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2 / 2)

“你们儒家的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经流走的水不会回来,已经逝去的时光不会倒流,已经发生的变化,又怎能假装没有发生?”刘邦躲开刘盈挥来的拳头,“秦既然已经统一,后世所有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会想着天下一统……”

刘盈终于从刘邦的束缚中挣脱,忙开口:“没错!就像天下庶民不堪秦的重负揭竿起义,之后王朝只要太昏庸,庶民都会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把不当人的王全杀了!”

刘邦:“……”

汉臣:“……”

刘邦失笑:“没错,是这样。叔孙通,你和我讲讲孟子的仁政。他的仁政和荀子有何不同?外面吵得太厉害,我听不太清。”

叔孙通深呼吸,平息心头的颤抖。

他维持着得体的微笑,为刘邦解释孟子的“仁”。

孟子的“仁”,归结于一点,就是全面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不仅是地税、户口税,孟子还主张农商平等,将行商税全部取消,藏富于民。国家只收十一的田税。

这样做,政府税收会变少,什么都不能做?

孟子要的就是政府什么都不能做。

他坚决反对任何徭役。不仅是战争,连官方开垦,他也很反对。

等庶民有钱了,他需要灌溉自己会去挖渠,需要去其他地方自己会去修路,需要更多的田地自己会去开垦,政府不要强迫庶民做事。

孟子还对君王世袭会出现昏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希望重建“世卿”制度,这群“世卿”集合起来,组建一个国家智囊团,儿孙代代世袭职位。

当君王有很大的过错的时候,“世卿”需要规劝。如果君王执迷不悟,“世卿”就要联合起来重新选一个贤明的君王。

刘邦听得瞠目结舌。

他听懂了,他大受震撼。

难怪没有任何一个君王采用孟子的主张,这也太……太神奇了。

刘邦笑道:“我还是黔首的时候,应该会喜欢孟子的主张。”

只交田税,不服徭役兵役,君王昏庸了就会被换掉,太爽了。

叔孙通平静道:“孟子自己也知道他的主张不符合实际,这只是他的梦想。他希望后世人能完善他的梦想。”

刘盈双手捂住嘴,免得笑声被外面的人听到。

孟子说的是“世卿治国”,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只能看到“世卿”。

但如果提炼他的思想,孟子治国的方式后世有很多现代国家都采用了,那就是“小政府”和“议会制度”。

“孟子的思想,几千年后的后世人会用,但不适合我们华夏。”刘盈笑够之后,放下手道,“我们向来是天裂了自己补,洪水来了自己治。要做大事,就要集中民力。因为不想虐民,所以不补天不治水,放任百姓去死,这种事,我国贤人做不到。”

刘盈揉了揉笑酸的腮帮子:“孟子自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6/26页)

虽然这么说,但若天塌了水来了,他也会组织一群人去补天治水。这时候他绝不会说什么不要用民力,让百姓自救。”

叔孙通微微颔首:“世子所言极是。只是先贤提出思想的时候,肯定都是偏颇的、激进的。如何更改,那是继任者该考虑的事。若先贤都保守了,后世徒子徒孙不敢越过先贤,就更为保守。”

这一点,毛亨倒是很赞同:“虽然老师希望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弟子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敢自言胜于蓝的人可不多。”

刘盈拍胸脯:“我就胜于蓝。”

毛亨慈祥道:“世子当然胜于蓝。”

刘邦则琢磨着其他人忽视的,刘盈口中的“几千年”后。

他都当皇帝了,反正以后治国是刘盈的事,就算自己知道了未来,好像也不怕走弯路了?

刘邦懒得遮掩。自己马上当皇帝,刘盈是未来的皇帝,需要遮掩什么?

他直接问道:“盈儿,你说几千年后,可是神仙让你看到了未来?几千年后天下还统一着吗?”

在场汉臣有人面露茫然,有人十分激动。

毛亨坐直了身体。

对啊,世子有神仙授课!

“当然啊,阿父你就是确定汉承秦制的人,你自己还不知道?”刘盈狐疑道,“你是不是拐弯抹角让我夸你?”

刘邦淡定道:“夸吧。”

刘盈撇头:“不要。”

韩信也对后世很好奇:“盈儿,后世采取的是哪一种思想,荀子还是孟子的?”

刘盈道:“所有。所有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能用。先贤提出思想,也没想后世人只用自己的。后世君王就算口头上说用某一家的学说,其实也是选有利于自己的言论,不过披个皮而已。其实就说现在的诸子百家,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盈活动了一下跪僵的身体,琢磨该把椅子做出来了。

他都要上初中了,还爬刘邦怀里,把刘邦当椅子。

扶着刘邦的两条手臂,刘盈长舒一口气,继续道:“荀子一派的仁政,就是吸取的黄老思想,对吧?”

毛亨:“……”

他干咳一声:“怎么会?荀子的思想就是自己的。”

刘盈笑而不语。

后世人只看别人咀嚼过的言论,没有直接看史书记载,都会生出一个疑问。

汉初的黄老思想怎么突然兴起,他们从哪来的?

若梳理了诸子百家学说和汉初执政方针,就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黄老与秦制是一体两面,汉初黄老最近的源头是韩非,再往上是荀子。

荀子一门,可以是法家,也可以是黄老,反正都是他的门人。

黄老学派是假托黄帝、吸取《老子》哲学思想,所发展出来的纯粹的政治学派。

黄老对王朝的目标,是“安”、“强”、“霸”、“王”四个层次。如字面意思,黄老最终的目的就是天下一统。

黄老要求“尽”民力,但不滥用民力;改造自然,但不滥用自然;选练军队,但不掠夺灭亡国家的财产和妻女;强调法治,但要赏罚得当,不能滥用刑罚。

黄老学派特别强调“天行有常”,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有“功”。人的能力有一天可能会强大到战胜自然,但若不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自然仍旧会惩罚人类。所以无论人类再强大,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至于什么有明君出世,天就不会降下灾难,洗洗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天常,法治,强兵,仁德……是不是很眼熟?

刘邦看着毛亨的眼神古怪极了。

叔孙通冷哼一声,眼底满是嫌弃。

孟子一门无论是否受君王欢迎,但他们仍旧是孟子一门。

不像荀子一门。

荀子的门人都不自称荀子徒孙,而是法家的,黄老家的,甚至兵家的。

叔孙通甚至怀疑,如果后世君王支持孟子学说了,荀子徒孙还能摇身一变,变成孟子传人。

他们就是有这么无耻。

刘盈接过刘肥递来的蜜水,润了润喉咙:“汉承秦制,黄老其实也是承袭的秦制,承袭的秦没有遵循的制度。”

承袭“没有遵循的制度”,看似是一句没有逻辑的话,但事实就是如此。

韩非、李斯师承荀子,他们的“法家学说”,也有很浓重的黄老思想。

乱世用重典,那治世呢?

他们都得出了结论,黄老思想最适合大乱之后的王朝。

什么黄老?那是我们法家学说!

“那就用黄老了。”刘邦得出结论,“现在的人一听还用秦制,用法家思想,都会生出厌恶心。儒家也不行,人多势众,又多是反贼。还是黄老好,将来也好改。”

刘盈吐槽:“是好改,因为任何士人都可以说自己学自黄老。”

诸子百家,哪一家没有说节约民力,顺从自然规律?

只要你要好好对待百姓,那都是黄老。

刘盈道:“但为何非要说遵循什么思想?能用就行,哪家都行,还要披个皮,烦死了。我大汉遵行王道,杂糅霸道,都行。”

刘邦摸了摸刘盈的脑袋,微笑不语。

毛亨和叔孙通也停止了用眼神对波,微笑着看着刘盈。

刘盈昂首。

看,随便看,我就是这么厉害。

“好了,别骄傲了。该你出去做总结了。”韩信越过义父,也揉了揉刘盈的脑袋,“你不是说你要做个什么,总结发言吗?”

刘盈从父亲椅子上跳起来,去发言了。

装逼,他最喜欢了。

他要站在台子上长篇大论,听得所有听众都在心里骂祖宗。

嘻嘻嘻。

分封和统一讨论后,士人又就法律、税收、官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议论。

刘邦后来大摇大摆跟在刘盈身后走出来,听到有意思的话就让韩信和刘肥记下来。

在场众人有的猜出了刘邦的身份,有的以为刘邦是汉王派来的人。无论如何猜测,他们都感受到了汉王对这场讨论会的重视。

或许大汉以后执行的制度,就是从这场会议中出现。

劝降得差不多了,刘邦身边重臣都回到了他的身边。

曹参、陈平、张良、王陵等即将被刘邦托付重任的人,全部都来给刘邦当书记官。

王陵看见身边同僚,如坠云雾。

曹参就罢了,他将来是肯定要当丞相,要治国的。

自己为何也混在其中?他不喜读书啊!

可有的人,他就算不喜欢做某些事,天赋也超出常人。

刘邦把王陵叫来时,本来只需要一封诏书。刘盈非要“告家长”,刘邦便顺从儿子的恶趣味,将诏书发给了王陵之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7/26页)

王母拎着慈母棍,把不思进取的王陵撵得上了树。

王陵见到刘邦时,眼神十分幽怨。

刘邦带着刘盈,父子二人故意用频率一致的声音捧腹大笑。

王陵都被他俩逗乐了。

“都要当皇帝和太子了,怎么还和以往一样?”王陵叹气。

刘邦笑道:“那不是很好吗?这样你们才安心啊。”

刘盈叉腰:“我一直都是千古明君,从未改变!”

“好,对。”王陵在父子二人的压迫下,无奈拿起了笔,眉头拧做一团,把贤人们的讨论记录下来。

明明会议记录可以交给文吏,刘邦非要自家重臣来亲自记,不知道是什么毛病。

吕雉把刘邦和刘盈的来信丢到一边,看着镜子里自己因皱眉太多而生出的新皱纹,气得想砸镜子。

刘邦把干活的重臣都拉走了,剩下的活,他让吕雉看着办。

吕雉怎么办?

她扒拉着刘邦和刘盈给她留下的能臣名单,冥思苦想能用谁。

吕雉相信刘邦和儿子认贤才的眼光,但她担心,自己前脚用了谁,这父子二人后脚又把人带走了。

“还是用秦朝旧臣吧。”吕雉决定重用蒙毅和章邯。

刘邦和儿子总不至于把六国士人最讨厌的秦臣拉去记笔记。

吕雉本来想用蒙恬。

蒙恬不愧是始皇帝留给公子扶苏的人,她最喜欢蒙恬。但蒙恬回北边防备匈奴,此事非常重要,她无法另外给蒙恬安排任务。

匈奴趁着秦末混乱,大举南下犯边。

刘邦已经决定继续定都关中,而不是洛阳。

定都关中,都城肯定仍旧选择咸阳附近。大汉的都城,如今离与匈奴的战线很接近了。

吕雉捏了捏眉间。

第104章 煌煌炎汉由此始

鲁城辩论, 原本决定一旬结束。

前来的士人越来越多,又全是自带干粮,鲁城辩论不断延长,最后定为一个月结束。

一个月后, 刘邦就要登基了。

汉臣离开了鲁城, 士人仍旧留在鲁城呼朋唤友, 私底下组织辩论。

刘邦没有制止。

“等我登基了就制止。”刘邦对萧何保证, “我一定强制他们回归籍贯种地!”

萧何脸上的怒气这才消散。

哄好了萧何, 刘邦私下对刘盈, 又换了一副嘴脸:“他听士人辩论不是听得很开心吗?怎么又不开心了?真是难懂。”

刘盈驳斥他阿父的荒谬言论:“阿父明明知道萧伯父听士人辩论得开心是因为他本身好学, 见士人离开原籍太久不事生产是担心大汉, 你哄完人后又说别人难哄,这人前人后完全不同的模样, 实在是小人行径。”

他扯下眼皮:“阿父小人!”骂完就溜。

刘盈翻窗,刘邦脱下草鞋, 朝着刘盈的背影砸了出去。

“哎哟。”砸到了刘肥。

刘邦再次为刘肥为刘盈挡鞋的神出鬼没能力瞠目结舌。

他对韩信笑骂道:“等肥儿就藩, 我看他还能不能继续纵着盈儿!”

韩信鼻子发出“嗯嗯”的声音敷衍义父,心里想, 自己既然听盈儿的, 不姓刘,不封王, 好多给后人一个爵位,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就藩?以自己的本事, 一个小小的太尉(大汉最高军事长官), 阿父肯定会给。

刘邦也在想,给韩信安排个什么职位。

韩信暂时不改姓,他默许了。将来等盈儿登基, 再让盈儿给韩信改姓。

至于刘盈怎么先不支持韩信改姓,后来又要给韩信改姓,刘邦相信韩信一定会相信刘盈的鬼扯。

刘盈哄骗韩信和刘肥,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韩信为列侯,列侯有一个县的封地,如果无事,是需要就藩的。

但韩信还年轻,怎么能就藩养老?刘邦先想着让韩信当太尉,但他担心韩信当太尉的第二天,刘盈就佩戴着太尉的印鉴招摇过市。

唉,头疼。

刘邦决定不想了,等登基后再想。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比刘盈所知道的历史提前一年登基。

原本汉高祖是在氾水之阳临时找了块空地登基,之后临时定都雒阳,过了几月才在娄敬和张良的劝说下进入关中。

那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焚毁,汉高祖在咸阳城所属的长安邑(秦国长安君嬴成蟜封地)封地营造新都城。

汉高祖七年,长安城勉强能住人,刘邦才搬家到长安。在那之前,他暂住栎阳。

栎阳是秦孝公之前秦国的都城,城池营建较为完善,也有规模尚可的行宫,勉强可供大汉的皇帝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

刘邦这次重夺三秦,改换社稷,就已经将都城从南郑暂时搬到栎阳,回栎阳就像回家一样自在。

提前一年登基,刘邦比原本历史中的汉高祖更加从容,但也从容不到哪去。

项羽虽然这次只烧了小半个咸阳城,咸阳城也不能立刻住人。

萧何虽然没有劝刘邦在哪里登基,但早早就勘察好了长安那块地。

刘邦一说定都关中,萧何就把自己的勘察报告交了上去。

刘邦不由向刘盈得意道:“你阿父我的相国肯定比你的相国厉害。”

刘盈无能狂怒。

后世贤相都自比萧何,我从哪再找一个萧何?

哪怕是诸葛亮,他还没治理过一个统一的国家呢,你让诸葛亮自己说他是不是比萧何厉害,诸葛亮都只能幽怨地看着不能给他一个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刘备。

刘邦诱惑道:“你现在登基,我当太上皇,你就能拥有最好的丞相!”

刘盈扭头就跑:“我去问御医,怎么让萧伯父延年益寿!”

想现在就把我绑在皇位上,门都没有!好不容易成为可以横着走的汉太子,他不趁着有阿父收拾善后多浪几年,他蠢得去给阿父收拾善后吗?谁父谁子啊!

刘盈一边跑一边回头对刘邦竖中指。

刘邦哈哈大笑,对曹参道:“我这个儿子,让他早点当皇帝,他还不乐意了。”

曹参笑道:“盈儿年少,陛下哪能这么早就让盈儿承担天下?担子太重了。”

刘邦拍拍自己的肩膀:“是啊,担子太重,真想现在就丢给他。对了,你来干什么?”

曹参恭敬道:“诸将争功,试图推举臣为功臣之首。”

刘邦捋了捋胡须:“哦,那你要和萧何决裂吗?”

曹参嘴角微抽:“陛下是让我和萧何演一出决裂的戏?”

刘邦想了想,摇头:“只是露出不忿,别决裂。你我要是演这出戏,盈儿会把戏台子砸了。他向来不知道何为权宜之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8/26页)

天下既定,诸将开始争夺功劳。刘邦心中早就已经定下功臣位次,列侯位次中,萧何第一,曹参第二,韩信第三,诏书都写好了。

但总有将领不服,需要一个“意见领袖”来带领他们。

曹参无论资历还是功劳,军功都属功臣前列。让曹参来带领那群自以为委屈的人,正为合适。

“其实信儿更适合这个角色,只是信儿啊,唉。”刘邦捏了捏眉间,“我担心他去带领那群人,那群人真的误以为信儿会带着他们谋反,我就不得不杀功臣了。”

曹参恭敬的神情没绷住,戏谑道:“那不是更好吗?信儿可以把所有怀有不臣之心的人带沟里去。”

暂代内侍的陈平安静地听了许久,此时才叹息:“韩信很听太子的话,陛下应该担心太子弄出的事太大,让陛下疲惫。”

正在诽谤韩信的刘邦和曹参两人,脸上戏谑的笑容同时一僵。

刘邦干咳一声,道:“曹参,还是拜托你了。”

曹参神情重归严肃:“是,陛下!”

给盈儿一窝反臣,盈儿就敢借口列土分疆和大汉对峙,拉着这群反臣去打赵佗!

现在天下百废待兴,萧何已经写好了裁军名单,盈儿敢主动重兴兵事,萧何绝对会称病。

曹参很有自知之明。萧何称病,刘邦就会让他代替萧何,他恐怕连喝酒的时间都没有了。

曹参离开后,陈平道:“陛下,诸侯如何对待?”

刘邦沉默良久,道:“待他们知道我在封国中置郡县,该反的都会反,不用多做事。”

陈平开玩笑道:“那为何陛下还提议让太子早早继位?”

刘邦失笑:“我知道,他也知道,所以那惫懒孩童绝对不肯继位。”

陈平轻轻摇头:“盈儿纯孝,他不想继位,但一定会主动请命,代替陛下亲征。”

刘邦又沉默良久,又失笑道:“想也别想,他阿父我才是皇帝,稚童乖乖待在后方,给他阿父提供粮草。”

陈平见刘邦心中有数,便不再多说了。

刘盈视他为心腹,早早就在他面前说过诸侯若反,这次总该轮到已经长大的他御驾亲征了。

“那时我定点你随驾!把军功分给你!”

面对如此慷慨的刘盈,陈平感激涕零,转头就把话递给了刘邦和吕雉。

吕雉给刘盈安排了比她宫里还多的仆从,让他们盯紧了刘盈。

刘盈吩咐的事,他们都要照做,但做完之后,一定要及时告诉她和刘邦。

因称帝的时间较为宽裕,刘邦没有在半路上登基。

都城没建好,他也在渭河之南搭建了台子,让叔孙通、毛亨、浮丘伯、张苍、郦食其等人合力制定礼仪,隆重登基。

吕雉没有被抓,宫务等事早就移交吕雉。刘邦、刘盈和吕雉等人的冠服,吕雉也早就带人做好。

刘邦向来喜欢刘盈口中的“虚荣事”。刚起事时,其他起义军首领都是搭个草台放几颗脑袋,他却用了诸侯伐无道的祭祀之礼。

此次登基,他自然也是把能做的都做了,尽全力使登基仪式完备。

祭天,祭地,祭先祖。刘邦所处的沛丰曾属于魏国、楚国、秦国三个地方,他便把这三个国家的先祖都祭祀了。

从北疆暂时回关中参加刘邦登基的蒙恬一脸欣慰。

仍旧定都秦国古都,仍旧祭祀秦国先祖,大汉和大秦又有什么区别?

蒙毅心里却不是很开心。

刘邦宣布继续安排人给秦始皇守墓,但守墓规格比陈胜低。

蒙恬安慰蒙毅:“陈胜可是敲响大秦丧钟的人,守墓规格高一点也正常。”

蒙毅:“???”

他怀疑兄长对先帝心中有怨恨!对先帝不够忠诚!

蒙恬笑着摇头:“你跟在先帝身边许久,怎么对先帝还不了解?先帝若得知此事,也会敬佩陈胜。”

蒙毅不信。

陈胜反秦,先帝不砍了他全族全乡,还敬佩?!

蒙恬不去说服年纪一大把还气鼓鼓的弟弟。

砍肯定是想砍,但敬佩也一定会敬佩。先帝不是那样狭隘的人。

先帝……曾经不是那样狭隘的,只用秦人的帝王。他任用贤才无论国别,无论出身,无论是守城的小吏还是他国的学者,先帝认为他们有才华,都会恭敬地对待他们,也都会从谏如流。

什么时候,先帝改变了?

还是说,不是先帝变了,是他们这群秦臣变了。

蒙恬不知道,也懒得想了。

大秦都亡了,现在是大汉。

复杂的登基仪式结束,刘邦侧着头,看着身边终于肯束发的儿子。

刘盈性子太皮,费鞋,费衣裳。虽然刘邦当汉王之后,刘盈身上的衣裳都是好料子,但都是便于行动的短裳。

刘邦难得见到儿子王孙贵族的一面。

他赞叹:“你这模样,比乃公更像王孙贵族。”

不愧是大儒教出来的孩子,气度就是好。我老刘家还是很有皇帝模样嘛。

刘盈仰头,给了刘邦一个痞笑。

刘邦伸手捏住刘盈的嘴,不准他笑,笑了就不像皇太子,只像他刘老三的儿子了。

看见刘邦带着刘盈登基祭祀,沛丰老兄弟们都有点恍惚。

他们看着刘邦和刘盈走上台阶,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陛下”的称呼,原来是这个意思。

终于见到刘邦登基,萧何心情很是澎湃。

他终于能尽力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望着刘邦和刘盈越走越高,萧何澎湃的心情平息,生出了几分忐忑。

他知道自己大概就是下一任帝后外戚了。

刘邦和刘盈已经是真正的帝王,萧家未来会如何?他的女儿未来会如何?

就在沛丰老兄弟心情莫名低落,萧何心情难以抑制的忐忑时,他们看见刘邦捏住了刘盈的嘴;刘盈提着袍角去踹刘邦;刘邦躲过刘盈的脚,对刘盈的脚一勾;刘盈差点摔倒。

众人:“……”

在台阶下的皇后吕雉,仰头看着儿子那身穿华服的模样,眼中有泪光闪现。

萧壮壮扶着吕雉的手,眼神也亮晶晶。

直到他们看到刘邦和刘盈当着众人的面,在祭祀的台子上互踹。

萧壮壮压低声音道:“皇后,陛下差点把太子踹下来。台阶多高啊,太子若摔倒,不知道会伤成何样。”

吕雉的指甲抠紧了。

她无助地看向大汉的重臣。

重臣都移开视线。

只有萧何硬着头皮与吕雉对视,秉着对大汉强烈的责任感,以汉相的身份,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祭祀的台阶,跪在地上请刘邦和刘盈赶紧下来。

祭祀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9/26页)

束了,陛下!太子!赶紧回宫!

刘邦指着萧何大笑:“就只有萧何敢来劝谏我们。”

刘盈道:“所以阿父你别老是欺负萧伯父,小心萧伯父称病罢工。”

刘盈将萧何扶起来,语重心长道:“伯父,要不你现在辞官回家养生,等我称帝再出任汉相?”

萧何:“……太子放心,臣老病,定会病逝在太子登基前。”

刘盈无助地看向刘邦:“萧伯父被你气疯了。”

刘邦骂道:“屁,明明是你在气他。还不快下去,再不下去,曹参也要被逼上来请我们下去了。”

曹参已经被逼着站起来,正准备上台阶。

刘邦和刘盈赶紧下台。

父子二人都好面子。登基这么大的事,他们还是不想被史官记下不好的一面。

看看台阶旁边奋笔疾书的毛亨,这可不是像张苍那样的忠臣,他是真的敢秉承《春秋》中史官的刚直,把他们的言行全部如实记录。

“既然你们知道,那你们为何还在祭台上打闹?!”吕雉捏着刘盈的脸皮骂刘邦。

父子二人仰头吹口哨。

吕雉胸口发闷。

还好刘邦就不靠谱了这一会儿,接下来的仪式都挺完美。

登基之后,刘邦立刻命令萧何重新制定汉律,命令韩信完善汉王朝新的军队制度,命令张苍重新规整度量衡和日历等章程,命令叔孙通和毛亨制定新的礼仪。

他又命令浮丘、郦食其整理书籍,建立藏书阁,并编纂一本总结历史兴亡的书籍,以做帝王之鉴。

大汉开国典仪之隆重,前所未有。其规章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王朝开国时必走的流程。

刘邦下诏时,天下士人皆惊叹,汉帝不过出身草莽,为何会有如此完善的称帝思想。

总不能在刘邦还在当黔首的时候,就在脑海里模拟过许多次如果自己称帝,新王朝需要做的事吧?

“后世人都不会相信,这些都是阿父你想的。他们都会说,阿父只是一介不读书的黔首,脑海里空空如也,就是运气好任用对了人。”刘盈嘲笑刘邦。

刘邦把脚翘在桌案上,剥着豆管道:“我若无能,又怎知何人有能?”

刘盈坚持:“因为你运气好!”

刘邦差点把豆子笑进气管:“如果我运气好到这种地步,岂不是比我是一个有能之人更可怕,更身负天命?”

刘盈想了想,抱着手臂点头:“说得也是,那我一定要和毛伯说,把你写成有能之人。”

刘邦笑得把剥掉了豆子的豆管塞进刘盈嘴里,刘盈往刘邦身上“呸”。

“盈儿,现在我是皇帝了。”

“我还是汉太子了呢。”

汉帝登基当年,遣散诸侯军队,命各自归乡。

汉军中的兵卒,一律按照原籍贯赐予军功应得的田宅。

关中经历几次大战,又被项羽阬杀几十万青壮秦卒,万里沃土变得荒无人烟。汉帝又下令,若有愿意入籍关中者,赏赐增加,多免几年的赋税。

汉帝强调地方官吏要对归家的有军功的兵卒尊敬,如果欺辱兵卒,将被重罚。

安排好归家兵卒后,汉帝再次下令,逃入深山中的民众按照秦国户籍当时登记的田宅数目,恢复他们的田宅;赦免天下因饥饿而自卖的奴隶为平民,令他们归家,官府为其分配田宅。

萧何删减了秦律中繁琐的部分,但没有减轻秦律中的刑罚,沿用了秦律的肉刑,还将杀人、盗窃等刑罚加重。

与此同时,汉帝又下诏庶民无罪不可罚,汉吏向民众讲解法律时,绝对不能像秦吏那样动辄鞭笞听不懂的民众,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天下还有零星兵祸,北疆告急,南边有赵佗虎视眈眈,大汉这天下并不安稳。

汉帝忧心兵事,手中关于民事的诏令却没有停下过。

一条又一条的诏令随着重建的驿站中的马匹,传达到天下各处地方,连诸侯封地中也得到了汉帝的诏令。

哪怕是诸侯,也得按照汉帝的要求对待庶民。

诸侯哗然。

在项羽平齐地叛乱时,只有英布派了两千人跟随,其余诸侯完全不理睬项羽。

项羽“深恨”的已经不够忠诚的英布,当时却是项羽唯一的盟友。

楚汉之争时,诸侯皆投汉,与汉共击彭城。汉帝彭城战败,诸侯虽重归项羽,楚汉之争时,他们大部分都随汉击楚,小部分作壁上观。

汉帝灭楚,诸侯皆劝汉帝登基称帝,领了汉帝赐予的诸侯封号各自归国。

当汉帝的诏令传递四方,在楚汉之争中没有出一兵一卒帮助项羽,在项羽战死时都没有掉一滴眼泪的楚王“故臣”,纷纷叛汉。

北至燕王臧荼,南至临江王共尉,天下战火重燃。

后人称赞,这都是楚王项羽仁而爱人的象征啊!

项羽如此得人心,不得人心的汉帝只能重新披挂上马,领兵出征。

他揉着汉太子的发髻,把汉太子的发簪都快揉掉了。

在汉太子不满的嘟囔声中,汉帝嘲笑着汉太子的小儿之态,扬鞭重出关中。

刘盈带着木匠给刘邦制作的超级气派的龙椅,椅背上的花纹都还没雕好。

“乖乖守家,这次别乱跑了。”

“我从来没有乱跑过!阿父才是,不要又中箭了!我要玩到而立之年才登基!”

“哈?我尽力。”

刘邦笑着离去,刘盈望着刘邦的背影,如小时候那样,高举双手摇晃,当一棵送别的柳树。

这次他还真的折了柳,高举着柳枝挥舞。

吕雉捂着眼睛,不想看当众调皮的儿子。

马蹄和车轮扬起的尘埃落下,吕雉牵着儿子离开。

刘盈要把柳枝簪在阿母头上,阿母不肯,将柳枝赐予萧壮壮。

萧壮壮把柳枝编成环,还给刘盈。

刘盈开心地把柳枝环戴在了脑袋上,对阿母炫耀。

吕雉左手牵着刘盈,右手牵着萧壮壮,一边唠叨一边登车。

萧何面无表情地送皇后、太子登车,自己上了后面的车。

因争功和他不睦的曹参挤上了车。

此次曹参没有随刘邦出征,而是能被授予齐国国相之位,辅佐即将出任齐王的刘肥。

刘肥当齐王,韩信陪刘邦出征,刘盈身边亲卫小将也被刘邦拉出去历练。

连墙头草陈平都被刘邦带走了。

曹参对萧何道:“陛下居然忌惮太子至此!”

萧何沉着脸道:“闭嘴!”

曹参抱着酒坛子大笑。

送汉帝出征的酒,他截留了几坛子,全藏在萧何车里。

“我要去齐国了。”曹参道,“你身体比出外打仗的我还不好,要保重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