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教科书(1 / 2)

“海瑞,朕对你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贪官,哪怕他权势滔天,有朕在你后面撑腰你也要严惩到底.

你放心,朕绝对相信你的品性,无论任何谗言都不会改变朕对你的信任!”

严歌叮嘱道.

海瑞听了很是激动,当场跪地道:“当为陛下鞠躬尽瘁!”

兑换完一张英雄卡之后,这次任务奖励的剩余加上这段时间的昏君值积累,严歌手里还有将近2万积分,他想之前余兴怀曾告诉他,科举改制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增的科目谁也不知道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还有派谁来教的问题.

要知道科举制度包括选拔也包括教学,只选拔不教学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断层.

严歌在系统商城里翻了翻,找到一个恰到好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道具.

教科书具兑换积分:25点效果:可以指定任一科目,便可兑换出拥有符合时代背景的该科目的系统知识.

这个道具可以说是便宜又好用了,几乎完美解决了改制后各科教学的问题.

别小看这个问题,弄不好的话朝廷可是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决的.

比如新增的地理学科,目前全大魏根本就没有可以系统教授地理的老师,虽然有很多云游天下,见识广阔的学者,但这些人的知识很少有系统地汇编成书籍的.

多散见于零星的游记,区域地理图纸.

因此如果朝廷想要系统教授这个学科的话,就得先着急通晓地理的有识之士,还要从全国各地收集地图资料,最后汇编出标准化的教科书来,这个过程可谓费时费力,如今一本250积分兑的教科书就解决,简直不要太轻松!上一次余兴怀向严歌汇报的时候,二人就已经敲定了科举改制后考试的科目,总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选拔朝廷行政人才的考试,其考试的科目为:哲学逻辑学,策论,历史,地理,文学,算术.

原本科举考试中关于经学,伦理之类的内容统统删除,但是有关于政治见解的策论内容仍然保留,只是考试内容更加倾向实务和具体化.

考历史和地理,是因为为官者需要有广博的见识,才能在处理事务时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类应对复杂情况考文学是因为为官者当有一定的谈吐和修养,以及公文写作能力考算术则是因为某些官员难免要在处理政务时遇到财务问题,若是根本不通算术的话,又怎么能解决好问题呢至于考较哲学或者说逻辑学,也是严歌从现代公务员选拔的行政能力测试中得到的启发.

任何行业的优秀人才都需要有敏捷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思考,而这些都是哲学能够带给人的.

另外,严歌还准备在最后一轮选拔进士的考试中增加面试环节,由皇帝和国子监的考官组成会考,现场,,考较学子,以便淘汰那些笔上功夫出色,但是口才,待人接物都不算优秀的考生.

经过这样一改,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就从原来的片面选拔文采好,修养高的学士变为选拔适合国家行政管理的优秀人才.

但科举制度的待遇并没有变化,仍然经过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四级考,通过即可为官,科举制度依然在人才选拔里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另外一类是为国家选拔科技,文化,艺术类人才的.

科技类考试考算术,炼金和机械,文化类考试则考文学,历史和地理.

这类考试不像行政类选拔考试那样严格,只需要通过几轮笔试就可以确定最后的名次,,.

选拔出的人才国家依然也是包分配的,只是没有分配给行政官职,而是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这些人才可以进入这些机构成为学者.

名次,,高的人进入国家级的学术机构,而名次,,较低者则只能进入地方级或者被淘汰.

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内深入研究学术,国家对学者进行供养.

优秀的学者也会被授予官衔,但只是荣誉和待遇的体现,而不涉及具体行政权力.

严歌把这类机构定名为“大学”

,原来的太学则废除改为大学.

此外,鸿都门学得以保留,但由于艺术门类的特殊性,鸿都门学可以自己拟定自己的考试科目和招生计划.

当然,这个过程会受到国子监等朝廷部门的监督.

作为穿越者,严歌深知,科技,文化和艺术这些领域对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不弱于经济和政治.

要知道古代华夏一直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ter>

都有着堪称严密工整的政治制度,领先世界的经济条件,但为何最后却反而落后于世界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科技文化方面的落后.

因此严歌才执意要把科举考试划分出行政型和学术型两类.

如今国家有钱了,完全可以养着一群执着于专业领域的学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