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用拐杖砸地的老者又狠狠砸地:“我催我那儿子来参赛,他非犹豫。哼,现在想来也没用了!当什么门客啊,当门客哪有直接做官好?”
刘邦笑容真切了些:“的确如此。”
他又问了几人,得知刘盈在胡闹几日后,这次盖了他的印鉴,昭告整个关中的“擂台赛”,确实很大手笔。
刘盈将赏赐的财物和官职都写在了公告上,比赛结束,立刻就可以领。
刘邦甚至在刘盈手边,看到了相国府和太尉府中官吏的官印。
看来谁要是能赢过曹窋和随何,这官印,刘盈也是真的会给。
刘邦问身后二人道:“我记得你们府中没有空缺职位?那两颗官印是谁的?”
吕泽在认真思考,萧何则没好气道:“府中有没有空缺,不是陛下和太子一句话的事?就是官印,太子也可以现刻。他又不是没做过。”
刘邦竟然点头:“有道理。”
萧何又气得背对着刘邦。
张良把萧何拉到一旁,轻声安慰。陈平则劝说刘邦,不要故意气相国。
吕泽按压着眉角。
什么?陛下居然是故意气相国?为什么啊!
刘邦此举没有为什么,单纯嘴贱而已。
刘盈一眼就从乌压压的人群中,看到了穿着简朴的老父亲。
刘盈对曹窋道:“阿父身为皇帝,居然从宫里偷溜,简直是昏君。”
曹窋无语:“太子,你说此话是真心的吗?你真不知道陛下为何会来?”
刘盈嗤笑:“你难道对你父亲也这么说话?难怪你会被你父亲揍。可怜的曹窋,屁股现在还肿着吧?”
曹窋把脸转向一边,不肯说话了。
他辞官离开太子宫,眼巴巴地去齐国照顾生病的父亲,得到的只是不肯戒酒的父亲的责打。
孝子再次心碎,决定再也不当孝子。
太子真是可恶,专门戳他伤疤。
阿父出现了,刘盈便暂时离开,免得刘邦冲上台,把他拽下去。
“哟,阿父,你终于来了。”刘盈把刘邦请到旁边小屋,招手。
刘邦给了刘盈一暴栗:“竖子在做什么?徙木立信?”
刘盈揉了揉脑袋,试图给他阿父一暴栗,被陈平拦住:“你知道,还动手?”
刘邦道:“你就不能先通知我一声?”
刘盈笑道:“若不是太子‘胡闹’,来的人就没有这么多了。‘胡闹’却也‘立信’,才能取信于人。”
刘邦叹了口气,道:“又有谁惹你了?”
刘盈道:“这天底下令我不快之人和不快之事太多,懒得说。”
刘邦问道:“你冲着贵族门客去的?”
刘盈冷哼:“他们哪配啊。只知道为贵族门客,没信心自己求官者,我不屑一顾。嗯,好像阿父以前给人当过门客?”
刘邦再次动手,被刘盈挡住。
当我还是以前任你敲打的小孩吗?住手吧,老东西!
张良把刘邦拦住:“陛下,继续说正事。”
刘邦和刘盈一个被张良拉着,一个被陈平拖着,终于安静地继续说正事。
刘盈把早就准备好的文书递给刘邦。
刘盈上书,先借此次擂台赛树立大汉有官真的给的威信,让那群脑子还在春秋战国,以为要投奔某个贵族才能当官的门客们知道,还有可以直接当官的途径。
但这只是第一层。
第二层,刘盈建议刘邦趁着自己“胡闹”招揽人才的热闹,下一个正儿八经招揽人才的诏书,令地方上推举人才,并成为定例。
同时,大汉将在地方上设置学府,教授文武经算律令之学,有爵者皆有子弟名额,可免费入学。
刘盈道:“现在阿父已经将天下近三成土地分给有功兵卒,这群兵卒,将会取代曾经的六国和大秦旧士人,成为大汉的新士人。他们现在不缺钱、不缺地位,缺的是学识。”
现在纸张还没有改良好,印刷术不能用,竹简木牍只能靠抄书。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30-140(第6/17页)
不过在关中推广太学,咬咬牙还是能做到的。
大秦曾经最大的难题就是官吏太少,当天下皆为郡县时,没有足够多的基层官吏来执行大秦的律令。
现在刘邦将天下分封,便可以堂堂正正地区别对待天下人,先给关中人好处。
无论是中央选官推举,还是太学推举入学,当然是大汉直属的地盘上先试点。
诸侯国那里,刘邦也会下诏。而如何推举,如何建立太学,都是诸侯王自己说了算,当然也是诸侯王自己出钱出力。
诸侯国那里效果如何,大汉皇帝就不越俎代庖了。反正推举来中央的人,刘邦一视同仁地考核就是。
民间很穷,还没有椅子。
刘邦和刘盈相对席地而坐,一会儿商讨,一会儿沉思,断断续续聊着。
宋昌已经抱了竹简和笔墨来,吕泽和萧何一边听,一边奋笔疾书。
彭越得知陛下来了,兴冲冲前来拜见。
他探头看到屋内景象,赶紧拉着蒯彻小碎步离开,脑门上冒出了许多虚汗。
蒯彻不明所以地被彭越拉走。
你拉我做什么啊?!
第134章 彭越遣散众门客
彭越想要溜走, 路上遇到抓逃班义父、弟弟,甚至相国的大汉丞相韩信。
大汉另一位丞相王陵被困官邸,没有韩信年轻,跑得快, 独自承担所有工作。
韩信疑惑:“武城侯, 你在干什么?”
他这一嗓子, 刘邦和刘盈同时抬头望来, 彭越便跑不掉了。
“来了就进来, 躲什么?”刘邦没好气道, “你这个武城侯, 能不能有点大秦武城侯的样子?”
彭越支支吾吾:“还是别了吧?我不想死不瞑目。”
刘邦被彭越的话噎了一下, 道:“你这话别当着章邯的面说。”
彭越忙道:“陛下,我不傻。”他怎么会戳好友肺管子?
刘邦知道彭越平日还是会做人, 不会故意戳人肺管子。若不是这样,他就不能成为当地豪强头子。
故意戳人肺管子, 是只有他家逆子刘盈才会干的事。
不过刘邦还是需要提醒彭越一下。彭越当了大汉的开国彻侯之后, 可能是生活太安稳,他越来越不爱动脑子, 章邯在密信中抱怨了很多次。
彭越又十分敬重刘盈。刘邦很担心彭越和刘盈越来越像。
说来“敬重”是什么鬼啊!刘邦能理解老兄弟们对刘盈的溺爱, 但刘盈怎么当得起一个“敬”字?!
刘邦将彭越封为武城侯,既是因为彭越的老家昌邑原属于武城, 也是希望彭越这一位自他离开沛丰后所收复的第一员将帅之才,能与王翦一家和大秦一样, 休戚与共。
再者, 章邯和彭越是挚友,刘邦想着,把彭越封为武城侯, 可能能慰藉章邯的心。
刘皇帝如今有点后悔。他担心自己好心做了坏事,反而让章邯伤心了。
彭越见刘邦看他的颜色非常不满,以为刘邦是在生气他没有行礼便想偷偷逃走,忙解释自己不是不知礼,只是不想被逼着看文书。
蒯彻本来看着彭越的笑话,听到彭越的辩解后,心里深深叹了口气。
傻人有傻福,他希望彭越因傻而死,但看来彭越反倒是可能因为那根直肠子,活得长长久久了。
“好了,赶紧过来。此事和你也息息相关。”刘邦起身把还想跑的彭越拖进屋,按在地上坐着。
彭越嘀咕:“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可是彻侯!一家子永远富贵的彻侯!
大汉最高的爵位就是彻侯,彻侯是有自己独立的“侯国”的。
什么?你说彻侯之上还有个诸侯王?
彭越又不姓刘。当他傻啊,不知道异姓王就是待宰的羔羊?
大汉功臣中萧何功劳第一,曹参战功第一,他们都是彻侯,还不能看出皇帝的心思吗?若真的傻的看不出来,就看看韩信。韩信军功仅次于曹参,还是皇帝义子,不也只是个彻侯。
我彭越也是彻侯,还用思考什么子孙未来?
“如今勋贵的官务多由门客来做。彭越,你相信那些满腹诗书的门客,真的看得起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主家?”刘盈拍了拍坐麻的腿,换了个坐姿,“赵王张敖没想过谋反,他把赵国交给门客,门客帮他谋反了;阿兄还在北疆与匈奴殊死搏斗,淮阴侯府的门客却要杀了他的新婚妻子。”
韩信的眉头狠狠跳了一下。
刘盈装作没看见阿兄不满的神情,继续道:“当官如带兵,彭越,你带兵时不会轻易将兵权假手旁人,做官时又怎能偏信他人不会坑害于你?再者,难道我等好不容易有了荣华富贵,儿孙还要做那大字不识的人吗?”
彭越皱起眉头,跪地俯首:“太子教训的是,我是太惫懒了。”
刘邦深吸一口气,不仅没有因为彭越幡然悔悟而欣慰,还很生气。
他在彭越耳边念叨了多少次,彭越总是装傻。怎么刘盈就念了一次,彭越便听了?!
刘盈瞥了阿父一眼,心里好笑。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肚子不是最后一张饼吃饱的啊。
阿父念了彭越许多次,彭越心中本就有醒悟,不然也不会参与他“胡闹”的事。
在原本时空中,彭越能在秦末成为左右局势的一方诸侯,本身智商是不差的,是有一定远见的人。
阿父点了彭越那么多次,彭越还有章邯这个被迫成为他挚友的挚友劝说,心态改变是理所当然的。
而今皇帝和太子都说了同样的话,彭越再不听,那他就不是汉初英杰,而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了。
刘盈心里明白,嘴上不可能说。看见阿父郁闷,他就高兴!
“大汉朝堂与你同样情况的人很多,可以说,现在至少五成高官识字都不多。”刘盈提起此事,心头刚刚让阿父不高兴的喜悦散去。
洒脱如他,也不由捏了一下眉间。
后世有统计,汉高祖年间,朝堂和地方官吏九成就是军功贵族。
这些军功,有大半都是揭竿而起的泥腿子。如雍齿、王陵这样不喜读书,但好歹读过书的豪强,都算文化人了。
更别提地方上那些由军功兵卒转化成的新地主了。
大汉能扫灭旧士族的基础,就是这群被刘邦分了三分之一土地的军功贵族。他们将成为大汉的新地主,将奴隶制和旧贵族的残余彻底扫进垃圾堆。
其实说军功贵族被汉高祖分了三分之一土地,还是概算,算少了。
在汉高祖年间,有六十多万将士获得了赐爵,因他们受益的人口,达到了当时户籍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群新兴军功地主所拥有的田宅土地,占据当时大汉能纳税耕地的六成。
封建朝代建立初期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土地资料的再分配。新的地主取代旧的贵族,才能让王朝的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30-140(第7/17页)
治变得稳固。
因刘邦的慷慨,在大汉刚建立时,就给大汉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盈所做的事,便是让这群泥腿子新兴地主,尽快转化成大汉的“官吏阶层”。
萧何等人从刘盈梦里神仙的授课,窥见了后世选拔人才的制度。
他们原本是属意“科举”。
在萧何等人看来,“科举”便是唯才是举,能让他们这样的底层人才直接成为皇帝的臣子,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皇帝,都十分有利。
可惜制度好是好,这群人一琢磨,现在不适用。
若以考试取才,那么为大汉打天下的新贵族肯定全部落选。
等他们看到了大隋的选官制度,敏锐地察觉了“察举”向“科举”变化的进程。
萧何当即拍板,大汉如今用“察举”,便足够了。
要唯才是举,必须要刘盈,甚至刘盈的儿子、孙儿当皇帝时,在大汉已经天下归心,选谁当官都不能动摇大汉统治时,才能执行。
“察举”最大的好处,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便是推举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当地“望族”和地方官手中。
在如今大汉朝堂九成官吏都是新贵的前提下,推举上来的人才定是与新贵族休戚相关的人。
但萧何也不希望被推举上来的人都是废物,这群人到了中央,也要经过考试才能授官。
地方官学,便是紧急培训这群草根地主,让他们迅速拥有当官的能力。
此中工作量之庞大,萧何这样的先天打工圣体都有些吃不消。
刘盈一边向彭越提前介绍还在草稿阶段的察举制,一边感叹萧何的辛苦。
“治国者需要有治国的本领,你我都曾经是庶民,没有哪一位庶民想要无能贪婪的官吏。如何既能选拔出有治国之才的官员,又不至于让打天下的功臣们失去权力,萧相国烦恼许久。”刘盈揉着眉间道,“把治国的权力都交由门客?那你们是公卿,还是门客是公卿?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希望你们能明白萧相国的苦心。”
萧何嘴唇翕动,许多话哽在喉头,最后化为了一句:“这不是我的烦恼,是陛下和太子的烦恼。我只是为陛下和太子做事。”
刘盈不会推掉功劳:“是我们共有的烦恼。”
刘盈的推心置腹,让彭越心里很难受。
哪怕在与他奔驰在西楚腹地时,刘盈都没露出过忧愁的神情。现在倒是为他们这群不成器的长辈忧愁了。
“我知道了,是我辜负了陛下、太子和相国的好意。”彭越道,“我一定会督促子弟上进。”
刘邦没好气道:“你自己也要上进!”
彭越结结巴巴道:“我、我都老了,就不用……啊,好好好,我也上进。”
看刘邦抬起了手,彭越垂下了脑袋。
这个皇帝,他是不高兴了,真的会亲手揍大臣,揍得还挺疼。
“你明白了就好。”刘盈道,“来听听我现在要做的事吧。”
彭越真心服气后,以他的大嘴巴,刘盈和刘邦的谋划,很快就会传遍京城大小勋贵圈子。
他们都会知道,陛下和太子希望他们自家有本事,而不是门客有本事。
这也是对他们的敲打。
大汉不是大秦。什么汉承秦制,从来不存在,刘邦和萧何都不承认。但大汉也不是春秋战国,刘邦欣赏信陵君,所以决不允许大汉出现信陵君。
门客什么的,且收敛些吧。
大汉给了这群“门客”直接进入朝堂的途径,哪怕他们是被“主家”推举做官,经过一层大汉直接选拔的程序,就像是在阳澄湖洗过澡的阳澄湖大闸蟹,那也是大汉的官,而不是某人的门客。
彭越回府后,沉思了一整夜,将章邯写给他的书信反复看了好几遍,终于听从了挚友的劝说,遣散了家中门客。
他赐予门客重金,告知他们“内部消息”,大汉即将大规模从民间选拔人才。
选拔人才时,大汉不是通过某个官吏直接推举,而是去地方上甄选当地人才,每个郡县都有推举名额。通过这样的途径当官,才能显示出士人的本事。
为了门客的未来,彭越希望他们回户籍地,争取地方宿老和地方官的推举。
他为门客向地方官写了推举信,相信只要门客有本事,就一定能抓住这次好机会,并告知门客:“陛下首次征召人才,只从关中甄选。趁着大汉迁徙望族入关中,你们可劝说家族,赶紧迁徙到关中来。”
彭越首先动作,很快就有消息敏锐的人跟上他的脚步。
朝堂勋贵多多少少都遣散了部分门客。
汉帝将从关中征召人才的消息,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也传遍了天下。
这自然不是彭越等人口口相传能达到的效率。
陈平再次动用整个大汉的情报网,所做的不是刺探敌人的情报,而是给大汉第一次大规模征召人才做宣传。
他先传递了汉太子“设擂台”的消息。
通关擂台者,全部获得了汉太子承诺的奖赏。
有一位名为张恢的儒生,居然在与随何的辩论中不分伯仲。太子特定他为获胜者,将相国府的文吏官印赐予了他。
随何为此气得一日没吃下饭。
怎么这年头精通申商的贱士,也敢自称儒家?你们法家又不是在朝堂上没有势力,你老老实实说你是法家人行不行?!
张恢也很生气。
虽然他精通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权术,但他确确实实是儒生啊!他祖祖辈辈都是儒生!老师弟子也全是儒生!根正苗红的儒生!
我儒生为了辩倒其他学说,多学一点,多精通一点,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随何,真是腐儒!
一介腐儒,居然敢骂我贱士?他甚至不肯称呼我一声贱儒?!
张恢受到了极大侮辱,终其一生与随何为敌。他和随何传到后世的学说,多为互相争辩之语,这是后话。
总之有汉太子徙木立信,汉帝再征召人才,民间便相信汉帝是真的有心将从地方上征召人才,变成固定的制度了。
既然有直接做官的盼头,地方士人便也不再琢磨去给哪个勋贵当门客。
当了门客,就算将来做官,还是要称呼别人一声“主父”,终究低人一等。
为太子徙木立信扬名后,陈平又宣布,汉帝尊重诸侯王的自治权,此次征召人才,先从关中、汉中开始,然后推广到其他汉帝直属的地方。
其余地方嘛,诸侯王自己征召人才,看见有好用的,就推举给他皇帝老人家。
本来为汉帝大举征召人才而心慌的诸侯王,心便安了。
此事和自己无关,汉帝没想抢他们的人才,挖他们的根。
而之前汉帝要求迁徙的地方豪族,有大半都停止了串联,加紧打包行李,匆匆进入关中和汉中。
陈平暗中给他们泄露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30-140(第8/17页)
报,先去的人不仅有更好的田宅挑选,还能赶上这次人才选拔。
若是去晚了,不仅错过了人才选拔,说不定汉帝一生气,就让他们去蜀地了。蜀地好歹还有个成都可以待,再晚一点,巴郡山水风景还是不错的。
当然,你们可以反。
可造反的难度和造反后的前程,与速度搬家的难度和立刻被举荐为官的前程,你们自己权衡一下得失吧。
六国旧贵豪族的同盟,悄然瓦解。
第135章 太子出宫巡天下
又是一年春季来临, 刘邦和刘盈从地下室钻出来,可以睡在地面上了。
吕雉出巡时满脸不乐意,现在遣人送信,说长沙王去世了, 自己在长沙国多住一阵子, 替新的长沙王把朝政理顺后再回来。
刘邦坚称, 娥姁是嫌弃北边太冷, 在南边待得不舒服, 不肯回来。
刘盈恍惚了一下, 啊, 吴芮去世了?
他搜索了一下记忆, 原本历史中的吴芮,应该是公元前202年, 在汉高祖称帝后不久便去世。
这个时空的阿父提前一年登基,吴芮那时身体很健康。
之后, 因路途遥远, 刘盈便很少听到吴芮的消息,但吴芮肯定是比原本历史活得更久。
是女儿和外孙没死, 吴芮心情更好?是刘盈胡诌的养生知识被吴芮学了去?
刘盈反正都把功劳揽自己身上。
他都忘记吴芮会早早去世的事, 吴芮却去世了。
算一算时间,大汉是以汉高祖当汉王时算纪年, 所以即使阿父提前一年登基,历史中的汉高祖八年, 也是现在的汉高祖八年。
一些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匈奴内部打出了狗脑子;比如“实关中”的政策提前启动并声势更加浩大;比如赵王仍旧被门客坑了, 但他的门客没来得及等刘邦赦免,就被星夜夺邯郸的刘盈全砍了……
但既定的历史轨迹不会发生变化,比如寿终的人, 总会寿终。
刘邦翻年换季的时候,天气暖和了,他却病倒了,躺在美貌的小宦官膝盖上嘤嘤嘤,让刘盈替他巡视洛阳。
刘盈知道阿父的命还硬着,在得知吴芮去世的消息时,也跑到刘邦身边跳大神。
刘邦差点把喂他吃甜瓜的小宦官的手指头咬道:“逆子,你在干什么?”
小宦官吓得面色雪白,牙齿打颤。
太子这是当众行巫蛊之术?
刘盈一边披着羽毛披风哗啦啦跳舞,一边道:“祈祷阿父快点痊愈,我不想颠簸劳累,不想出门!”
刘邦哈哈大笑,让刘盈多跳一会儿,挺好看,然后赶紧滚去代天子巡视中原。
他们承诺要给萧相国至少两年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两年,可不能生出战乱。天子巡视中原,才能压下诸侯的异心。
刘盈继续哗啦啦跳舞:“我知道,所以阿父身体快点好起来!阿父去劳累!我不想出门!”
刘邦骂道:“你以前老乱跑,现在乃公让你出门,你倒是不出门了?!”
骂完之后,刘邦依依不舍地从美貌小宦官的膝盖上爬起来,抖了抖懒散的老骨头,去校场上照着初春的阳光锻炼身体。
这病啊,光吃药是好不快的,还是得多动动。
刘盈见阿父终于肯动弹了,才放心离开。
离开时,他叮嘱韩信:“阿兄,你一定要时刻盯紧了阿父,别让阿父老流连后宫,死于马上风。”
韩信问了刘盈什么叫“马上风”后,脸色特别难看。
你以为人人都是你啊,能在义父睡后宫的时候翻窗进去鼓掌,义父还不会打死你?
义母为难他,弟弟也为难他。韩信不想干了,回家和妻子抱怨。
翁主笑着支招:“良人何不与太子一同出巡?便不用管……哈哈哈哈,管陛下后宫的事了。”
“我也管不了。”韩信翻了个白眼,“我倒是想去,萧相国说不准我与盈儿同去。”
萧伯父居然怀疑他与盈儿一同离开,就会帮盈儿掀起兵事。
自己已经承诺不主动攻打诸侯王,萧伯父居然不相信自己?!
韩信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翁主眨了眨眼睛,俏皮道:“这确实挺令人担忧的。齐王见良人和太子到来,说不定也会再次偷偷离开齐国。”
妻子居然也不信任自己,韩信生闷气。
翁主哄了好久,韩信才原谅她。
刘盈得知此事,想去韩信府中敲锣打鼓嘲笑阿兄,被刘太公骂住:“你这顽童,别去烦你阿兄。我还等着再抱一个曾孙呢。你也该成婚了……别跑!”
刘太公拄着拐杖追刘盈,没追到,气得把拐杖敲得哐哐响。
原本历史中已经嫁人的刘孺儿,如今仍旧陪在祖父身边。
既然身边没有需要用女儿笼络的臣子,刘邦便听刘盈的,让刘孺儿多在宫里留一段时日,等女儿身体长开,并将软糯的性子改一些,再去给人当主母。
刘邦很担心,刘孺儿若自己立不住,刘盈有借口插手妹妹的家庭,他选哪个女婿,都是和人结仇。
有富足的生活,有家人的疼爱,刘孺儿的笑容越来越开朗。
兄长还是与小时候那样爱欺负人,刘孺儿却已经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躲着刘盈哭泣。
她扶着祖父,大声呵斥刘盈,不准太子兄长气祖父。
刘盈边跑边回头做鬼脸:“你居然敢对我大小声,小心下次我在你的羹里丢虫子!”
刘太公中气十足:“你敢!”
刘孺儿仗势:“你敢!”
刘盈一边喊着“我就敢”,一边跑得没了影子。
刘邦每日都来拜见父亲,还没看见父亲,就听见里面的嘈杂声。
他忙拐个弯,在墙角躲了一会儿,再假装什么事都不知道地走进去,免得父亲让他教训刘盈。
那刘盈会借口自己需要教训他,又推迟出游时间。
他不准刘盈乱跑,刘盈偏要离家出走;他让刘盈巡视天下,刘盈就抱着门柱不肯挪窝。
这逆子,天生反骨,非要和他反着来。
离开前,刘盈把能招惹的人都招惹了一遍,告知他们自己要去巡视中原,顺便收受了许多贿赂。
刘邦盘坐在椅子上,见刘盈搬回来一大堆财物,领头指挥的还是各家小孩,深吸了一口气。
家贼难防啊。
咦,那个跟在盈儿身边摇头晃脑吹箫的红头绳小孩是谁?怎么还有配乐?
张良道:“是周勃家第二子,周亚夫。盈儿特别喜爱他。”
刘邦多看了周亚夫几眼,也觉得这个圆滚滚红头绳小孩长得特别喜气,很讨人喜爱,便夸赞道:“很有他父亲的模样。”
刘邦见张良没听懂,补充道:“很有当初他父亲治丧时吹箫的模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30-140(第9/17页)
张良嘴角下撇,差点没掩饰住嫌弃的神色。
陛下,你倒不必和我解释得这么详细。这会让我对大汉的未来失去信心。
“阿父,我要出发啦!”
“快滚!”
刘盈和他的大毛驴乘坐着豪华大马车,终于离开了栎阳城,开始了他代天子巡视天下的旅程。
吕雉则已经从长沙国乘船加紧脚步返回,好替刘邦干活。
刘盈给“实关中”和“察举制”起了这么大的架子,要做的事太多了。
刘盈此人,离家途中是别想逮着他干活的,只能累一累可怜的老母亲了。
吕雉正努力教导萧谨政务。她相信自己的现在,就是萧谨的未来。
儿子当太子都不想干活,难道当皇帝后,儿子还能变得勤奋吗?
不可能!
“天下万民好不容易才有了几日轻松日子过,可不能因为皇帝的惫懒而再生祸端。”吕雉忧夫忧子,忧国忧民,“你要多做事,还要劝盈儿别大兴兵事。”
萧谨实话实说:“多做事容易,劝太子别大兴兵事,难。”
吕雉捧心。
她知道难啊。现在还有个萧何能压制住刘盈,以后萧何去了,还有谁能让刘盈放弃穷兵黩武?
信儿?肥儿?
这两人只会助纣为虐!
吕雉决定这次回京后,好好选一选能留到下一代的臣子中的老成持重之人。
首先,她要把壮壮教育好。
吕雉带着愁苦之心回家,刘盈已经来到了后世著名宫斗剧摄影地,未央宫。
未央宫初具气派,但当然不如刘盈前世记忆里的故宫来得精致。
刘盈考虑要不要用朱砂把墙漆成红色,被未央宫设计师萧何否决。
刘盈见萧何根本没打算听他意见,只能作罢。
“记得挖下水道,免得后世千年后,后世子孙笑话大汉的萧相国不会挖下水道,导致长安城内涝厉害。”
刘盈和萧何商议以未央宫为中央,修建长安城的时候,笑话萧何道。
萧何冷哼一声,回家就苦苦钻研刘盈从梦中抄来的大兴城图纸。
就算是现学城池规划,他也是信手拈来!
“梦中上课别松懈,早日通关,好得到下一个副本的知识。”萧何叮嘱刘盈。
刘盈不耐烦地摆手,前往了下一座城邑。
他离开时,检查了一下召平的种植基地,顺便顺走了召平的瓜。
召平看着在瓜田里肆虐的太子和驴,对蒙毅道:“你不是说太子成长了?”
蒙毅兜着手,面无表情道:“难道太子不是更高更壮了?”
召平道:“就只长个子?”
蒙毅道:“还能破匈奴,兴察举。”
召平窥见蒙毅面无表情下隐隐的自豪神色,忍笑。
看来自己这友人,短时间是不可能去给先帝守陵了。
无论是蒙毅还是蒙恬,他们燃起的事业心都挺热烈的。
自己是不是也该再多努力一些?
召平看着在瓜田里戴着瓜帽啃瓜的太子和驴,露出慈祥的微笑。
“我走啦!”
刘盈运着瓜,离开了还未建成的长安城。
咸阳的庶民听闻太子出游,特意带着酒肉来犒劳刘盈。
刘盈和他们喝了一日浊酒,才晃悠悠离开。
咸阳的庶民特别开心。
“嗯……我想想去哪……去什么洛阳,没意思,南下吧。”
刘盈看了一眼阿父给他的计划路线,把图丢一边,下令众人南下。
“走,去拜祭老长沙王去!”
刘邦早就知道刘盈不会听从指挥,吩咐了保护刘盈出游的侍卫,一切听刘盈的。
于是一行人掉转马头,换了目的地。
刘邦得知消息,骂了一句“果然是逆子”,就懒得再关心刘盈做什么了。
只有和儿子擦肩而过的吕雉气得捶胸顿足。
既然你想去南边,那去年为何要推脱?!
第136章 景异却又曾相识
刘盈出巡的队伍, 加仆从护卫共有两千人。
沿路城邑都会给刘盈供给吃穿用度,这两千人自然是养得起的,但刘盈就是抠门,南下的路上, 他陆陆续续送回了几百有各种技艺, 可以让他过得很舒服的仆从。
身为太子宫大管家, 宋昌劝说:“太子尊贵之躯, 巡游天下怎能没有仆从?昔日秦始皇游历天下, 随从者数万……”
宋昌话未说完, 就被刘盈打断。
刘盈吊着眼角, 尾音上扬:“所以他二世而亡了啊。”
宋昌语塞。
把吃白饭的人赶回栎阳, 刘盈又在路上边走边练兵,跟不上的也送回去。
等到了南阳郡的时候, 刘盈的队伍已经精简到了一千人。
南阳郡守准备的是两千人的吃食,见太子麾下只有一千人, 还以为太子遇袭, 吓得立刻要披甲。
“我只是为了一人能吃两人的食物,把没本事的人都赶回去了。”刘盈安抚道。
南阳郡守哭笑不得。
他虽不是什么有名气, 能封爵的将领, 也是跟随刘邦多年的老汉将。比起一些身为降将的高官,他对刘盈的本性还更熟悉一些。
大汉的老将们, 都单方面很熟悉刘盈。刘盈的存在感太高了。
他们十分不理解,为什么敌人和后来的将领居然不了解太子。
太子还需要了解吗?他从来把自己是什么人都写在了脸上。
“若太子需要更多的食物, 提前告知我一声便是。”曾经的泥腿子汉将, 被文书腌入味后,用词也变温文尔雅了。
刘盈笑话道:“南阳都快被阿父和项羽打烂了,这才休养生息几年?快别说大话了。”
刘盈知道南阳郡守不是说大话。
真要拿出四千人的粮草, 身为一个大郡,当然凑得出来。
南阳郡守也知道刘盈的话中真正的含义。
太子心善,见不得加重庶民负担而已。
南阳郡守便不再在这个问题上多言,只悉心照顾太子。
南阳郡守身边的下属看见郡守和太子相谈甚欢,战战兢兢。
郡守不是说,和太子没有交情吗?
南阳郡守回家后一想,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怎么就胆子这么大,一副和太子很熟稔的模样?
刘盈收起智障光环,结束了套话。
南阳郡守虽没什么才干,但品行不错,没有过多干涉庶民的生活,所以南阳的秩序恢复得不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