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节(2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6197 字 2023-03-09

“军座,我想我们的兵,未来再遇到红军,大概也会象新一军的那些兵一样吧......”

卫立煌叹息不止,心中更有些悔意。因为火车班次有限,每次能遣返的士兵数量有限,自由后的卫立煌没有马上返回南京,而是带着部下在太原城周围“考察”,红军这边也特意没有为难他,任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很快卫立煌就发现,红军正在进行“总动员”。

其实整个山西省,现在都被动员起来了。所有的红军控制区内,所有青壮劳力,只要是农闲之时,都要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每个村子,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民兵组织。

不仅如此,整座太原城,正在进行快速地堡垒化建设。

山西战役爆发前,阎锡山就拼命地想把太原要塞化。而红军接手后,则继续了他的计划。不仅如此,甚至还变本加历地加强了。

到处都在修碉堡,到处都在建炮台,挖地道。军工厂的工人,现在实行的是三班倒,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只要原料还够,军工生产就一刻都不能停。无数的军火,被不停地造出来,又被不停地发送到各地去。

城里到处都在挖防空洞和防空壕,而城外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区”,战壕也同样掘个不停。

“他们是真的相信,一年之内,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就要爆发吗?”

带着看到这一幕幕后产生的疑虑,包括卫立煌在内,共有约五万多名中央军的战俘,在一个星期里被红军陆续释放。而后通过铁路被转移到长江以南。

之所以比被红军宣称的十万人少了那么多,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朱培德投共了,在榆社和老同学朱德同处了一个月后,他率领部下“起义”了,然后部下队伍愿意跟红军走的跟红军走,不愿意想回家的红军发路费或让中央军带走。但实际上他残余的一万七千多名第三军的部队,有一万五千多人都变成红军,然后接受改编。

二是例如84师和32军的战俘,他们全是杂牌军身份,前者是陕军,后者是晋军,被俘后处置都和第三军相同。至于那群入晋的,河南地区招来的大批“补充旅”战俘,则在更早的时候就被释放或收编了,不愿意加入红军的俘虏,早就渡过黄河被集体“遣送”回河南了。

常凯申在接收到这批人后,很快把他们重新收编。至于卫立煌等人,在迎接他们归来时,常凯申有如秦晋肴之战大败后的秦穆公,迎归师众将而哭,大声称此败不在诸君,全在我指挥不利.......难得的第一次主动员承担了大败的罪责。

所有人都没有被处份,个个官复原职不说,更接到重新整顿军队、扩军的指令,只有“孙长腿”作为罪人被枪毙了。 足够多的军官,五万多名有过实战经验的士兵,按一老带三新的原则,常凯申相信只要再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自己就可以重得一支二十万人的虎狼之师。

表演完毕后,第二天常凯申宣布辞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长一职,人生中第三次“下野”。

但是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的卫立煌,还是把在太原看到的一切向常凯申报告了。卫立煌明白,就象望师而哭不过是作秀般,他的这次的主动辞职,也不过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政治权谋手段。

“莫要上当,莫要被他的花言巧语所骗,俊如,那李润石最爱玩这类诡计。”

常凯申自然是不以为然。日本人要全面侵华,问过英国人的看法了吗?美国人会同意吗?

他现在只关心一件事,自己这次辞职后,这帮人会撑多久才过来求他出山。他为何拖到卫立煌等人被放了才辞职,原因却是为了把“救回中央军战俘”和“赦免他们战败之罪”的人情好处,全部自己一个人吃了。

常凯申的这次通电下野,当然是假的,他这是以退为进。他太了解周边这群军阀的德性,没有了自己这个共同大敌,南边的这群叫嚷“五省互保”的渣渣 ,很快就会因为分赃不均而联盟破碎。

至于他的接替者,那位虎视耽耽的“汪总裁”,以及天倚老卖老的胡汉民......他们骂常凯申骂得凶,但是当常凯申突然甩锅说不干时,所有人都呆住了,这群人同样是除了嘴皮子厉害,其他地方全是废物的渣渣。

六月二十六日,常凯申公开宣布下野,然后带着夫人亲信去庐山“隐居”。此时,南京国民政府这副鸟样,北有红军,南有二五仔作乱,内部还财政赤字严重,这坑锅其实没人想接。

扔下了一堆的烂摊子给党内的反对派后,谁知他前脚刚走没两天,反对派这边就出了事。

原来是兴冲冲地跳出来“接班”的汪精卫、胡汉民、孙科一伙人,在内部分赃分官时,那胡汉民大概因为兴奋过度,居然在开会时脑溢血倒下.....没过两天就隔屁了。(注:历史上胡汉民就是这个时间点死的,死因还是争棋兴奋过度导致的脑溢血)

接下来的七天里,整个南京国民政府,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中。

躲在庐山上的常凯申,冷冷地看着他们的笑话。他现在虽然不是委员长了,但是一切就象是第二次下野时的重现。除了他,没有人能指挥得动财政部和军队,谁坐上这个位置,都不过是个傀儡,更应付不了面前恶劣的局面。

有过上一次的教训,即使是汪精卫,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上去。

然后这儿的党大会上,就发生了搞笑的一幕。

所有人都在“让贤”,大家你推我,我推你,就是没有人愿意坐上“委员长”这个烫屁股的宝座——现在这个宝座现在能控制中国的,只余下七个不完整的省,但是谁坐上去,都得应付那一堆的能把人逼疯的大麻烦。

-------------------- 第157章风起绥远 --------------------

从三月底到五月初,中国政局一系列令人眼接不瑕的变化,也落在外国势力的眼中。

最关心中国内部巨变的各国,无非是日、苏、英、美四国。

首先是日本。

三月二十日,红军渡过黄河,发动东征之战时,裕仁天皇还没有死。当时的他躺在床上,肺功能只余三分一多点,吸着氧气,下达着没人会执行的“乱命”。

这个时期日本军部上下都在为另立新天皇闹得正欢。垂死挣扎的皇道派抢抱雍仁亲王的大腿,统制派看到出手晚了却也亡羊补牢追着抱腿。

两家折腾了许久后,裕仁在众望所归之下,终于皆大欢地及时“死”掉了。

旧天皇出殡,新天皇登基,权力交接,又折腾了一个月,这才稳定下来。不过这个时候,山西战役已经基本结束,常凯申大败,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力丧失已是定局。

成功地当上天皇后的雍仁,看到常凯申的“中央”势力被打得大败,实力大减,自然是心中大喜。只是这个时期,他首先得把皇道派这群犯上的中二给处置了。

皇道派最后的挣扎,虽然是第一个跑去跑雍仁大腿的,但是本就在日本上层的权力斗争中处于下风的他们,能给雍仁带来的利益实在是太少了。更重要的是“前任天皇之死”这口锅还背在他们身上。

尽管现在日本上下基本都明白,二二六那天有神秘的第三势力在暗中浑水摸鱼,把事情引向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皇道派这群最初的始作蛹者,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目前可以找出来的,最大的罪人被送上祭台接受惩罚。

他们最后的下场,其实和另一个时空昭和天皇帝对他们的处份差不多,该杀的人其实昭和早就杀光了,还多杀了不少,余下的全是赶到中国当派遣军充当未来的炮灰。

关于这点,雍仁其实也没有啥意见,唯一的问题,是军部商议出处份的结果交给他时,雍仁突然想到了他在不久前看到的,那位“居心叵测”的中国人写的那本书——四个版本他全读了,书是西园寺公望推荐给他的。 西园寺公望极看好黄克,声称此人未来绝非池中之物,切不可小窥。

当时雍仁就大吃一惊。

“今天的结果,他居然很早就提前就预见到了!”

在四个版本的《菊与刀》(黑暗的命运),里关于二二.六事件早有预言,尤其是给北一辉专供版里,他特别地提到的皇道派那些逆贼的主张,和事变发生时他们计划提出来的政变要求,二者相似度高得可怕。

有一瞬间,雍仁都要以为黄克才是皇道派这帮反贼最大的总后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而让雍仁小吃一惊的是,事变失败后,军部对皇道派的处置手段,居然也在他的预言范围内。

他唯一预言错误的地方,是没有想到昭和天皇会在兵变后不久死去。而另一个让雍仁不敢小看黄克的原因,却是因为西原寺公望对他的重视。

二二六兵变以“惨剧”终场后,日本方面花了最大的力气,拼命地调查幕后搅屎浇汽油的第三势力。

负责调查真相的特高科,把日本的海航和陆航的飞机全部控制起来,陆军海军也受到严格的事后追查——高压气氛下,带来的意外好处之一,也就是四五六月这段时间,无论是日本本土,还是中国派遣军的中二们,全部都老实了很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