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读书人都能从微言中领悟大义,读书人无论是幼稚小儿,还是白发老叟,都可能一夜之间顿悟,成为大儒。
在明帝国的不断有教无类的思想引导下,各种思想潮流在国内不断的碰撞。儒教和其他学说的主张,在激烈的碰撞,大家都在彼此在不断汲取对方身上的精华。
就比如,那从军事角度出发的“兵家”;从律法治国出发的“法家”;从道门衍生而出,主张顺应天道的“无为学说”等,在大明帝国内都有各自非凡的影响力。
这些学说的派系,都有学问通玄者坐镇,学问通玄者会被大明帝国皇室敕封为“大学士”。
然而,几十年下来。
政务阁在国内各派思想的摇摆中,近年来慢慢倾向于在治国之时,多采用“儒教”思想。
当然,治国之道如烹小鲜。不可有任何事情偏听偏信。法家、兵家、无为各派的思想,大明官府都有所涉猎和采纳意见。
政务阁和稀泥的做法,几方面都不得罪。并不是妥协什么,因为大明帝国的疆域广大,疆域内的情况千差万别。
法家想以一部法律,规范数百亿国民的行为,难度太大;
而无为学说,对于现在,危机四伏的世界形势,管理上有过于宽泛;
至于兵家主张,大兵攻伐之举。帝国大了国内各处用钱的地方到处都是,帝国政务阁年年钱财不够用,年年向大明宫发行帝国国债。
大明宫每年都在强调,帝国皇帝和帝国贵族平等的。因此每年国债都由皇室和贵族分摊,后来全国有公民权的公民也被纳入,必须购买国债的行列中来。
也许初来朝阳城,会对大明帝国每年的帝国议事会感觉很神圣,可是时间久了,参与几次帝国议事会后,所有人都知道了,那是怎么一回事。
每年,当大雪来时,朝阳城里就会召开帝国年度会议。会议先审议一年来的国家事物等,议程最后一项,一定是审议来年国家预算拨款,这个过程中铁定是争吵不断。
所有需要国家拨款的机构,帝国的贵族院、政务阁、军机阁和大明宫等,为财政拨款和新发行国债争吵不休。
就连那些做学问的“大学士”,在渡过开始的还不适应后,在了解帝国体制后,也不得不顺应潮流,为了教育拨款赤膊上阵。
微言大义也好,有教无类也好。归根结度,大雅即大俗,没有财政拨款,没有国家层面的额资金支持,如何壮大本门的教育和扩大本门的思想主张。
儒教不同兵家、法家、无为学说等各派,他积极参与俗世,在变化中适应变化;儒生们在矛盾中,解决矛盾。所以儒教的学问是活的,不是一程不变的。
就如同道门在大明帝国飞速扩张时,儒教立刻意识到,儒门或其他学派,不可能完全占领帝国的思想阵地,于是极力主张,向道门拨款,支持他们占领偏远郡县的思想阵地。
儒教支援道门,引得了道门的同情与支持。
后来在很多问题上,因为道门的支持,儒教的主张在官府总是比其他学派,得到的支持与赞同更多。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