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韩王安性格懦弱,政权几乎都落入重臣之手,国内形式已经十分危机。
眼见韩国国力日渐趋弱,韩非的内心非常着急,
他便吸收了儒、道和法家商鞅的学说,提出了一套要把君主的权威提高到绝对地位的理论。
韩非多次向韩王安上书进谏自己的治国理论,
希望韩王安能够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可韩王安却对此置若罔闻,始终没有采纳。
韩非在大失所望之际,悲观之余,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
最后写下了《孤愤》、《说林》等许多著作,约十余万言。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法治理念,同时抒发了自己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第六十二章 身为朋友,你却想要韩非的命?!
当人们看到韩国的局势,也是重臣把持朝政,
而作为王的权力却十分微弱时,
人们感觉到了强烈的既视感……
这和吕不韦还在的时候,秦王面对的状况好像啊!
可这位韩王安,似乎就没有秦王嬴政那般魄力了。
别说自己解决问题,重新集中收回政权,
就连韩非子想帮他,
他也完全没有改变的想法,那摆烂的怯懦模样,和英明而霸气的秦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们继续向后看去,想知道这位韩非到底是怎么影响秦灭韩的大计的,
和在赵被委以重任力挽狂澜的李牧不一样,
在韩国郁郁不得志,不受重用的韩非,应该更没可能成为阻挠秦的前进步伐了啊!
直到人们看到——
‘这位韩非子的学说,渐渐流传到了秦国。
最终被秦国国君嬴政所看到。
嬴政读后大加赞赏,钦佩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
嬴政对其中两篇学术推崇备至,
在询问国相李斯后得知了这是其同学韩非的著作。
于是——
嬴政非常高兴,马上让其请韩非来秦国做自己的门客。
可李斯却言明韩非乃韩国公子,是韩国上任国君歇的儿子,
这任国君安的弟弟,
韩国怎么可能让他来为秦国出力?
李斯说得话十分有道理,当然他这么说,自己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在一起拜师荀子门下读书的时候,他就自认能力不如韩非,
若让韩非来了秦国,得到秦王重用。
那么他现在的地位岂非会受到影响,威胁?’
李斯?!
他都已经混成国相了?
woc——!
众人看到这不由瞪大了眼睛。
不过国相是什么职位,和丞相比如何?
额,其实人们也不知道这官位多高,只是下意识惊叹。
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样子。
而当他们纷纷看了看注释——
国相、也指相国……
丞相、宰相、相国都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才能担任,
其中以相国地位最高,其次是丞相、宰相,
并非实际官名。
只有那些被委以重任,掌握一定决策权,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臣,才有资格被称为国相。
这一了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