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遭到集体冤枉,有苦说不出(支持下订阅)(2 / 2)

“无妨,汉军不会拿柴家如何的。”

柴慎思索片刻,不以为意的说道。

“为何? ”

柴绍不明白父亲的意思,这么淡定?

“虽说咱们柴家支持李唐,不过,仅仅是在霍邑提供一些帮助。”

“这些微不足道的帮助,不足以和李唐捆绑在一块,柴家和汉军也没有仇怨。” 柴慎详细的解释道。

“父亲所言有理。”

听了这番话,柴绍觉得是这么一回事。

当然了,如果跟汉军有仇怨,肯定是另当别论。

“你放心去吧,为父这里不用担心。”

对此,柴慎完全不担忧,这个汉王会对自己一家动手。

至于绍儿,那是不得不去,因为之前已经对李唐进行投资。

只能和李唐站在一条线,这也是没办法。

“好在我当初,没像李家公子一样派人去曹家,不然就和曹家结仇了。”

一番话下来,柴绍感到很是庆幸。

之前确实有过这种想法,说到底,秀宁是他心爱的人。

愿意为秀宁付出一切,自然不想见到心爱的人,嫁给没落世家的后代。

好在当初认为这么做不妥,大致会招来李家几位公子的不满,都不认识还要插一手这些事。

“虽说李唐败了,不过,可能只是一时的,后面的局势还看不清楚。”

“或许,后续会卷土从来,为父留在这里有其余用处。”

整理一下思绪,柴慎继续说道。

“父亲说的有道理。”

这些话打破柴绍的沉思,顿觉很有道理。

等待李唐积攒声势再南下,说不定可以帮到什么。

加上之前的帮助,柴家在李唐的地位,说不定会变得更高一些。

“父亲说的是。”

想罢,柴绍附和了一句。

“再说了,李家可是五姓七望之一,还有其余世家支持,不会就这么失败的。”

柴慎充分展现自己的眼界。正是因此,这才打算留下来。

“孩儿明白了。”

弄明白用意的柴绍,出声说道。

“那孩儿现行离去

父亲多加小心O

说着,柴绍打算直接离幵。

毕竟,李唐进攻霍邑迫在眉睫,不能再耽搁下去。

主要是忙里偷闲,特意回来和自己父亲见个面。

“好,你小心点。”

随即,柴慎拍了拍自己儿子的肩膀。

“放心吧,父亲……”

柴绍点了点头,这才从柴家离去。

这里战事热一火朝天,唐军几乎被逼入绝境,凉州长安这边有不同的进展。

留守的文臣,聚集在汉王府次殿,开始商议近日事宜。

“王上出征有一段时间,也不知,击溃情况如何了。”

高士廉有些担忧的说道。

抛开身份不说,曹封是他的侄外甥,最为器重的后辈。

身为长辈对后辈担忧,并不是什么奇怪的情况。

“放心吧,此次王上远征,带去的可是王牌军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对此,韦

成安慰道。

别看整体兵力不多,不过,都是数一数二的王牌。

这些王牌军队的战斗力,他们可都是亲眼见到过的,的确不必担心什么。

“再者,还有无忌和如晦跟随前往,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估计是怕对方还不足够放心,韦圆成补充了一句。

“韦大人所言不错,何况,还有李靖将军和岳飞将军跟着前往。”

这时,房玄龄跟着说了一句。

李靖和岳飞二人,三军的正副统帅,两人展示过自己的才能,这一点不容置疑。

至于长孙无忌和杜如晦,更不必多说,两人的才能多次得到验证。

无论军队上,还是出征文武的阵容上,都是极其豪华的,根本不需要去担心什么。 可以说,这是实力强大的一次出征。

“两位说的是。”

听到这里,高士廉顿时放心不少。

“关于八牛炮弩的制作,诸位都了解吧? ”

许是想起什么,韦圆成突然说道。

这个武器威力极其强大,那是诸位同僚都较为关心的。

如果制作速度快,每月生产数量大,将会大幅度减少汉军伤亡,进一步提升战力。 加上有图纸在,可以立即投入制作,目前只看出制作速度如何。

“我正准备说这件事。”

房玄龄摇了摇头,出声道。

显然,这是在炮弩的制作过程,有什么环节达不到预期目标。

“八牛炮弩的问题在于,制作速度不算太快,一天只能制作二十台。”

房玄龄正了正声。

“一个月的话,只能产出六百台左右,的确有些慢了。”

韦圆成接过话茬。

其实这个速度算不错了,但是,他们肯定希望,在短时间内产出更多炮弩。

不仅仅提升军队战力,连城池防守能力,都会有个质的变化。

“这也没办法,许多材料难以找到,这才是导致速度慢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点则是,工匠们还不熟练。

想了一下,高士廉指出从中的重点。

“想要解决武器制作的速度问题,就要从材料方面下手,加之工匠们的熟能生巧。”

房玄龄点了点头说道1?6。

只要找到足够多的材料,加上熟悉起来,制作速度自然就会快不少。

“再增加人手,寻找材料多的地方,来解决这个问题。” 思考一番,

成提议道。

“这个办法可行,只是还要等实践后,才可以知道效果如何。”

房玄龄捋着下巴胡须,回道。

“如果将炮弩的每天产量,提升到三十台甚至是四十台,等于每月产一千台

高士廉微微一眯眼。

到时候,那制作速度可就是质的飞跃。

这话倒是不假,房玄龄笑着说道。

“不错,暂时以这个每月产量为目标。”

“我军在军事上的发展很不错,而且,也在凉州彻底站稳跟脚。”

谈话至此,韦圆成不免感慨一声。

经过一系列仁政的发布,汉军秋毫无犯的作风,大大收拢了不少民心。

对于汉军的所作所为,老百姓们都是拍手叫好,称赞的言语是随街可闻。

做到汉军这一点义军势力,放眼天下几乎没有。

“说的不错,我军在长安乃至整个凉州,站稳了跟脚。”

因此,这一点也让房玄龄和高士廉,他们感到十分的高兴。

毕竟,争霸天下不能光依靠军力,民心也是息息相关的。

“特别是近日的训练新兵,帮助老百姓清除贼寇,更是让王上和军队深受爱戴。” 不知不觉,韦圆成想到这一点。

“得以跟着王上如此雄主,当真是我等三生有幸。”

这一点,房玄龄是深深认同的。

若是当初错过效力汉王,那么,他不知道要有多气自己。

倘若真是这样,跟无脑没什么区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