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近这么支持弟弟在东北军中拉拢年青人,搞小山头,无他,他想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新生的,脱离于原先那个土匪气息极浓旧体系之外的政治团体。而在和黄克相遇后,他现在也把主意打到了军校上。
东北军原来是有军校的,郭松龄所创建,张作霖时期,甚至一度用军校生逐渐地替代了军队中的旧军官,那时期的东北军是最接近现代军队的时代。然而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势力,要想改变旧有的利益分配体系,这过程都是要死人的。
郭松龄倒奉事件,就是当时新东北军和旧东北军间矛盾积聚到最后,大规模爆发的结果。一场奉军内部火并之后,相对进步 新东北军势力被彻底摧毁,最后变成了现在这副比王家烈的“双枪兵”还渣的鸟样。
张学良在918后苦思良久的“治病”办法,就是在旧体系中寻找“新生的少壮派”加以培养。妄想利用这些“老军阀”们的子女和父辈的血缘继承关系,以不流血的手段完成权力的交接更替,从而达成改变东北军面貌的妄想。所以后来黄克找到他时,对他说想在西安建一所军校,大量招收东北军子弟时,他听起来才这么高兴激动。
张学思现在带黄克去看的,就是最近刚刚在西安市内,挂牌成立的“东北军校”。
这所东北军校目前大量招收来自东北的年青人,也包括不少军中的家属。
“我哥哥是想军校校长用东北军的人,然后请红军那边派些教官和思想指导员进校。而我自己的看法,其实是老东北军的人,一个都不想用。他们身上的匪气太重,会把大家都带坏的。”
“想法是很好,可惜现实中明显作不到啊。”
“是的.......”
在张学思的叹气声中,车子开到东北军校所在地。其紧挨骊山,倒是选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宝地。黄克到达时,看到三百多名新招的学员,正在教官地带领下在操场上跑圈。
黄克自己不懂军事,这方面只是看个热闹。
“慢慢来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这群学员教育好了,把这里当成小黄埔军校,大不了白手起家,直接抛掉老东北军,以他们为基础,建立 自己的基层组织。”
黄克说着对张学思伸出手。
“需要什么,向我开口。”
张学思点点头,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也该建立一支,属于他自己的山头势力了.......
“主席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终究不是个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呢,终于也动了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群体的想法了........”
------------------
-------------------- 第106章中苏之间........ --------------------
黄克在西安待了两天,主要的工作是审查评判过去两个月的布局在西安的进展状况。同时借着和杨虎城、张学良打交道的过程中,摸清二人的态度。
两人现在面临常凯申的政治压力很不小。杨虎城还好,毕竟是一方土军阀,在陕西这一带的根基很深,即使南京方面断粮卡饷,靠着本地的税收日子还能过下去。而且现在宝鸡成了和天水交易的物资集散地,从中抽税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
张学良的情况就很苦逼了。榆林战役结束后,常凯申又对他断饷了,要不是前面的七百万法币饷粮先发了够他撑一阵,现在早就狼狈不堪。而如今被二次断饷,时间久了,没有自己地盘的东北军,也不知道能撑多久。
见面的时候,谈起财政,二人皆是头痛万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汉卿,虎城兄,你们得有自己的工业机器,生财工具。陕西这儿,土地贫瘠,你们在这儿纯粹靠向农民征税收粮,还有那一点点的商税,挖土三尺,最后又能榨出多少油来?”
杨虎城笑道:“元兴你就莫要吊人胃口了,看你的样子,一定是心里有数早有定计了”
黄克哈哈一笑,从怀里拿出厚厚一叠的方案,摆在二人面前。其中一份是陕西大地图,只是这份地图上,现在被人人工标出了一大堆矿物的名称。
“西安这儿,有石墨,金矿,蛭石。铜州、宝鸡这儿,更是好地方,有煤,有石灰,粘土石,尤其是宝鸡,地如其名,在太白,麟游这两县,金、银、铜、锌,什么矿都有,而眉县这里,更有硫磺矿!西安边上渭南、咸阳这两个地方,也是有铁有煤,什么都有.....”
杨虎城站起来,看着这份矿物分布图,眼神发亮。他伸出手,一把抓过黄克开发方案书,细细阅读。
黄克对张学良道:
“我投资,两位出政策出人,把这些地下埋的好东西,挖出来,炼出来。”
“我计划在这儿投资建一座水泥厂,一座炼铁厂!一座火电厂。再加上上次说的军工计划,只要这些工程能搞起来,陕西这儿有自己小工业,那就等于养了一只能下蛋的鸡。”
黄克对张学良道:“汉卿你手下有二十万人!这二十万人不打仗长期闲养着不是个办法,有的时候,该下个决心了,而现在是个好机会。”
黄克所说的决心,就是“精兵简政”,裁掉部队大量吃闲饭的。其实这个话题,东北军入关后,早就频繁地被提起了。常秃子在卡饷,下层的士兵成天嗷嗷叫饿肚子,从前张学良是想裁裁不动,裁不了,因为一裁士兵就会闹事,而现在是穷逼一个的张学良,最怕的就是手下这些东北军闹事。
“你是说......”
“军产,分利!把矿山承包给你的部下去经营,把矛盾下放。”
黄克把头转向杨虎城,接着道:“开矿建厂的事,地盘是虎城兄你的,你地主之宜,理应分一份红利,汉卿这边,出人出力,拿一份辛苦钱。前期投入我全包,产出产品我全权收购!二位不须掏一分钱投资或还债,只须一方出地,助我摆平地方,一方出人,提供劳力即可。”
杨虎城盘算了一下,觉得黄克此举对他是百利无一害。看向张学良,张学良也觉得此法对二人百利无一害。不过他们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表示“容我回去和左右商量一番”,但看态度此事已成了九成。
对于张学良来说,二十万东北军压在他的肩膀上,全是无产出尽是投入的“黑洞”,没有地盘,仅能靠驻地财政施口米汤残喘的他,其实压力极大。能把部分已不堪用的“老弱病残”转化成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当然求之不得。
黄克的这个计划,唯一的问题,其实不在张学良这边,反而是杨虎城这儿,要他把地盘让一部分给东北军开发,可能会有些“心理障碍”,杨虎城的些许犹豫,也就是在这儿。
作为一个老军阀,杨虎城其实和阎西山一样,都懂得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道理。西安事变,张学良的名气比杨虎城还大,但实际上整件整事,作主导的却是杨虎城,张学良只是“一头羊”被他牵着走带着走。
他是有些想法,但是他手中的西北军只有六万人,又苦又穷。张学良虽然现在败落了,但好歹手上的东北军枪炮装备都极好。可是杨虎城的六万西北军,那是装备差,战力一般般——否则也不会打刘志丹红军打了这么多年,最后把人家打得枪比人多这样的事都做出来了。
处了这么久,“黄克通匪”,二人早看出来了。但是在二人的眼里,黄克的做法一点都不稀奇,他通匪的同时,抱常委员长和宋家的腿也是抱得紧,在二人看来,这不过是在乱世极常见的“两面投资”,“多方下注”罢了。
三人分离后,张、杨二人找来部下,各自商量此事,结果却没有一个人反对,大家都在叫好。
为啥如此顺利,一个字,穷!
方案在第三天就定下了,张学良杨虎城分别派人,去黄克所说的地点找矿。同时杨虎城以地方长官的名义,向洋人定购了一大批开矿的机械——当然,资金全是黄克出的。至于搞定地方士绅什么的,张、杨二人有枪有兵在手,应付这种小事都非常熟悉,谁敢不答应就是“通匪”,一点都不担心遇上钉子户。
黄克在西安待了四天,事情谈得差不多,而后在张学良的安排下,亲自开着他的飞机飞往延安。(注:张学良也是会开飞机的,曾亲自开着飞机从广州飞往武汉)
前来机场接黄克的,是主席的警卫员,原来这个时候,中央红军的指挥中心,已经从天水转移到了延安。
见到主席后,他对黄克道:
“未来的一整年,我们的计划有二,一是消灭西北三马,其次是打通和北方蒙古的交通线!”
黄克想了想,终于问出了压在心中很久的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