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8206 字 2023-03-09

雍仁几次召开御前会议,都没有人敢拿出“北拒赤露,南击暴支”的御案,大家你瞧我,我瞧你,就想着谁站出来开个头......

这个时候,一干统制派高官们,已经在考虑要不要给中国派遣军那边使个眼色,让那些皇道派的中二们带头再来一次“独走”.......

十二月十五日这天,在雍仁的一再催促下,军部终于拿出一份作战提案,摆上了雍仁的案头。

“呐呢?”

“上海?常凯申?”

只是瞧了一眼,雍仁天皇就瞪圆了眼睛。

军部提出来的征服中国的预案,居然不是从华北入手,而是要在淞沪出兵,攻击南京国民政府。

只瞧了几眼,雍仁就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了。

柿子要捡软的捏.......

——————————————————————————————————————————————————————————————————————————————————————————————

PS:还有人还在为艾琳娜向苏联透历史的事在叫嚷?

对圣女来说,凭什么要因为你们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私心,就要让苏联人多死三千万人?这是三千万人。

就是因为你们几个人的所谓的“想让苏联多死三千万人”的私心,她就要按你们的想法,让苏联多死三千万人,视而不见?

嘴上喊着是社会主义,解放全世界,心里想的却是什么?一边拿着共产国际的援助,拿着苏联的军火,一边享受苏联这边派出志愿空军(历史上也有)提供的保护,苏联专家帮你工业化,然后,却对苏联这个最重要盟友,即将面临的三千多万人的战争死亡人数,视而不见!

你们说艾琳娜在这事上不地道?在这事上不地道的,是在座的诸位吧?主席那边要是真的这样做,反而会被圣女万分地瞧不起吧?这是三千万条生命!加上中国这边的生命,她得欠黄克和中国多少东西,才能让她对三千多万条生命视而不见,而理由只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自私情绪?有些人甚至过份的希望苏联能在二战时多死人?

-------------------- 第196章弯道超车 --------------------

第196章

入侵中国的切入点,由华北变成长江以南的淞沪地区,提出来的人是海相米内光政。

日本海陆矛盾由来已久。

陆军搞出什么事来,海军也一定要对等做出相似的事方才会心理平衡。说个笑话,一个日本陆军和海军在街上走路,陆军跌了一脚吃到了狗屎,边上的海军一定也要来个相同的动作吃一陀屎,不然的话就会念头不通达觉得吃亏了。

历史陆军搞了个九一八,海军没过多久,就在上海搞了个一.二八事变平衡了一下。

而这一次,陆军在中国弄了个百灵庙,海军先前一直都只能看着,无法秀存在感,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百灵庙大败后,海军的这伙人在心里幸灾乐祸之余,却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米内光政拿出作战理由非常充份合理难以反驳。

华北这一带,过去大半年里,在红军的控制下,已经完全动员起来了。

光是已知,其拥有的坦克数量就超过六十辆,而百灵庙之战,也证明了“华北的红军”绝非张学良东北军般的废物,而是战斗力更在十九路军之上的可怕对手。再加上还有露西亚躲在北面随时会发动背刺。

“没有什么比从平津方向进攻中国更愚蠢的了!这里的战略局势异常的恶劣。”

米内光政如是说。

“但是长江两岸的淞沪地区就不同了。这里是中国最富裕的箐华地区,而且这里的守军......”

米内光政拿出来的提案里,详细地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手头能动用的兵力。

十二月时,湖北、重庆战役已经结束。常凯申在一个月内丧军超过二十万,困于汉中的薛岳部十万部众更都成了“死兵”。

“现在的南京国民政府,在东南四省方向,手中能用之兵最多只有三十万!而这三十万大军,一半以上都是新增的补充兵。再扣掉其他乱七八糟的补充部队,实际上能称为精锐的部队,仅有十二三万人而已!”

“而十二三万人的主力部队,卫立煌的十四军陷在江西动弹不得。汤恩伯的13军和陈诚的十八军,现在全部都被牵制在安徽淮河一带。但这三只主力部队,经历山西战役的惨败后,武器丢失严重,炮兵,机枪兵等技术兵更大量地被俘流失。江苏这儿只有新组建74军作为主力。至于常凯申的家乡,诺大的浙江省,现在只有从福建退回的49师、56师和几只新组建的补充旅守卫。”

当米内光政得意洋洋地把常凯申手中的家底向雍仁汇报时,殿里所有的老鬼子眼睛全亮了。

常凯申的虚弱日本人自然一清二楚,挡在米内光政建议面前最大的阻碍,不是军事上的因素,外交上英美的态度也不是关键,更多的是日本人自己内部的原因,比如海陆矛盾。

接下来的殿前会,照旧变成了日本军海陆间无休止的扯皮。

在这过程中,雍仁比裕仁缺乏决断力的毛病此时显露无疑。亲英美的他心里其实是不愿意在淞 沪开战引发危险的变数,但平津开战,却又生怕露西亚在东北偷袭。海军的人是想争利,陆军的人虽然知道华北开战风险极大,一心想找背锅侠短时间又找不到,同时又不想海军能成事,所以先反对了再说吧。

当日本内部为哪个方向发动侵华战争闹个不停的时候,黄克在苏联待到了次年一月后,方才回国。待这么久的原因,却是为了接受大黄传送的另一件“超时代”原料:锗晶体管材料。

现在的时空虫洞,洞口已经膨胀到可以传送直径为0.7毫米物质。大黄克通过母亲学到了“手搓锗晶体管技术”。后世要获得锗材料,通过淘宝网购或厂家订购就可以轻易解决,但是要在1937年就靠二战现成的设备解决锗晶体管材料的自产技术,还是有一堆的工艺技术需要去攻关突破。

小黄克虽然知道提炼工艺,但真的要建厂量产,不花上两三年是解决不了的。(注:历史上1946年第一支锗晶体管诞生于贝尔试验室,但第一台锗晶体管收音机上台,却拖到了1952年)

好在现在的虫洞孔径,传送过来的0.7毫米的直径的“锗条”,已足够制造大量的锗晶体管。

实际制造中,一只普通三极晶体系,消耗的锗材料大概就是针尖大的一点。(具体工艺看前面#)相比对于加工困难的硅晶体,锗晶体管只要能解决最原始的材料问题,余下的加工工艺,只要一台显微镜,一名稍受过训练的女工加几件“原始”的设备就可以“手搓”生产。 (注:我国六十年代时的锗晶体管,就是组织大批女工以“作坊”的方式生产)

小黄克回国后,卸下从苏联带回的444吨军火,在国内待了一个月后又返回苏联。按中国和苏联的秘密协定,未来几年里他会长时间待在苏联。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苏联人提前进入“半导体”时代。

二战时,德国陆军装甲师所以横扫天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装甲部队是全世界最早装备无线电台。不光是每辆坦克之间有电台联系,一辆坦克的车长与乘员之间,相互通话时也有“耳麦”联系。不要小看后者,别看坦克车内空间狭小,因为开动时车内噪音干扰,根本就听不清楚。——二战时的坦克车况就是这么恶劣,而苏制的T34坦克,由于使用的是柴油发动机,后者的噪音更是大到可怕。乘员间没有耳麦通讯相助,想要交流更是噩梦,乘员交流间靠吼是不行的。

(根据T34坦克乘员交流回忆,车长要指挥驾驶员转向时,都是用脚指挥的,向左拐用左脚踢司机左边,右拐踢右边,前进两脚一起踢)

历史上,苏联红军要到1944年后,才解决了无线电台问题——大部分是靠美国的援助。在1944年前之前,无论是空军还是装甲兵,无线电台的供应都严重不足。

没有电台,装甲兵就无法完美的配合作战。在1942年前,T34坦克相对德国的短管三号、四号坦克,苏联坦克拥有机动、装甲、火力,三围方面的纸面绝对优势。但实战中,苏联的T34集群,却因为缺少电台毫无配合,友车落入陷阱挨打,旁车集体茫然无知。在运动战和行军中,经常发生的战斗画面,就是整队的T34坦克被几辆3号坦克侧击或尾击偷袭,一辆辆地被对手连续射击集火打爆,全队其他车组却因为联系不畅,始终未知,最后遭遇轻松全歼的命运。

相反,少量T34车组如果占据防御阵地,打防御战不需要太多的“友车”配合时,反而可以打出很多经典胜利。

而这个时代的真空管造的无线电通讯设备,根据功率和通讯距离不同,一台的重量大致在15~30公斤之间。体积也极为庞大。装在战斗机上,其重量影响飞机机动性,装在坦克上,体积大量占据 车内空间。相比之下,晶体电台体积小,重量轻(为真空管的十分之一),性能更好,相对于真空电子管电台,前者简直是跨时代的降维打击。——唯一的缺陷,是锗晶本管电台怕70度以上的高温,但这个只要夏季使用时注意即可。

而这个时期的真空管电台,更是价格贵得吓死人的奢侈品。(1941年时,步兵携带电台一台价格大概 是40美元,1937年时会更贵,而苏联产的电台,因为真空管工艺落后,体积更大,比美德的同类产品重一倍有余。)

无论是未来的抗战,还是苏德战争,都需要大量的电台。历史上苏德战争,苏联红军的电台需求量大概是六七十万台左右,而整个苏联在电台产能方面有着巨大的短板,光靠自己的产能,无论如何扩产都是无法解决的。(注:苏德战争时,英美共援助苏联1007万只电子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