找他麻烦!”

第202章 第 202 章

石国境内匪患成灾,对于石国土匪打劫了过往商队之事,石国国王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

更何况,石国境内数得上号的那几个土匪头头还算上道,会定期给石国国王“上贡”。如此一来,石国王室对于他们的各种行为,就更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石国穷困,这些年来,石国王室靠着土匪们的“上贡”,经济状况这才改善了一些,他们自然希望这种状况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当安西都护府那边派官员来跟石国国王交涉的时候,石国国王就开始跟对方打哈哈。

不是他们不想收拾国内的土匪,是国内的土匪实在太过凶悍难缠,而且这些人在石国境内满地乱窜,每次官兵一到,土匪们就藏入山林之间躲起来,官兵一走,他们又开始嚣张。石国官方对于匪患也无能为力啊!

在安西都护府的官员面前,石国国王一点儿也不慌。

反正他给的这套说辞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大唐那边的官员也不可能亲自过来调查。

大唐还能为了一支商队跟他们石国死磕吗?又不是闲得没事儿做!

送走安西都护府的官员之后,石国国王就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继续该吃吃,该喝喝。

他们这些小国夹在大国之间,日子也不好过,指不定哪一天,别人就打到他们家门口了,他们还是及时行乐吧!

这日,石国国王正与本国贵族一起观看歌舞表演,一名士兵忽然匆匆忙忙地冲了进来。

“王,大唐的军队打过来了!他们说,他们要为他们枉死的国民讨回公道!他们还说,既然我们没有能力收拾本国的土匪,就由他们替我们收拾!”

石国国王这下子笑不出来了,他豁然起身:“大唐派了多少人过来?”

“精兵三千!大唐进攻的势头实在是太猛了,又有神器在手,我们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啊!”

别说仓促之间他们来不及调派大军进行迎战,即使他们事先得到了消息,早早就集结好了大军,他们也未必能抵挡住唐军的猛烈攻击。

以少胜多,对于唐军来说简直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稀疏平常。更不用说,经过李令月改革的唐军,如今无论是军备还是武器都更上一层楼。以一敌十,对这些大唐精兵们来说,也不在话下。

石国国王对于大唐的军队改革虽然不大了解,但他深知,凭石国的国力,想要对抗大唐,简直就是不自量力。

“快!快带着礼物去向大唐的将领求和,请求他们撤军!”

没有人会相信,唐军大举进攻,只是为了清理土匪窝。说不定,他们就是想趁机打到石国国都,把石国给灭了!

石国国王现在万分后悔。要是早知道大唐真的会为了这点小事而大动干戈,当初,他就不该那么敷衍安西都护府的官员。现在可好,指不定整个国家都要没了!

强烈的恐惧与不安笼罩在石国都城的上方,从王室到贵族,再也没了娱乐的兴致。王室成员和贵族们甚至开始悄悄地收拾细软,准备势头不好就跑路。

可惜,唐军来的还是比他们想象中更快。

当唐军攻入石国都城之时,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石国国王正准备跑路,就被唐军给拦了回来。

“本将这次奉命前来,正是为了与国王商讨平贼之事,国王跑什么?”大唐的将领似乎感到很是不解。

石国国王:“……你们这次当真是来除贼的?”

不是来收割他们石国的土地的?

大唐将领似乎看出了石国国王心中的想法,义正言辞地说道:“这是当然,我大周这次兴兵,只是为了替枉死的国人讨回公道,绝不会趁机侵占你们石国的土地!国王大可以不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200-210(第3/15页)

紧张,除非,您跟那些土匪有勾结……”

石国国王原本稍稍放下的一颗心,又随着大唐将领的一番话而提了起来。

这……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勾结”?他们只是收了一些好处,然后对土匪们的有些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这这算是“有勾结”吗?

此时,石国国王真是悔不当初。

早知有今日,他就不该贪图那些好处的,他该在大唐问罪的第一时间,就将那些劫匪们交出去。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迟了。他的命运,石国的命运,就掌握在大唐将领的一念之间了。

大唐的将士们在进入石国都城之后,并未在都城之内肆虐,对待被“请”来的石国国王与石国贵族们,也还算礼遇。这让石国上下略微松了口气。

肯讲理就好,他们就怕遇到那等蛮不讲理的兵匪,那样一来,他们可就性命不保了。

接下来,大唐将领开始让石国君臣配合他们调查大周商队在石国境内被杀人越货一事。除了这件案子之外,他们仿佛对什么都不在乎,对什么都不关心。

这下子,石国一些大臣是彻底放下心来。反正收受好处的是石国国王和少数大臣,跟另一部分人又没有关系,他们怕什么呢?

为了尽快把大唐将士们送走,这些石国大臣们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配合得不得了。

石国国王以及少数从土匪们那里收受了好处的大臣,一时之间,倒有些插不上话了。

大唐将领在得到信息之后,并没有立刻采信:“你们对石国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我们需要你们出一些人,带我们去剿匪。”

尤其是残害了大唐百姓的土匪窝,必须要第一个被制裁!

等到他们抓到了那些土匪,还要将那些土匪好好审问一番,看看他们的口供与石国大臣们给出的信息是否对得上。

没几日功夫,石国内部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国的百姓惶惶不安,生怕唐军的这次剿匪行动会波及自己。

但当他们发现,唐军治军严格,那一股子狠劲儿只冲着土匪去,从不向着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撒火的时候,他们又都淡定了下来,一个个开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平日里,本地过往的商人也没少被土匪劫掠,他们眼见着土匪窝一个个被端了,自然觉得大快人心。

有人看着唐军剿匪的过程,甚至还在感慨:“怎么我们自己的军队,还不如外来军队靠谱呢?”

与之相比,大唐的商人们则感到无比安心。

在国外,唐人之间的消息都是相互流通的。这些大唐商人自打听说有他们的同胞被石国土匪杀人越货之后,他们就胆战心惊,生怕自己也步了这些同胞们的后尘。

他们必须及时将商品送到客户的手中,这商路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他们只能自个儿多加小心。

可当他们看到唐军冲入石国,为他们这些在石国经商的唐人撑腰的时候,他们的腰杆子忽然就直挺了起来。

他们的国家强大如斯,他们的军队强大如斯,他们的军队会保护他们,该感到害怕的,是那些想要对他们不利的人!

其他国家的商人在亲眼目睹这件事之后,对大唐的商人们极为羡慕。

他们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赚取了高昂的利益,却也承担着极高的风险。他们要是在哪个国家被当地的土匪杀人越货了,导致血本无归,那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

他们本以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谁知,大唐居然如此维护自己的国民!

唐军为了被杀害的大唐商人如此兴师动众,等于是给这些人上了一层保险。日后,附近国家的土匪为了避免麻烦,绝不会再轻易招惹从大唐来的商人。他们的生命安全,可谓是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大唐的商人们在面对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时,格外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对,他们的国家就是这么强,他们的国家就是这么棒!哪怕他们身处异域他乡,他们的国家依旧庇护着他们!

他们以“唐人”之名而自豪!

等到唐军将石国境内几个规模最大的土匪窝挨个儿端完之后,身处石国境内的大唐商人们自发地购买了好酒好肉,用以犒劳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唐将士们。

大唐将士们给每个商队发了一面旗帜:“这是我大唐的旗帜。我们已向石国的王室和高官出示过这面旗帜。日后,你们在石国经商,就举着这面旗帜。谁敢再轻易对你们动手,你们就问问他们,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想要试试我大唐铁骑的威力!”

“你们在大唐境内时,大唐的律法会保护你们的安危,你们出门在外,大唐依然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番话,我们不单对石国这样说,对其他国家,我们也这么说。无论我大唐百姓走得多远,你们在任何一个国家境内,都应该得到该国的礼遇与保护!谁要是敢随意残害我大唐百姓,就是看不起我大唐,就是对我大唐不敬!面对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组织,我大唐绝不姑息,虽远必诛!”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大唐商人们热泪盈眶。

他们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刻一样,这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与他们的国家,是命运共同体。

只有他们的国家强大了,他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石国境内的土匪窝全部清扫了一遍。

从土匪窝中缴获来的赃物,安西军准备带回去,一部分充作本次出征的军费,另一部分则上交给朝廷,让朝廷决定这笔款项的归属。

那些土匪们在石国高层的保护伞被唐军给端了,就连石国国王,都在唐军的压力下被迫将王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

新上任的石国国王战战兢兢地想着,日后,唐人就是他的祖宗。一旦有唐人踏上他们石国的国土,他可得小心照顾着。他父亲犯过的错误,他可万万不能再犯了!

第203章 第 203 章

唐军为了替百姓讨回公道而出征一事,很快就在海内外引起了一阵轰动。

大唐周边的国家表示,他们还以为唐军是要拿百姓当借口,占领石国的土地呢。没想到,唐军这般兴师动众,还真的只是为了替那些在石国境内遇害的唐人讨回公道啊!

见过重视百姓的,没见过这么重视百姓的。

很快,大唐周边的国家就被大唐使者找上门儿来,挨个儿发了旗帜。

大唐周边的国家多是些小国,没有几个愿意得罪大唐的。他们在收到这个旗帜之后,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去,通知各地的官员,往后,有唐人踏入我国境内,务必要保证他们的安全。有谁胆敢伤害唐人,一定要将犯罪者第一时间拿下,交给大唐处置!各地的百姓遇到唐人,要尽可能给他们行方便,不得蓄意为难他们!”

石国因为包庇杀害唐人的凶手,连国王都被迫下台了。其他国家的国王表示,他们绝对要引以为戒!大唐重视的东西,他们也要重视!

近日以来,身处国外的唐人,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待遇显著上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200-210(第4/15页)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大唐的认同感也愈发高了。

无论他们走多远,终究,大唐才是他们的国,他们的家……唯有他们的国,他们的家,才会给予他们这样的庇佑。

身处大唐境内的百姓,在得知此事之后,也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虽然没有出国,但踏出国门的那批人中,就有他们的亲眷、友人,朝廷能够保障国人在异域他乡的待遇,终归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现在他们不出国,不代表未来他们也不出去啊!随着大唐商业网络蔓延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纷纷派人来大唐学习“大唐语”,了解大唐文化。

未来,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大唐百姓,说不定也能凭着他们一口流利的大唐话去给人做做“外教”呢!

朝廷保障了他们在国外的安全,也算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令月看着系统内到账的积分,眯着眼,看起来心情十分不错。

不过,她心情好,倒不完全是冲着系统给的积分。在很久以前,她便有一个保家卫国的梦想。可惜,曾经的她能力有限,能够做的事也有限。如今,她终于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了。

能力越大,责任便也越大。如今,她既然有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际遇,她便不能轻易辜负了这一切。

“从石国那边得来的财物中取出一些钱财来,补偿给那些遇难者家属吧。”李令月道:“人死不能复生,但往后的日子,总还要过下去。”

钱财虽然不能抚平遇难者家属的伤痛,却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

“将钱财送过去的时候,告诉那些人,我大唐将士,为他们讨回公道了!那些残害他们亲眷的石国土匪,在我大唐将士们面前一个个被处决了!”

“是!”奉命前去安抚遇难者家属的人觉得,这些话语,才是对遇难者家属的最好告慰。

唯一的遗憾是,石国距离大唐路途遥远,没办法将那些遇难者的遗骸全部带回故乡,只能就地安葬。

安西军只带回了一些遇难者留下的遗物,交给他们的亲眷立衣冠冢。

在了结此事之后,武皇将李晏和李清唤至跟前,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知了他们。

“从这件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作为君王,要维护自己的国民。”李清抢着回答。

“为什么?”

“因为,维护是相互的。只有君王维护自己的国民,国民才会维护君王。”李清挠了挠自己的小脑袋:“很多道理我虽然不是很懂,不过我知道,阿娘她很受人爱戴。”

“你说得不错,令月如今声望之高,不下于朕。太宗皇帝常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挂在嘴边,没想到,他精心教养出来的继承人——你们的阿翁没有将这句话听进去,反倒是你们的阿娘将这句话实践得最好。”

武皇道:“论对民情、民意的体察,朕不如令月。她明明出生在花团锦簇的大明宫中,却仿佛生来就与百姓站在一道。”

李清和李晏听着武皇夸奖他们的阿娘,骄傲地扬起了小脑袋,与有荣焉。

“阿婆,未来,我也要像阿娘一样!”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李晏忽然开口道。

李清:“你抢了我的台词!这明明是我想说的话!”

李晏斜了她一眼:“什么叫我抢了你的台词,李卉迟,你脸可真大。”

武皇含笑看着两个孩子打闹:“看样子,咱们的晏儿和清儿都是有大志向的孩子。”

“阿婆,你说,我的志向能实现吗?”

武皇:“唔……这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李晏:“阿婆,除了国与民的关系之外,我还看到了另一点。”

武皇饶有兴致地道:“说来听听。”

“唯有国家强大了,别国的人才会认真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李晏道:“如果我们没有直接兵临城下,恐怕,石国国王依然不会把这件事当回事吧?”

“没错!对待这种不识趣的人,就要向他们展现我们的实力。这样一来,他们才会乖乖听话!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事!”

李清很快就接上了李晏的思路:“我们大周必须一直强大!唯有如此,我们说出的话,我们做的事,才有分量!”

武皇欣慰地点了点头。

两个孩子年龄还小,能够想到这一层,实属不易。

从孩子的数量上来说,令月比不得她的两名兄长,但晏儿和清儿的资质都没话说。

在武皇看来,无论是李晏还是李清,都有为君者该有的潜质。

她唯一担心的问题是,两个孩子日后会不会不甘屈居人下而相争。

皇家出生的孩子,大抵都免不了面临这方面的问题,可这两个孩子毕竟是武皇亲眼看着长大的。此时,他们好得跟一个人似的,若是将来,他们也走到形同陌路的地步,不免让人唏嘘。

翻过年去,李晏和李清便又长了一岁。

过去的四年,李令月缺席了他们的生辰。今年,她自然要好好陪着李晏和李清过个生。

生辰当日,李清看着自己身上的衣裳,有些苦恼地说道:“不久前才做的衣裳,又紧了……我本来想穿着这身衣裳去参加生辰宴的,现在看来是不成了。”

李晏不大能理解妹妹对衣裳的纠结:“阿婆不是命人为你准备了几身新衣裳吗?穿那个呀!”

“你不懂,这件衣裳可是我最喜欢的衣裳,见证了阿娘带我们出宫‘考察民情’的重要经历!只穿了几回,就穿不下了,我心里头真是难过。”

“实在不行,让人比照这身衣服的款式,给你再做几身?”

“再做几身,那些新衣服也不是这套衣裳了啊!”

李晏叹了口气,老气横秋地说道:“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总是会长大的,便是再喜欢的衣服,我们也不可能穿一辈子啊。”

“两位小殿下,宴会就要开始了,圣人使人过来催了,您二位快随奴婢过去吧。”

除了周岁宴之外,两个孩子的生辰不曾大办过。今年,也同样如此。

武皇和李令月不愿意看到乌泱泱一群人围在他们身边儿,便只在李武两家邀请了一些关系近的亲戚来参加这场宴会。

李令月也打算借着这场宴会,让李晏和李清在武家孩子中挑选几名性子投契的人作为玩伴。

武皇一直担心,她百年之后,由她亲手扶持上来的武家会受到薄待,李令月也知道这一点。

只是,李令月是注定不可能像原本历史线上的太平公主一样,为了安武皇的心,就去与武家之人联姻的。

作为替代,李令月想到的方案就是让李武两家的下一辈多多亲近。

武家下一代中,有几个孩子还是不错的。其中有个叫武清芷的小娘子尤其机灵,武清芷的阿耶早逝,武皇怜惜她年幼丧父,本打算将她接入宫中,养在身边。可惜后来,她有李晏和李清要看顾,顾不过来,只得作罢。

李令月觉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秦唐之好》 200-210(第5/15页)

若李清与武清芷投契,可以让武清芷给李清做个伴。有了自幼一起长大的情分,她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与常人不同。

不过,李令月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们的头上。她打算得再怎么好,也得孩子们自己愿意才行。

要是孩子们与武家之人合不来,她也不会强求。

武清芷容貌出众,又妙语连珠,果然很快就赢得了李清的好感。

她比李清年长半岁,不多时,李清便拉着她的袖子武姐姐长,武姐姐短了起来。

李晏也找到了与他性子投契的武家小郎君,与他们聊了起来。

武皇看着李武两家的小辈其乐融融的样子,欣慰地点了点头。她从未提过这一茬,想不到,令月竟如此有心。看来,她不必为武家的未来而担忧了。

度过了热热闹闹的白日,晚间,李令月忽然拿出了两块成色极好的玉雕,让李晏和李清戴上给她看看。

李晏和李清好奇地接过了那块玉雕:“这是什么?阿娘不是已经给我们送过生辰礼了吗?难道,阿娘还觉得不够,所以又给我们补送了一份?”

李令月摇了摇头:“有个人很想亲自来参加你们的生辰宴,可惜不方便。于是,他将这两份生辰礼交给我,让我转交给你们。”

“是谁?”

“他……你们大抵不认识他。”

两个孩子感觉有些纳闷儿:“我们不认识的人,还会惦记着我们的生辰,还会给我们送生辰礼吗?”

他们将那玉雕捧在手掌心中看了看,见玉雕的雕工风格奇特,与此时长安城中流行的款式和风格大相径庭,不由更摸不着头脑了。

李令月揉了一把他们的头:“好了,时间不早了,你们快回去睡觉吧。若是误了明日的早课,我定然饶不了你们!”

“阿娘又这样,每回不想让我们追问某件事的时候,就会用这样的语气说话。我们看透你啦!”

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打发走,李令月看向了虚空中的某处:“礼物我替你带到了,这下,你可算满意了?”

荧幕中的嬴政,看着李令月与孩子们的互动,眼中早已盈满了笑意。

在听到李令月的话之后,他却摇了摇头:“什么时候我能亲临现场,为我们的孩子庆生,我才会满意。”

“那你就慢慢等着吧!”李令月表示,某人休想骗取她的承诺!

前不久,她才带着两个孩子去与他打了个照面。往后几年,她可不会再做这种事了。

第204章 第 204 章

随着吐蕃都护赤玛伦五年任期到期,文成公主成为了第二任吐蕃都护,赤玛伦培养的官员则负责辅佐文成公主。

原本赤玛伦更加看好同样出自吐蕃四大尚族的另一名女官,可这名女官年纪轻轻,威望不足,经验也有所欠缺。

赤玛伦在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最终决定推荐文成公主作为第二任吐蕃都护。毕竟,文成公主名望颇高,且又同时受到吐蕃民众与大周的信任。

至于赤玛伦看好的年轻官员,以及朝廷派去吐蕃的那些官员——且让他们再历练历练吧!

赤玛伦已经为吐蕃都护府打好了根基,接下来,文成公主只需要延用赤玛伦与李令月共同制定的政策,不需要进行什么大的变动。

如果不出意外,等到文成公主任期满了,第三位接任吐蕃都护的就是赤玛伦看好的那名女官。五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若在此期间,有更合适的人选出现,这第三任吐蕃都护之位究竟花落谁家,倒也说不准。

赤玛伦在向文成公主以及辅官们交代完各项事务之后,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前往长安。

她自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过吐蕃。然而现在,她却要前往千里之外的长安城。

尽管长安比逻些更加繁华,在那座繁华的都城中,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但此刻赤玛伦的心情十分复杂。

在离开之前,赤玛伦专程去了一趟雅鲁藏布江。听着江水在耳边奔腾咆哮的声音,她在心中默默地道:别了,雅鲁藏布江。

这次离开,下次回来,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

长安城中,武皇早早便命人开始为迎接赤玛伦做准备。

赤玛伦能力出众,为大周稳住了吐蕃地区的局势,武皇十分欣赏她。

尽管武皇还未曾真正见过赤玛伦,但在书信往来中,她与赤玛伦神交已久。

武皇先是任命赤玛伦为尚书省左仆射,而后又下旨,为赤玛伦举办盛大的接风宴,以此来显示她对赤玛伦的看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