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8622 字 2023-03-09

一战的时候,二德子号称只用了“一只手三根手指”就把沙俄打趴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俄军面对“二德子”时的拉垮却是苏联全体上下都印象深刻的。

黄克和艾琳娜先后来到苏联后,斯大林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苏德战争第一年,苏联红军是怎么惨败的。

小黄克和艾琳娜通过各自的记忆,以及大黄克相助,把能弄到的苏德战争第一年具体的战役资料文献,全给斯大林弄了一份。

而黄克来到苏联后的前半个月,他得斯大林的允许,可以在苏联国内的任何一家工厂随意考察。

1937年的苏联,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期。这个时期的苏联之于西方世界,双方工业技术水平的差距,大概就相当于改开九十年代的中国之于欧洲工业国。所有的技术全部需要引进,工业体系大而不强——幸好三德子受凡尔赛条约影响,军工停摆了十五年,家里坑货一堆。小胡子上台后美帝大量向德国输血,但到开战时都没有恢复到巅峰时期。

黄克稍稍考察了一下苏联的工厂,对比一下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见闻,得出的结论是:1936年年底时,其实德国的军事工业也非常地贫弱,不但没有数量优势,就连质量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的德国,战斗机的发动机才600马力,坦克方面更是只能拿出2号坦克这种丢人的货色。

硬件上德国看起来比苏联好不到哪,但是软件上却强大太多了:优秀技工、工程师的数量到质量都比苏联好。要不是纳粹瞎折腾,逼得大量的科技人材在战前出国避难,这方面的优势会更大。

黄克更知道,接下来的三年,会是德国整个军事工业疯狂升级的三年。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过去十年疯狂援德的效果,很快就要显示出来了。只要两年,德国就要开始大面积装备美国引进技术生产的1050马力的DB601发动机的BF109,短时间内空军质量达到欧洲第一的水准。

更重要的是,英法的绥靖政策的神仙操作:先送奥地利“大礼包”,然后再送捷克斯洛伐克“超级大礼包”,两年的时间就德国的军工实力凭空剧烈地膨胀近一倍。

历史上,在这两年里,西欧局势的剧烈变化,苏联也不是无所作为——作为回应,苏联在苏德战争开战前的四年时间里,一口气造了万辆T26,八千多辆的BT5,BT7坦克。数量庞大到的吓人的地步,质量方面——相对于3号坦克,4号坦克,虽然有所落后了,但是却比德国装甲部队中数量一半的二号,38T之类的要强。

如果再加上1100辆T34坦克,500多辆KV坦克,光看双方的装甲部队的数量和质量,苏联红军在开战时怎么都不可能败得那么惨。

注: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190个师550多万兵力(包括仆从国军),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

(当时德军全军拥有坦克5262辆,其中1号坦克877辆,35(t)型坦克187辆,2号坦克1072辆,喷火坦克85辆,38(t)型坦克754辆,T-Ⅲ型坦克1440辆,T-IV型坦克517辆,指挥坦克330辆(投入东线的为3700辆)。)

而在1941年6月1日,苏联军队一共拥有坦克2.5万多辆,其中超过2万辆完好,更有1600多辆在德国人眼中堪称难以破防的“神器”的T34和KV。

斯大林在拿到了艾琳娜和黄克给予的,苏德战争爆发时,双方军事力量的投入数据对比时,起初怎么都无法相信:我的装甲兵优势这么大,怎么可能输得这么惨?

足足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了无数二人提供的战史资料后,才勉强弄明白了苏联红军是怎么败的。

“步兵、装甲兵训练,全部一塌糊涂。现在正在军工厂里大规模生产的T26和BT系列坦克,看似数量庞大,却缺少合格的坦克兵和后勤人员,完完全全就是资源的大量浪费。”

“糟糕而混乱的指挥战术体系,开战后从上到下都一片混乱指挥系统。空有数百万大军,实则全体上下都是没头苍蝇乱打,苏联红军拥有表面上的数量优势,但因为指挥的混乱和低级,实际上在每场局部的战斗中,对面的德军总能集结出优势的兵力以多打少。庞大的苏联红军就象是一块被撕碎的饼,被对手轻易地一口一口地分割吃掉。”

“弹药燃油补给系统一片混乱,前线作战部队所需燃油,弹药供应不上。大半的坦克不是被德军击毁,而是自己没油没后勤直接抛锚抛弃了。”

“电台严重不足,各级军官素质低劣到极点,高级指挥官(巴甫洛夫)对于现代立体化战争毫无观念,而对面的德军经过法国战役的磨练,已达到素质的最巅峰。”

最后一个斯大林自己看着资料悟出来的:他本人指挥不当,被政治因素干扰了军事指挥。几次惨败的大战役,犯了严重的战略上的失误。

“即使是有我们相助,我建议您在开战时,可以参考后来在库尔斯克战役时的心态:先把红军摆在弱势的位置,不要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以守为主,求稳,同时多尊重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这两位元帅的意见。他们是苏联红军里最杰出的将领,没有比他们更优秀的了。”

这个世界,这时也只有黄克和艾琳娜这两个穿越者,敢这么直白地“批评”斯大林。

黄克在向斯大林提建议的同时,也苏联这个时期各个将帅在战争中的表现和后世的评价抄了一份给斯大林。

斯大林在逐渐消化了二人提供的史料后,很快就有了相应的处理方式。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比历史上提前开始倒霉了。这个时期苏联已经开始在乌克兰修建针对德国的堡垒防线,负责这一块的图哈切夫斯基搞得一塌糊涂——正在修建中的防线乱七八糟,大部分是不堪使用的工程浪费。

而他提出来的被后世神吹的“大纵深”思想,根本是不顾现实胡来的,华尔不实的纸上谈兵——历史上苏联人要到苏芬战争后才初步明白这一点。

根据黄克提供的,后世俄罗斯解密的“图哈切夫斯基案”的资料,斯大林已经派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到了1937年二月时,图切哈切夫基被捕。

而比图哈切夫斯基更早倒霉的,却是另一位苏联元帅,布柳赫尔元帅——即著名的“加伦将军”。

在后世的中文网站上,有穿越文爱好者,还写了本名为《加伦将军回忆录》的,著名的斯大林卖肝,三亿五千万金卢布援共文,书里就是以布柳赫尔的视角写的另类援共抗战小说。

比起在中国被加了不少“神圣”光环的加伦将军,真实的布柳赫尔元帅,到了1937年时,早已失去了年青时的豪情壮志,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烂酒鬼和占据高位的“庸官无能者”——每天都喝得烂醉就是他这几年表现。

在他的领导下,远东苏军枪械管理混乱,丢失严重,军队战备松驰,未来的张鼓峰之战,苏联红军表现极差。

布柳赫尔在张鼓峰战役的指挥中也有不少问题,他最大的错误则是“态度立场”问题:是开战前,给最高中央发电报的意见竟然是逮捕轻启衅端的自己人,平息事态,不和日本开战。

张鼓峰事件起因是苏联远东内务部一把手柳什科夫因为收到电报召他回莫斯科,他害怕一回去就被带进卢比扬卡地下室,干脆叛逃到关东军,把苏军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和盘托出。在苏联和日本两方都引起高度紧张,所以苏军才抢占了两处高地,引发了后来的战事

谁都知道斯大林这个格鲁吉亚人其实是一个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一直对日俄战争俄国战败的屈辱和国内战争期间,日军对远东的干涉和驻军耿耿于怀。日本人奇葩的举动——在东京开记者招待会让柳什科夫亮相把叛逃的事完全曝光——也深深刺激了斯大林,让他丢尽了脸面。

受益于佐尔格在日本的间谍网,日本外相秘书的内线,斯大林对关东军的部署心里有数。此时的日本在东北和朝鲜边境就没几个师团,日军主力正在打武汉会战,而苏联远东军区有几十万部队,飞机火炮什么都不缺,正是趁敌虚弱击之的大好时机。而在斯大林看来,狼子野心好独走的日本人,只有对其先发制人主动抽脸之打痛之,才能让其老实害怕。

而布柳赫尔恰恰没有领会领袖的意图,第一时间想的是避战,以惩罚自己人加撤军的方式平息事态,这在斯大林眼中可就严重了,消极避战,软弱,投降主义都是轻的。伏罗希洛夫第一时间回电就是绝不撤出军队,坚决反击,击退敌人。然后马上派出内务部的两个官员奔赴远东监军。

这两个人到了之后和布柳赫尔发生了不少矛盾。刚一停战,他们就带着布柳赫尔和他妻子回莫斯科报告,估计早就在秘密电报里给布柳赫尔罗列了很多罪状,莫斯科那边也一早就给布柳赫尔定了性,他根本就没有申辩的机会。

布柳赫尔被杀,真正的原因,还是“无能”却偏要占据高位。

而在这个位面,斯大林这时早就不断地收到了大量远东军区那边糟糕的备战情况报告,去年同期,整个远东军备仓库居然无法拿出三千条战备步枪的事已经把斯大林刺激了一回。而斯大林特地针对他挖的那个“战备步枪集中到外地”的坑,布柳赫尔后来也直接跳了进去——此人居然蠢得把军队的现役步枪上交了一部分凑数,后果就是被斯大林抓个现行。在黄克来到苏联前半年布柳赫尔被就下了牢狱。不过由于他的罪行还没有历史上那么重,斯大林只是将他撤了职,降了军衔暂时关了起来——由于倒台得早,他的问题虽然严重,却不致命,他反而逃过了未来的死劫。

而在知道了历史后,斯大林出于极复杂的心理,也不想把一切搞得太僵,到现在还关着他没有杀掉。而黄克到达苏联时,斯大林刚刚把什捷尔恩将军派到远东军区,在那里整训苏联红军。

-------

在空军装备进行大手术同时,斯大林在装甲兵方面也开始了改革。

首先下达的就是明年的坦克生产计划必须重作,就象那天对待航空部门的人一般,全苏联的几个坦克设计局的负责人在第一时间被集体召集到莫斯科开会。

开会时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从明年起T26和BT系列坦克,会全面减产和停产,现役的坦克将逐步回厂进行改装加强——主要是加厚装甲,同时将铆接换为焊接。

因为这道指令,位于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的两大坦克厂,在接下来一年里产能减少了三分二。前四个月更是完全停产,全部的精力都在对已造好的坦克进行技术改进。而恢复生产后的两款坦克,也按黄按克提出的意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

第二个议案很简单:T28,T35,这两款“多炮塔神教的圣器”,华而不实的“白象”,全部在第一时间停产,炮塔全部拆除.正在生产线上的几辆坦克可以把底盘造完,但所有的底盘将在未来挪作为他用——作为自行榴弹炮的底盘进行改装。

第三个议案,却是把科京和科什金这两位坦克设计大师叫来,然后将T34、T44、T54坦克的设计简图扔在他们面前,斯大林要他们根据这些简图,重新设计两款坦克出来。

科什金接到的任务是:设计使用扭杆悬挂的中型坦克,要求直接抄袭后世完善型的T34M。提出指标要求时,斯大林明确地告诉科什金:考虑到苏联目前的工业状况,早期型的T34要使用长管76炮,但该底盘要为安装85毫米的反坦克炮做出预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