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自己选的人!
她能看到他的长处,并不会对着他满是指责和不满。
于是,许平君将自己看到的念给另一半听,“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短文两篇、人生寓言、《论语》十则、春、山中访友、山市、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注1]
刘病已如此猜想:“郭沫若诗两首?这个郭沫若是什么人?夫人,他的诗能被直接选进课本中,想来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没听过这个名字,想来又是向天幕一样,是个后世的,”许平君笑,“不过方蜻他们的课本上居然还有‘女娲造人’?将这种平时哄小孩儿的东西选入课本中,那这个语文课,该不是就是哄小孩的?”
许平君很是搞不懂天幕课本到底是在做什么,真的。
地理课,那老师和课本直接从大到小的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
大至宇宙,小至下雨时的风吹草动,那些经过时间逐渐被人类发现的知识直接把她这个古人给吓了一大跳!
那英语课,虽然是外文,有些难度,可按照那英语老师所说,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学,又有语言环境和单词储备量,以后考试工作都能用上都轻松应付。
说明那个天幕中,方蜻所在的国家,周围有其他强大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和方蜻所在的国家关系并不是特别僵硬,国与国之间必然是有一些商贸往来的。
战事特别频繁的话,英语就不会是主课之一了。
刘病已也赞同:“他们提到了工作,一个个全是默认的样子,说不定往后他们学成了还去会说英语的地方工作?”
许平君:“有可能,那样的话咱们听天幕说话就会有些听不懂了哈哈哈。”
少年夫妻温馨的聊着天,亲昵地拿着上节课学的稀罕物音标来念了会。
不怪夫妻两个听着语文课,从期待、认真,变得松懈起来。
此时方蜻正学到第一章“在山的那边”。
天幕上。
教室里书声朗朗。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
“在山的那边……”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注2]
语文老师心知这个并不是考试的重点考试内容,让初一九班的全班同学将内容念诵一遍,然后开始简单分析一下诗人对山那边的情感,就直接开始下一篇。
林幼玉:“……”
方蜻,你们到底在学什么东西?
这个文章,浅显直白,顶多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随记,你们怎么还专门拿来分析人家写这个时什么心情?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女人更是轻中之轻。
林幼玉以女童之身,进入一群男人的科举比赛官场升迁规则中,以真才实学得到考试好名次,杀出一条路……
虽然这条路很快就因为这些游戏规则里完全没有给女人留位置,使得林幼玉不得不黯然退场,但她学的东西和天幕语文上的课本比……
难了很多。
她情不自禁地拿天幕和自己做对比,越对比脸越黑,最后索性不看天幕了。
……在她心情变好前!她暂时不想看了!
方蜻跟着老师的话写了两句笔记,再把书上的关键词提示画个笔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千古风流人物陪我上课[历史直播]》 30-40(第4/13页)
老师和学生们都如此速度的过了这篇,毕竟,都心照不宣它考不了多少分。
第35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
方蜻已经不是第一次考试的小白了。
老话都说, 一回生两回熟,按照她的年纪来说,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 再到初一,大大小小的考试已经经历了n回……
考了这么些年, 对于应试考试,她勉勉强强也是个老手了。
像是选择题和古诗背诵填空部分, 分加起来也不会低, 要是丢分,东丢一点西丢一点可能最后就不及格了……
但,语文考试的拿分,大头还是在于阅读理解部分和作文。
又何止是语文。
方蜻目前还处于初一阶段, 她平时会遇到的所有考试, 老师们差不多都是这样出题来考的, 总有个分布规律。
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开始讲第二篇了。
“来, 同学们, 我们来给这篇文章分段, 一共是?”
他随手点了一个脑袋往后转的走神倒霉蛋。
“来,展志文, 诶对就是你,展志文你看这篇文章分成了几段啊?来回答一下。”
方蜻看着语文老师拿着写着全班名字和学号的点名硬纸, 庆幸点的不是自己的名字,但是又觉得, 这么简单的问题, 就算是点了自己的名字, 也完全不是问题啊!
轻轻松松就答出来了!
但是展志文刚刚在转头和后桌人聊天,就得低头看下书。
他周围有人早早给段落标了数字, 轻声气音说话:“23~段~~”
“23段!”
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天幕跟着他的视角,往下看时对底下情况一览无遗。
所有围观天幕的人都能一眼看到底下的学生有哪些是在认真听讲,有哪些是在发散思维人在魂不在,交头接耳的更是一看一个不吱声。
这时,就有不少人看向那个“展志文”周围给他报答案的人!
东方朔叉腰等着看热闹:“喊那个报信的起来,也问他个问题,那么热心给人报答案,看他自己能不能答出来!”
语文老师……跳过了。
他让人坐下,面色如常的开始讲课。
上课嘛,难免会有分心的时候,人又不是机器,时时刻刻都完完全全集中着精神。
吓他那么一下,把人喊回来课堂里就行了。
不少人从课堂开始那一会,认识到语文老师的性格有点恶劣的人,这时都有种不知名的小小失望。
齐文宣帝高洋兴味索然,饮尽杯中美酒:“这天幕,没劲,没劲……来人……”
他是皇帝。
但高家的人脑袋都有点疯病,他好杀人,以此为乐。
宫人战战兢兢按照皇帝的命令取来了宝剑,下一刻,高洋就拿着宝剑将奉上剑的宫人杀了。
巍然皇宫,传出他一人的大笑!
高洋的皇后李祖娥赶来时,皇帝高洋所在那处,地面已经满是血迹,他看向美丽女人,说不出是清醒着还是疯癫着,笑着招呼,“你来啦。”
李祖娥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到头。
方蜻正认真听课。
天幕对准了她和初一九班其他学生翻开的课本。
语文老师喊着几个同学来站起来分别念课本几个段落,那些或男或女的朗诵声音就成了背景音。
未免别人在念,其他人不听……语文老师露出了一个笑。
他只点了第一个人。
第一个人念完,可以随意从全班人中点一个念第二段!
他将讲台上那张写着所有人学号姓名的卡纸递给站起来的同学。
九班的学生们精神起来了!
围观天幕的人也精神起来了!
来来来,看看下一个被点到名字的人脸上是啥表情!
林幼玉:“走一步,再走一步?”
真是奇怪的文章名。
天幕的后世这样的文章竟是大流么?
大流……林幼玉感觉自己头有点疼。
她直觉她抓住了什么很关键的东西,却暂时不得其门而入。
林幼玉初时还觉得天幕上那些东西浅显直白,她又难免拿天幕情况和现世情况对比,惹得自己直生闷气。
如今却回过一些神来,天幕不为她所有,却能为她所用啊!
西汉的匡衡,凿壁而偷光。
“不是‘语’文么?这一篇的作者怎么叫做莫顿·亨特?听着不是汉人的名字,像是有些类似匈奴番邦之人的。”
自语一番,他又赶紧揉揉眼睛,继续借光看书。
手中书简极重。
那天幕上的女子好奢靡,书页精炼又是彩色,轻薄不说,更有数位老师逐科教导,羡慕!
偷来的光小而黯淡。
匡衡看着字,更觉得那方蜻享受,他小心翼翼才能得来这样光照,她青天白日的,室内又不黑暗,就亮堂起灯光!
若有一日熬出头来,可能像天幕那样,有明珠做灯?
是的。
这时候很多人都还不晓得,方蜻所在的现代,灯需要用电才能打开。
毕竟初一的方蜻还需要有一段时间才开始学物理化学。
不过这一篇文章完全是白话写的,又是讲述童年和父亲的相处。
里面的每个行动每个场景,即便是几岁的孩童也能听懂且想象出来。
课堂上的念诵到达尾声。
这一回击鼓传花念课文,在最后一段时轮到了方蜻。
因为,在她前面念的是袁萱。
她一点儿都不客气的点了方蜻的名字!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拿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注1]
方蜻刚站起来时还有些紧张,说了两个字就流畅起来了,不过就算这样,坐下来时她也还是瞪了眼袁萱。
袁萱看着方蜻笑:“你是我同桌嘛!咱俩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好,刚刚大家都念得不错,尤其是方蜻,字音都准了,落落大方的。”语文老师从旁,将袁萱桌上的名单卡取走了,重回讲台。
语文老师给学生们留了两三分钟讨论时间。
他开始提问:
“这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一次难忘的关于脱险的经历,大家看完读完,有感悟到其中蕴含着哪些关于人生的哲理吗?”
寇准听完这话:“……”
这就一群什么苦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千古风流人物陪我上课[历史直播]》 30-40(第5/13页)
都没吃过的小孩,他们懂什么人生哲理?
袁萱咻咻举手:“遇到困难不要怕,先喊爸妈救我!”
初一九班,哄堂大笑!
语文老师表情很明显噎了下。
他又接着提问:“那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当时你是这位作者,你的父亲并没有来,你孤身一人在那要怎么办?再换个身份,你是当时周围站着的同学之一,要怎么处理这件事?”
霍燃燃举手,站起:“老师,我会闭着眼睛直接跳下去,遇到事情不要慌,冷静,理智,勇敢!”
讲台旁立马有人接话:“咔哒一下,腿跳断了!”
方蜻举手,站起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许有时候我们遇到的困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需要拆分成一小步,走着走着就到达终点了。”
语文老师欣慰鼓掌。
他又挑了三四个学生,大多是乖乖回答了,于是他的成就感多了些,满意的开始进入下一章。
但是,离下课只有十分钟了。
吕雉仔细琢磨天幕上语文老师和学生们的对话。
“这是在教为人处世?”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
大唐多了一位被封“文成公主”的宗室女。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坐上坐撵,带齐粮食物资和人手,走上了大唐到吐蕃的漫漫长路。
不过十六的少女睁着双眸看天幕,眼泪滑落,“老师啊,可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就永远离开长安、离开大唐,再也走不回来了啊……”
她高仰头,可眼泪和悲痛却还是掉到了家乡的土地上。
第36章 史书无名,但她们活着
“这世上, 本就没有多少无忧无虑的十全人,今日文成不仅仅是出嫁,还是代表大唐去与吐蕃两国交好……”
对离开大唐感觉到无比难过的, 不仅仅是文成公主一人。
跟着和亲队伍一起离开长安的送亲队伍,里面很多侍卫宫女文士也和她一样, 也许此生都不能再回长安了。
可谁叫君王……选中了他们。
李世民从玄武门夺位时,文成公主还是不会走路的婴儿, 等他亲封这个以前并不为人所广知的少女“文成”时, 他已当皇帝十几年了。
大唐和吐蕃距离太远了,远到两个国家国力没有特别悬殊的情况下,边境动荡是必然。
李世民知道。
文成公主也知道。
封建式社会,一整个社会也就才一个皇帝, 一整个皇朝几十年几百年走下来, 皇位也就那么些人。
但华夏历史很长, 时间可以打败任何东西, 时间一长皇帝好像也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也能一抓一大把。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一抓一大把中, 属于夸赞“千古一帝”认可度极广的一位,五代、两宋、元明清, 乃至现代毛爷爷,谈起唐太宗, 具是褒义。
只是,此时的大唐已经算是稳当过了隋的混乱时局, 却还未到鼎盛……
唐朝此时已经走到了贞观之治。
后世对李世民稍微熟悉点的, 都大概了解公元627年便是贞观之治开始,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三》中,清清楚楚记载着贞观四年三月, 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颉利可汗献给李世民后,西北诸蕃咸请求给李世民尊号“天可汗”。
但是还没有走到开元盛世。
开元时,武则天已经做过女皇了,唐朝和亲公主众多,唯独她干过拿男人去和亲的事……
那个被她送去和亲的男人是她的侄孙武延秀,被她送去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
他可就没有文成公主老实本分,辛辛苦苦在吐蕃维持两国关系、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教导民众开民智学诗书、带去蚕种、制造酒、碾硙、纸墨之类的,来个青史留名。
他被人退回来了。
也还未向现代一样,迈过工业化的文明关卡。
这片土地上,女人生了很多人,这生出来的人其中又有很多女人,女人就这样沉默失声的生下去,活下去,循环往复着。
这些女人里,出生贫贱的比富贵的多,容貌五官不端正略有瑕疵的比美貌女子多,一生过得可怜的比生来尊重又一辈子幸福无忧的多。
时至方蜻,国内还有文成公主庙。
后人也许知道她的功绩,却也不知道“文成公主”叫什么名字,只找得找她这个封号。
文成公主不知道后人偶有的遗憾字句。
也不知道,这一趟入藏,大唐的队伍从长安到吐蕃,要整整走上风吹日晒的三个年头。
她擦干净眼泪平复好心情的时候,天幕上已经开始有变化了。
方蜻已经不在教室了。
第三节课早已经下课了。
语文老师用最后的十分钟简单讲了下第三课“生命生命”,留了个课外预习,说是下节课接着讲。
初一九班的语文老师叫于宏志,授课习惯偏向于中规中矩,讲课顺序一般是按着目录给的框架顺序来的。
他走的风格就是稳,课堂气氛算是稳中带皮,他看着学生走神或者没精神了,就喜欢出个损招让学生变个脸给他看。
其实,晋城八中初一阶段的大部分老师,思维都是偏向于稳打稳扎把学生基础打好的。
因为晋城并不是一个一线城市。
别说放眼全国能有什么闻名的,放眼全省,他们也经常挤不上第一。
教学资源如此,谁能有办法呢。
学生也不可能千八百人的,一个个就全是万里挑一的天才对吧?
于是,老师们就不搞太多的花招,教学方针就是求稳!
就先把要讲的知识点给学生们讲了!
再给这群学生用题材战术!
就刷题!刷上几遍这道题你就会背了,再刷上几遍这类题型你就眼熟了!
至于第四节课的数学……
文成公主当时还正伤心着,没心情看天幕,直接没注意看。
刘邦:“……看着头疼。”
墨子:“快!记起来!天幕上的数算很不错,能用上!”
除去墨子,也有不少人感觉数学课是方蜻一上午几节课中最有趣味的一个。
东汉末,有个吴国人,赵爽。
他曾研究张衡的《灵宪》和刘洪《乾象历》,对天文和算术颇有欢喜沉浸之心。
他最近正专心看《周髀》……这天幕刚出现时,他观看,发现就是一群小姑娘小伙子在学校玩,当时他就不感兴趣的走人了。
但这天,他一抬头,就说巧不巧吧,刚好那方蜻就在上数学课!
再一听!更巧了!
那教数学的冯老师说的数学公式,不正是他喜欢看的东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