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风云变幻、暗潮涌动的国际局势下,斯大木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斯大木一拳重重地砸在桌子上,怒目圆睁,大声吼道“叶道夫好卑鄙!”那声音里满是愤怒与不甘,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他肯定是想坐山观虎斗,等我德盟打得两败俱伤,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我们消灭。真不知道德盟为什么会对我们下手。”
斯大木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满是疑惑与担忧。
事实上,希特乐决定攻打苏联,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在当时,希特乐领导下的势力,其兵力和经济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国内的工业生产飞速发展,大量的物资被生产出来,可国内市场却无法完全消化,产能过剩的危机如乌云般笼罩。
如果不向外扩张,经济体系随时可能因为这过剩的产能而崩溃。
而且,能源供应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需的能源功倍远远不足,国内的资源储备已经难以支撑其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为了维持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成了必然的选择。那些蕴藏着丰富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土地,在希特乐眼中,就是维持其统治和发展的生命线。
除此之外,希特乐还怀揣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想法,那就是通过战争来升级自己的科技。战争往往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在生死存亡的较量中,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会被不断研发和应用。
他期望在战争中,利用实战的需求和压力,推动本国的科技水平迈向新的高度,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而叶道夫对于希特乐的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虽然希特乐洞悉叶道夫的种种用意,但这一切也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当然,希特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底气,那就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苏联广袤的土地、庞大的人口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让他相信即便面对苏联战争,德盟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此时,战火已经蔓延到了整个波澜。
波澜的大地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仅剩下几个城市还在苦苦支撑。
这些城市中的人们,在枪林弹雨中顽强抵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希特乐指挥部内,气氛紧张而压抑。巨大的军事地图占据了一面墙,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军事符号和战略部署。
希特乐站在地图前,眼神冷峻,仿佛能透过地图看到战场上的厮杀。他对着一众将领,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发出命令“要求在三天内把整个波澜全境拿下!”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指挥部内回响。
很快,第三、第十七、第六集团军接到命令后,同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尽显威力。一辆辆崭新的坦克,轰鸣着向前推进,履带在土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这些坦克配备着强大的火炮,每一次射击都能让地面为之震颤。一门门火炮排列整齐,炮口对准波澜的阵地,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去,炸得地面火光冲天,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