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 章 儒教(1 / 2)

从野人开始 尧谣遥瑶 3923 字 2023-03-04

大明帝国经过一甲子的发展,尤其是大明帝国的科举考试,以及乡学、县学、郡学的设立,极大的促进了大明帝国读书认字的人数增加。

随着读书人的增多,不同思想和学派,因彼此观点不同,渐渐产生了分化。

其中一些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和等思想的读书人,慢慢被大家称呼为儒生,他们所信奉的观点被称为儒教。

儒教的核心或根本思想里,“仁”和“人”是一切的核心与基础。

儒教主张:治国应以从“仁”的思想出发,制定律法,并教化百姓;“人”是国家的基础,人有兽性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只有在满足了温饱的情况下,礼仪教化,才能令人族灵性大涨。

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互敬互信;仁而有序;微言大义;重义轻利;格物致知。

实际上则是在国家、家庭、社会、邻里之间,厘定了各种思想和行为规范,制定了社会次序标准;

譬如那:儒教强调的互敬互信,任而有序。

这些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完全迥异于以前人族国度,强者为尊的社会价值观。

隐藏在这些基础价值观后面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对奴隶制度那套,人族生而不平等的挑战和蔑视;

儒家尊重公民权和贵族权利,但是这不是奴隶制度下,生而不平等的基础上。而是对先祖立功勋后,社会应予以尊重的肯定;

譬如:儒教主张,微言大义;重义轻利;格物致知。

对于每个社会的个体,儒教提倡应该加强德行修养,而具体的做法,就是“微言大义”和“重义轻利”。

儒教在大明帝国之所以被称为儒教,不仅仅是因为儒教思想仅仅是一种思想。这种提倡德行修养的读书,也会一种修行。

大明帝国的读书人,在读通学问后,读书人心中就会蕴养了一股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蕴养,会使原本手无缚鸡之力读书人,一声断喝,可以令其他修行者胆气丧尽,或令魑魅魍魉魂飞魄散。

现在大明帝国的修炼体系,主要还是以炼体和练气两条道路。

可是普通人在读书后,如果对思想品德的修养,有所成就或收获。那些学问有成的读书人,就可以拥有不下炼气士或炼体士的力量。成为在大明帝国地方以及朝堂之上,与炼体士和炼气士分庭抗礼的一大势力。

又譬如,儒教主张的“格物致知”,原意是指探寻事物背后的真理。这和道门探寻大道真理的思想一致。

当儒门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只讲现世,不探究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儒门讲究服务现实,探究为国为民的社会道理。因此儒门在大明帝国读书人中影响力非常的大。

武学要想修炼到高深之处,受限于根骨,资质不好的炼武者,没有大量的资源支持,会止步于炼骨境;

炼气士入门也很简单,可是要想有所成就,没有灵根和天材地宝,最终能修炼出名堂的少之又少。不过因为炼气士注重养生,可能寿命会活的久一点;

可是儒教的儒生,不在乎读书人身体的根骨如何;不在乎读书人是否了灵根;只要读书人的悟性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