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44(2 / 2)

叶满枝吴峥嵘 鹿子草 46359 字 11天前

“就是利华厂的余公仆,余主任。”

“她跟着掺和什么啊?”

余公仆是市管干部,即使在通兰县办厂,也没必要插手县里的其他投资。

奚迎春提醒她:“利华厂想生产麦乳精,而麦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奶粉,如果能在家门口有家乳品厂,那多方便啊!”

乳品厂生产的是婴儿奶粉,也就是特级奶粉。

但奶粉也是有次品率的,如果质量达不到特级奶粉的标准,就会变成一级或二级奶粉。

这不就是现成的麦乳精原料嘛。

叶满枝嘟囔道:“钱主任还挺会使唤人的。”

余公仆那缠磨工夫,一般人受不住。

但事关200万资金的归属问题,市领导不可能轻易松口吧?

叶满枝一边希望钱青松成功,将乳品厂项目拿下来,又不太看好他们。

她与彭静云打了一年交道,那位可不是好说话的领导。

然而,不知道通兰县用了什么招数,就在元旦前两天,市里居然真的答应借给通兰县200万!

注意啊,这不是市里的投资入股,真的是借给通兰县的!

200万!

叶满枝震惊了。

虽说主意是她出的,可是就凭市领导那吝啬劲儿,她真没想到通兰县能成功借出钱来!

钱青松给市领导灌什么迷魂汤了?

不过,这还不算完,人家不但成功借到了钱,还请动了市革委的李主任。

轻工业部食品局的考察组来到滨江后,全程由轻工业局和通兰县负责接待。

而剪彩和考察结束,谈及乳品厂事宜时,通兰县把李主任和彭副主任一起请了出来。

由两位市领导亲自出面谈合作。

叶满枝也参与谈判了,她内心唯一的感受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她跟彭静云,虽不至于尿不到一个壶里,可是每次想跟她求支援的时候,都挺费劲。

通兰县是怎么做到的?

不但从市财政借到了钱,还让市领导亲自出面参与谈判了!

她得取取经,跟人家好好学习学习!

将食品局的领导送到招待所以后,叶满枝追上钱青松说:“钱主任,你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把李主任都请动了!”

市里在这次合作中不占股,市领导能过问一句就不错了。

钱青松嘿嘿一笑,谦虚道:“主要是领导们关心基层工作。”

“……”叶满枝直截了当地问,“钱主任,你咋跟领导谈的?让我学习一下。”

“呵呵,也没什么,就是说等乳品厂投产以后,由通兰县出资,再搬一家食品厂到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40-244(第6/12页)

品工业小区来。”

叶满枝上任调研的时候,圈出了五家厂群矛盾突出的食品厂。

但是因为资金的原因,目前只规划了三家。

另两家的搬迁要无限期搁置。

通兰县承诺出资搞搬迁工作,那还真给市里省下一大笔钱。

至少有七八十万吧?

借两百万,还七八十万的利息,我的天啊,叶满枝暗自腹诽,高利贷也没这么高的啊!

这还不如从银行贷款呢!

钱青松唱起高调来:“市领导体恤我们,我们也要为市里分忧,都是相互的,哈哈哈哈!”

他也想过从银行贷款的可能。

但是,一方面银行卡得严,未必能贷出两百万来,另一方面,对市领导来说,把钱借给通兰县,就是肉烂在锅里。

通兰县要是到期还不上钱,市领导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再者,那乳品厂的项目从立项到投产,至少要一年时间。

等通兰县分到乳品厂的利润时,他未必还留在通兰县,市领导也未必还留在滨江。

到时候估计又是一笔糊涂账。

他急着将乳品厂项目拿下来,其他的也就不计较了。

叶满枝没从他这里打听到什么有用信息,回家琢磨了半晚上,才想通其中弯弯绕。

然后,她就大半夜跟吴峥嵘感叹:“我干工作还是太一板一眼了,瞧瞧人家多灵活!”

吴峥嵘迷迷糊糊将人揽进怀里拍了拍,“你上学的时候要是有这股钻研精神,现在已经能研究原子弹了。”

叶满枝哼哼道:“我要是发奋起来,就没你们什么事了。”

*

滨江这边诚意十足,不但负担考察组的差旅费用,还让市里的一把手亲自出面接洽。

关键是技改资金变成股金,双方合作以后,乳品厂的利润要上交轻工业部一份,这让食品局找不到拒绝合作的理由。

食品局副局长没有当场拍板,但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返回北京一个礼拜,就正式确定了这笔技改资金的去向。

交给滨江了!

由通兰县负责乳品厂的建设工作。

叶满枝得到通知后,在办公室里偷偷喝了一瓶汽水庆祝,又给穆兰和钱青松打电话道了喜。

之后的事情就不需要她操心了。

一月份,开表彰大会之前,1975年的各项经济数据终于正式出炉。

滨江轻工业系统的工业总产值是37.5亿,环比增长7.3%。

而备受各方关注的德化专区,总产值是33亿,环比增长9.6%。

滨江还是有点落后的。

市轻工业局刚成立的时候,彭静云给他们定下的目标是40亿。

但是大家都清楚,只靠七八个月的时间,这任务完成不了。

叶满枝早有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准备,但是眼瞅着人家唰唰往上冲,她那心情还是不咋美妙的。

数据出炉以后,局里很安静。

各科室的干部,像是生怕触了领导霉头,走起路来轻手轻脚。

叶满枝没理会其他,先与四位副局长开了一个碰头会。

她第一次当局长,也在学习和摸索,成绩出来以后,她反思了几天。

除了新建项目,原有的家底也需要引起重视。

听了她的话,宋红军点头说:“我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工厂里人员冗杂,两三个人做一个人的工作,而且很多工厂有磨洋工的风气。”

这部分工作是兰海分管的,他摸了摸鼻子说:“去年局里组织过两次劳动竞赛,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其他人:“……”

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叶满枝看过有关劳动竞赛的报告,各种数据花团锦簇,什么搞了多少项技术革新啦,节省了多少成本啦,提高了多少效率啦。

只看报告的话,各厂都挺好。

但是一看年底的各项数据,就全都打回原形了。

叶满枝在街道办工作的时候,各单位对劳动竞赛非常热衷,工人们的热情相当高。

可是,二十年过去,再用这种老办法,效果就没那么明显了。

这几年,企业很少给工人颁发物质奖励,即使是劳模和先进个人,也只能拿到奖状、搪瓷缸子,或是毛巾牙刷。

50年代能得一个茶缸是稀罕的宝贝,70年代再发茶缸还真没多少人稀罕。

不涨工资,再没有物质奖励的刺激,工人的工作热情很难高涨起来。

不过,叶满枝也担心人家给她扣资本主义作风的帽子,不敢贸然提出增加物质奖励。

她停顿片刻说:“今年的全市表彰大会即将开幕,职工们辛苦一年,应该得到应有的奖励和荣誉。我建议今年额外给大家颁发一份奖励。”

大能耐张百能问:“咱们局里发?”

二能耐何必能紧跟着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只发搪瓷缸子也得上万块了。

“不用花太多钱,”叶满枝笑着说,“人家粮食局能自己印柴油票奖励生产队,那咱轻工业局也能印点票证吧?咱也不多印,就印1万张电视机票。”

其他人:“……”

印电视机票的确花不了什么钱,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可是,一万张是不是太多了?

全省每年只有十万台电视机的配额,分到滨江就只剩四万多台了。

这一次发奖就发出去四分之一啊?

叶满枝义正词严道:“发给工人阶级一万张电视机票,算多吗?不让劳模和先进个人看电视,那每年几万台电视机应该给谁看啊?”

第243章

全市工交战线表彰大会, 是把轻工业、重工业和交通战线的劳模,放在一起进行表彰的。

听说了轻工业局的大动作以后,雷万元特意往二楼跑了一趟, 郑重其事地拜访叶满枝。

“叶局,你们这样一闹, 真是害苦我了!”

叶满枝故作不解地问:“这话是怎么说的?”

“你私下把电视机票发给职工就算了, 怎么还要在表彰大会上颁奖?”

到时候三个战线的职工一起开会, 结果只有轻工业那边的劳模和先进拿到了电视机票, 那让重工业和交通战线的同志怎么想?

同样都是工作,他们差在哪里了?

怎么就不能一视同仁呢?

叶满枝推心置腹道:“雷局, 当着你的面, 我就有什么说什么了。不知道你们重工业那边情况怎么样, 但轻工企业内部的问题很多, 人员冗杂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工人没什么活力。大多数工厂与曙光厂的工作氛围不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40-244(第7/12页)

他俩都是从曙光厂出来的, 曙光厂先是实行军工厂的工作制度, 后又推行《鞍钢宪法》, 还经常进行技术培训和劳动竞赛, 变着法儿地给工人发福利。

所以, 曙光厂的工人都很有活力, 以厂为家, 劳动自觉性也很高。

可是, 叶满枝去其他企业调研以后,发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曙光厂。

企业领导重视思想政治学习, 工人等着吃大锅饭,生产的产品七八年都不带变样的。

叶满枝说:“这次公开给大家颁奖,也是想激励一下其他人。谁不羡慕有电视机的人家?普通工人想弄一张电视机票难如登天, 但是现在只要当上劳模和先进就有机会拿到电视机票,这不就是机会嘛。”

雷万元皱眉问:“这能管用吗?”

她所说的情况在重工业这边也有,但大环境如此,雷万元也没办法。

“管它有没有用呢,先试试呗。反正滨江每年四万多台电视机,卖给谁不是卖?把电视机票奖励给工人阶级,谁能说出反对的话来?”

雷万元背着手说:“我倒是也想给劳模发电视机票,关键是咱没这个权限呀!”

工业系统只负责生产,产品销售由商业系统说了算,市面上的电视机票都是由商业局和五金交电公司印发的。

“那还不简单,你就去商业局,要几千张电视机票,最好再喊上交通系统的人,到时候咱们三家一起颁奖,让同志们都乐呵乐呵。”

叶满枝哼道:“雷局,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商业局要票,他们即使不乐意也得给咱们,顶多是打点折扣。我们轻工业局刚开始要1万张的额度,最后变成了4500张。反正你就往多了要,他们不敢不给。”

电视机走进寻常百姓家还不到一年。

电视机票的发放没啥标准,大部分被关系单位和关系户要走了。

如今工业系统要开表彰大会,跟他们要个几千张电视机票怎么啦?

他们要是死犟着不给,那就得拿关系户的事情说道说道了。

雷万元好笑地点了点她,“你啊你,这不就把老陈得罪了嘛!”

“呵呵,他见着我还得绕道走呢!”

老陈是商业局的局长,经常与轻工业局打交道。

轻工业局和商业部门要进行产销计划平衡,工业负责产,商业负责销,每个季度都得坐下来开一次会。

根据协议,商业局和外贸局要提前45天,向轻工业局要货,然后轻工业局再把生产任务安排给企业,企业再向物资局申请原料。

可是,外贸局还好,基本能做到提前45天要货,而商业局一般只能提前15天,有时还要拖到季后才要货,而且产品品种多变,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安排。

因此,工商之间经常扯皮,上个季度叶满枝与陈局大吵一架,还闹去市里要求仲裁了。

她现在是商业局那边的名人。

大家都知道轻工业局的局长不好惹,搞不好要去市里仲裁,所以,今年一季度的产销计划,提前45天就送来了。

雷万元也是个不怕得罪人的直脾气,听了她的办法后,果然喊上交通部门的人,一起去商业局要电视机票。

给劳模和先进发奖,这是正事。

再说,轻工业那边的票已经给了,那还有啥理由不给重工业和交通部门?

双方拉扯了几个回合,最后工交三家总共要来了8000张电视机票。

正式召开表彰大会那天,当场颁发给劳模、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这次发奖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来市里领奖,已经做好了只领奖状和证书的准备,谁能想到,居然能拿到电视机票呢!

第一个人拿到电视机票的时候,整个会场都轰动了。

“真的白给一张票啊?每人都有吗?”

“那还能有假?纺织厂的代表已经拿到了!”

“我家那小子总去隔壁那栋楼看电视,惹得人家大人厌烦,我还寻思从哪里买张票呢!这回好了,这张票拿回去,他们娘几个不得激动疯了!”

会场里人声鼎沸,大家都热切地盯着主席台。

事实上,市里颁发这批电视机票的时机正好。

此时距离春节还有十天。

而市里在去年成立了广播事业管理局,好好整顿了一番电视台的工作。

从今年元旦起,每天的18点30分有电视广播放送,还能转播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

尽管滨江的市面上还没有彩电,可是能每天看上黑白电视节目也很让人期待呀!

市里没啥秘密,再说这么大的事也不可能保密。

当天来领奖的职工代表有上千人,这些人带着电视机票回家以后,引起的震荡就别提了。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亲戚连着亲戚,朋友连着朋友,很快就让其他系统的职工也听到了风声。

人家工业系统在过年前的表彰大会上发了电视机票!

那教育系统为啥不发?

医疗系统为啥不发?

商业系统为啥不发?

各系统的表彰大会都是挨着的,市委礼堂每天不闲着,天天开大会。

所以,为了给各系统的先进代表发奖励,商业局又掏出来1万张电视机票。

陈局被这些人闹得没脾气了,特意坐着吉普车来了轻工业局一趟。

叶满枝站在楼上见到了人家局里的吉普车,心里只有羡慕的份。

哎,轻工业局从上到下都比较抠搜。

去年有了结余,她狠心好几次,都没舍得买吉普车,元旦过后,又给局里添了五辆自行车,方便大家出门调研用。

其实几个局长都挺想弄辆车的,但局里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她不能带头打开这个买汽车的口子。

骑自行车能锻炼身体,还是骑车吧。

她正羡慕地盯着楼下吉普车打量时,陈局已经气势汹汹地上楼了。

他俩经常吵架,还闹去市里仲裁过,所以陈局没客气,一进门就说:“叶局,给先进个人发电视机票是轻工业局带的头,现在我们商业局已经把18000张票发出去了。这可是半年的配额!”

滨江每年才能分到四万五千台电视机。

此时还是第一季度,就把小半年的配额用光了,那以后怎么办?

“大家在春节前拿到了电视机票,大多数人肯定都想买台电视机回家过年。曙光厂那边能调来两万台电视机吗?”

一台电视机430块,也不是所有获奖者都能买得起的。

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可能会用电视机票换钱,可是,即便如此,年前也要迎来电视机销售的一次高潮了。

叶满枝客气笑道:“从商业局匀出这么多电视机票,已经很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咋能在销售这方面再给商业局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40-244(第8/12页)

麻烦呢?陈局,你放心吧,我年初的时候就跟曙光厂打过招呼了,这个月再增加15个班次,生产9000台电视机,加上原计划的定额,肯定够用了。”

闻言,陈局心里的气稍微顺了一些。

在曙光厂有班底就是不一样!

曙光厂现在的年产值,已经超过缝纫机厂和自行车厂,成为全市轻工系统的第一了。

厂领导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曙光厂的电视机不愁卖,所以现在都是商业局上赶着巴结曙光厂领导的。

他想让曙光厂多增加几个班次,给市里多分配一些电视机配额。

可是,那个康健是怎么说的?

两条进口生产线是老古董,要省着用,每天生产两个班次已是极限了。

然而,增加15个班次,在叶满枝这里就跟吃饭喝水似的轻松,这能不让人嫉妒嘛!

叶满枝刚刚还在偷偷羡慕人家的吉普车,她哪能想到自己也让人嫉妒了呢!

电视机在她这里已经翻篇儿了,她此时想的是另一件事。

“陈局,你难得来我们局里一趟,”叶满枝笑容和煦,“今天在食堂吃午饭吧?我请客!”

陈局这大半年与她打过好几次交道,深知宴无好宴的道理,谨慎地说:“局里还有工作,既然电视机的货源没问题,那我就先回去了。”

见他不想吃饭,叶满枝没勉强,正好省了自己的钱和粮票。

她往对方的茶杯里续了水,说起另一件事。

“商业局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减少了暖瓶、搪瓷盆和劳保鞋的订货量,还有四五种产品的订货也减少了,是有什么问题吗?”

她提得突然,陈局想了半晌才说:“不算是什么大问题,要货少的话,很大原因可能是各大商店还有库存。而且暖瓶这样的产品易碎,次品率能达到40%,我们一般不会要货太多。”

虽说是计划经济,但商业局销售产品也是根据市场行情走的。

像电视机那样的畅销品,给他们再多都不嫌多。

可是,暖瓶、搪瓷盆、胶鞋这种老三样,那就得根据市场行情走,稍有库存积压,就减少要货了。

叶满枝与他聊了几句,没问出什么特别的,只好放人离开。

*

她忙着局里的工作,今年没时间到处采购年货,只能将任务交给正在放寒假的吴峥嵘和吴玉琢。

父女俩在家的时候挺和谐,吴玉琢还特意列了一张清单,将过年要用到的东西全都写了下来。

叶满枝也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了两个闲人。

原以为这么一点小事,肯定没问题,结果吴玉琢只跟她爹出门一天,就回家跟妈妈告状了。

“我不想跟我爸一起采购了!”

“怎么了?”叶满枝往那堆年货上看了一眼,剥了两颗松子说,“这不是买得挺好吗?”

该买的都买了。

吴玉琢憋屈道:“我爸逛街好像行军作战,对照着清单上的东西,买完就直奔下一个柜台。我想好好逛一逛都没时间!”

叶满枝大法官看向吴副院长,“孩子想逛街,你就陪她逛一会儿呗。”

他俩经常一起逛商店和菜市场,吴峥嵘的耐心其实还不错。

别的不说,中国大街的商店,他能陪自己从头逛到尾!

吴峥嵘平时陪她的确很有耐心,但那都是在平常的日子里。

他今年调去军事学院工作,有个好处就是能跟着学员一起放寒暑假。

今年头一次主管采买年货事宜,没想到商店里会有那么多人。

“商店里的人本来就多,你闺女还总往人多热闹的地方凑。”吴峥嵘瞅了高中生一眼,“人又多又吵,有什么可逛的?”

叶满枝:“……”

她理解闺女的委屈了,过年就是凑热闹,当然要往热闹的地方凑啊!

吴博士向来如此,她没打算改变对方,委婉道:“明天是周末,我跟有言一起出去逛逛,你在家休息一天吧。”

吴峥嵘往那一堆年货上瞥了一眼,意思是东西已经采买齐全了,还有什么可逛的?

“……”叶满枝简单明了地回,“你不懂。”

次日,吴峥嵘将母女俩送去商店,便调转车头去赴战友的约了。

叶满枝带着闺女走进第一百货,漫无目的闲逛。

吴博士的工作效率奇高,她每年要零零散散采买小半个月的年货,人家一天就买全了。

两人上了三楼,迎面就是排成蛇形等待买电视机的队伍。

吴玉琢说:“我昨天在另一个商店也见到了这个阵仗,买电视机的人可多了!”

“嗯,过年嘛,有了电视机票,都想在春节的时候热闹热闹。”

亲戚之间串门,在家里摆台电视机也有面子。

叶满枝默默在心里合计了一下,曙光厂一月份加班加点生产26000台电视,能有一千多万的产值,下半年如果能把那条老生产线改进一下,年底达到1.8亿产值不成问题。

德化专区发展速度那么快,主要是四机部下放的几家无线电厂发挥了巨大作用。

曙光厂提高产能以后,兴许能跟那些无线电厂打个平手。

叶满枝在心里胡思乱想着,跟着有言在柜台之间闲逛。

来到日用百货区的时候,氛围明显区别于其他柜台。

说不上冷清,但确实没多少人。

茶缸、暖瓶、镜子这类日用品,如不是急用,没人在年前抢购这些。

叶满枝留心着轻工业品的市场行情,回家以后,将商店里的情况都记了下来。

*

她没在年前找企业负责人谈话,让大家安心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可是,春节之后刚开始工作,她就约谈了十四家企业的负责人。

这十四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产品毫无新意。

十年前与十年后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

有的厂甚至生产了二十年,不换花色。

市搪瓷一厂革委的王主任振振有词道:“叶局,不是我不想生产其他花色,但是市场就认红双喜呀!哪对年轻小夫妻结婚的时候不买红双喜脸盆?”

“所以,你们建厂21年,就一直生产红双喜脸盆?换都不带换的?”

确切地说,他们除了生产红双喜脸盆,还有红双喜饭盆、红双喜痰盂。

一进他们的仓库,那就是红彤彤一片,啥都是红双喜的。

“咳咳,市场就认这个,我们也没办法。”

叶满枝不客气道:“去年第二季度,商业部门在搪瓷一厂的订货已经开始减少了。据我了解,商店仓库里也积压着不少搪瓷制品。”

搪瓷制品一般都是由滨江自产自销的,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40-244(第9/12页)

少从外地调货。

搪瓷厂生产什么,本地老百姓就用什么。

以前物资紧缺,选择性小,大家不挑剔。

可是,近些年很多区县都开办了搪瓷厂,市搪瓷厂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产品花色远远不如区县小厂。

王主任为难道:“叶局,不是我推脱,订货减少以后,我们也想过增加花色,增加新品种的可能,但是技改需要资金,我们的现金都压在库存上,你看局里能不能给我们批一笔技改资金?”

叶满枝心知这是遇上老油子了。

想让他改变,市局就得出资支持。

可是,目前只有照相机厂成功从她手里抠出钱来,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局里是不会批钱的。

这件事在企业之间早就传开了,大家都说新来的局长是属貔貅的。

叶满枝问:“你们库存压了多少货?”

“不少,”王主任如实道,“差不多十多万。”

“这么多?”叶满枝惊讶地问。

搪瓷制品的单价低,大多数的定价是个位数。

十万的货,最起码有上万件了。

王主任解释:“虽然商业部门要货少,但我们的生产不能停,这大半年下来,积压了一些库存。”

叶满枝心想,你们这库存积压的可不是一些。

她将搪瓷一厂的情况记下来,又陆续约谈其他工厂负责人。

十四家企业,无一例外,都有积压库存的情况。

不将库存清出来,那增加花色、上马新项目就是做梦。

叶满枝给商业局的陈局打电话,跟他商量,先从这几家企业订货,尽量帮他们清一清库存。

陈局呵呵笑道:“叶局,不是我不愿意帮忙。我们可以从这些企业订货,但是消费者不买账呀!把那些老花色送到商店,也是占用商店的库存,你说我们折腾什么?问题还在工厂那边,你还是从工厂身上想想办法吧。”

叶满枝:“……”

不把现有的库存清掉,她怎么想办法?

局里开班子会议的时候,大能耐张百能建议:“要不还是给这些企业批点技改资金吧,能转产还是尽快转产,不能转产的也增加一些时兴花色。”

他现在巴不得叶满枝同意给那十四家企业批款子。

有了这个先例,那其他项目也可以动用局里的资金了。

不是他抱怨,但跟着叶满枝这个一把手工作,虽然能干出成绩,却特别耗费心力。

他以前在市革委的时候,尽量花钱解决问题,到了叶满枝这里,就变成了能省则省。

为了给那些项目找出路,他白头发都长出来了。

叶满枝对大家的抱怨不以为意。

今年刚开年,局里就立项了感光材料厂项目,由轻工业局全额拨款。

要不是她捂紧了钱袋子,哪能多出这家工厂来?

这可都是她省出来的,她可骄傲了!

大能耐说的话她不太乐意听。

但二能耐何必能介绍的情况,还是让她很高兴的。

“去年局里招聘退休高级工去企业当顾问,培养中级和高级工,效果很不错。咱们这个月刚完成了半年考核,其中有31名六级工已经达到了七级水平。还有212名三级工达到了四级水平。”

也就是说,高级工和中级工都有人数增加。

这对叶满枝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请退休老师傅这步棋,没走错。

她在会议上表扬了何必能的工作,半年一考核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这次考核非常提振士气。

下班以后,她特意回了一趟军工大院,询问老叶在自行车总厂带徒弟的情况。

叶守信毫不谦虚地显摆,“我亲自出马,还能有办不成的事吗?这次考核,我的一个徒弟能达到七级水平,还有四个小子,也从三级变成四级工了。厂里还给我发奖品了呢!”

叶满枝凑趣问:“什么奖品啊?让我瞅瞅!”

“别提了,”常月娥嫌弃道,“又是茶缸!”

“咳咳,不光是茶缸,”叶守信端出一个全新的搪瓷脸盆,给闺女看,“还有毛巾、牙刷、指甲刀、劳保鞋、劳保手套,反正都是能用得上的东西。”

“这明显就是人家厂里往年采购的库存,”四哥撇嘴说,“发给你就当是清库存了,你还当成宝贝呢!”

“我乐意!”老叶怼道,“人家厂里白给我这么多东西,还挑剔什么!”

叶满枝仔细看了看老叶的奖品,都不是什么特别出彩的东西,但是放在一起显得挺热闹,收到的人心里也挺高兴。

她再去上班的时候,将十四家企业的领导全都喊了过来,挨个询问,哪个厂有现成的技术和花色,可以立即转产。

这些企业领导跟她接触过几次,知道她喜欢刨根问底,此时要是撒了谎,之后很可能露脸不成反露腚。

所以,犹豫一番后,只有六家企业能拿出现成的方案。

叶满枝心里有了数,让大家先回去。

这次她亲自往商业局跑了一趟。

陈局看到她就头疼,但上门就是客,他只能热情接待。

叶满枝灌了一口茶,笑着说:“陈局,我这次可是帮商业局清库存来了!”

“……”

商业局能有什么库存?

“商店和工厂都积压了不少暖瓶、搪瓷制品、镜子、梳子之类的产品,对吧?”

“嗯,有一些。”

“这些产品大多是新人结婚时需要选购的,你看能不能这样?咱把这些产品打包,变成新婚特供商品,以批发价将这些产品卖给消费者。当然了,不是新婚的人也可以买,反正五六样商品一起卖,价格便宜,总有几样是家里能用得上的。”

第244章

对商业局来说, 叶满枝的提议有些棘手。

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柜台里商品的零售价很少有大幅变动,有的价格甚至几年都不变。

那个什么新婚特供商品, 是从来没有先例的。

本是零售的商品,却按照批发价销售, 那不是乱套了嘛!

陈局端起杯子喝茶, 借着杯子的掩饰瞄向对面。

这个叶满枝!

怎么总是想一出是一出?

叶满枝毫不心虚, 正色道:“陈局, 咱们为人民服务,也得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呀。如今新婚小夫妻结婚的流程, 你没关注过吧?”

陈局:“……”

他也关注不着啊!

“我就知道男同志不关心这个!”叶满枝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咱滨江这边在公社领了结婚证的新人, 都能得到一联购买新婚用品的票证, 比如洗脸盆、毛巾、茶缸、牙膏牙刷、布票糖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