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联红军是1944年后靠大量的美援电台才解决问题。李润石主席和斯大林,以及黄克,都讨论过“美援”话题。
苏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在第一年就开始援苏。第一批大量的援助,大概是1941年十一月左右才到货,但主要都是飞机和坦克、粮食这些装备物资——在苏联最艰难的1941~1942年这一年半的战争时间里,这些援助确实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租借法案真正大规模苏联的时间点,其实却是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
“从历史上看,英美两国援助苏联,不是他们好心,也不是他们嘴里的“反法西斯正义”,真正的原因,是希望苏联红军能充当他们的炮灰,大量消耗希特勒的精锐部队。没有苏德战争消耗掉了希特勒百分七十以上的精锐部队,罗斯福和丘吉尔,得死多少人才耗尽希特勒中的数百万精锐德军?”
历史变了。
有黄克相助,苏联红军在未来的第一年战争,肯定不会打得那么惨烈,希特勒几乎不可能完成“基辅大合围”和“兵临莫斯科”两大目标。
而前线一旦旦早早地打成相持战和消耗战,无论是黄克这个穿越者,还是李润石或斯大林,都可以想象得出,丘吉尔和罗斯福,肯定会在“美援”的数量和质量上作手脚,有意地减少援助数量让苏联红军“多死人”,而且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国家是靠不住的!
而斯大林在明白了电台意义后,定下一个目标就是:1941年开战时,一定给苏联红军全部装甲部队和航空兵全部装备满电台。算上步兵所需的电台,这个需求量大概在十五万到二十万台之间,这庞大的缺口,光靠苏联自己的产量和进口都是难以解决的。
而锗晶体管技术出现,则给了苏联和中国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理论上,一立方厘米的锗材料,重约5.5克,足够制造5500支晶体管。哪怕是扣除材料损失等其他原因,只取其十分之一的数值,也够造550支晶体管。大黄克从未来传送上百公斤的锗材料,理论上生产出来的锗晶体管,就足够满足苏联加中国,整个二战时期的晶体需求了。
此时2010年世界,时间已走到2011年,大黄克特地去了一趟俄罗斯,通过虫洞在莫斯科向小黄克传送了整整一百公斤重的锗材料。
拿到材料后的小黄克在第一时间动手,很快就造出了这个世界第一支锗晶体管。而后他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手搓技术传授给了苏联的工人。到了1937年一月月底,在莫斯科斯秘密开始的工厂里,共有三百名女工,拿着显微镜操作在“手搓锗晶体管”,因为技术熟练度的原因,三百名女工工作一天暂时只能生产出约七千锗晶体管,但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熟练度增加和更多的人工投入,到了次年一月时,一月里锗晶体管产量已超过了四十万支。
和后世大批量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晶体管不同,这些“手搓”产品,每一支的放大功率倍率都不同,每支造出来的晶体管,都需要专门的测试性能,然后进行分类归类。用其组装电台时,性能也有所起伏,但比起老式的真空管电台却强大太多了。
靠着大黄克提供后技术、资料相助,到了一月底时,第一批三百台使用了锗晶体管的电台就被造出了来。不算电池,整体重量不到两公斤,试用之后,各方面更是好评如潮。
在这事上,苏联方面对内宣布,锗晶体是黄克领导的苏联专家小组研发的,并向黄克发了一枚金星奖章,靠着穿越者相助,苏联人在电台上完成了“弯道超车”。而后新造出来的第一批二百多部电台,在当月底就通过空运运往中国,很快就装在飞机、坦克、步兵中“试用”。
至于晶体管机密会因为战争中流失而泄露,黄克一点都不担心其“意外”落入日本人或英美手中,被对手仿制。
首先,锗材料的提炼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小黄克得到了母亲传授的全套试验室提取工艺,在苏联专家的相助下,也仅能通过试验室操作,“微量”地生产出零点几克的锗材料——受制于三十年代落后的技术,提取出来的材料里杂质很多,质量也很不稳定,最后还是不得不通过大黄克直接传送21世纪的工业产品。英美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理论基础,最少也要花上几年的时间。
其次,根据二战的情况,就算英法两国有科学家“天才横溢,灵感爆发”,拿到样品后,成功仿制出同类产品,或许反而是好事——西线法国战役时,其实德国军队在西线地面唯一的装备优势,仅仅只是“电台优势”,如果英法联军真的大量装备先进的晶体管电台,希特勒想胜那么容易可没有那样的好事了。
对于斯大林来说,他是巴不得希特勒在法国战场陷得越久越好——法国人居然不到四十天内就战败投降,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仔细分析法国“闪败”的历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除了众所周知的曼斯坦因挥镰闪击,阿登森林突破穿插抄敌后路,古德里安成熟的装甲兵战术降维打击这几个原因外,还有法国内部上下一片混乱,从政府到民间全体毫无斗志,几个关键节点战役,德国总是“运气奇佳”地把把打出“会心一击”的效果.....
私下里斯大林和黄克在反复讨论,复盘法国战役时,黄克也感叹此时的希特勒当真是天命在身,无论是突破阿登,强渡马恩河,还是夺取荷兰大坝水闸,只要有一个节点战役失败或拖延,法国战役就会打成拖延战而不是一个月亡国的“闪败战”。
当时斯大林就问过黄克:
“如果电台产量够,我甚至打算在1940年的冬歇期,向法国人和英国人出口三千部电台武装他们的装甲师,有这东西相助,古德里安在西线还能占那么大便宜吗?”
黄克答道:
“这恐怕有些问题。这个时期的英法坦克,大部分都是双人炮塔甚至是单人炮塔,乘员数量大多是三人甚至两人,四人车组的都很少,拿到了电台的提升也很有限。而这个时期的德国三号坦克,虽然火炮差,但是却是作战效率最高的5人车组。”
黄克到苏联三个月后,随着他在俄语方面的技能逐渐熟练化后,斯大林专门为了他配备了一个全新的半导体团队,首先通过他“海绵吸水”般的抄袭来自后世的半导体制造运用的理论到实验室制造的基础知识。
而这个时期,大黄克进了交大后,仗着“学霸”的特权,他根本就不上课,而是自己拿着课本在图书馆里自学。之所以不上课的原因,却是为了学习更快——被异世界开挂后,大小黄克的在学习速度和记忆、理解速度方面,已远远超过了常人。在他看来,课堂上老师“正常”的讲课速度太慢了,一节课的教授内容含量太小,坐在课堂上听课简直是浪费时间。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他不上课,而是在教室里装好摄像机录下来。事后自己放在电脑上,以两到三倍的播放速度快进播放看。 但更多的时候,却是通过图书馆查书自学,遇上不理解的地方,才会在课后去找专业的老师。
对于大黄克来说,能不能在交大毕业他根本不在乎,关键是要学会真本事和找到未来可用的人材。他虽然没有“好好”上课,但是却加入了学校里的无线电学社,认识了一大堆这方面的爱好者。仗着脑子好,他一边学硬件制造,一边学软件编程,晚上睡觉时,还有另一个自己“跨时空”帮忙消化辅助学习,所以学习进程极快,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自觉完成了一年级的主要课程教程。
-------------------- 第197章镇压黑恶份子 --------------------
1937年的春节,是二月十日。
与往年不同,北平和天津的春节,萧条无比。
鞭炮声少了,商家少了,行人也少了。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过去的一年,那么这个字就是“搬”字。
故宫的文物被大量搬走,学校在搬走,工厂在搬走,两地的有钱人,也在大量地携带家产,搬离平津。
当地的茶馆饭店里,北洋和常凯申时代,贴在墙上的“莫谈国事”的墙纸,在半年前就换成了“防谍防特,人人有责”的标语。四九皇城的爱侃大山的大老爷么,现在也能放心大胆地一边喝着豆汁,一边就着大饼油条,一边神侃着国家大事。
“老张,春节后,东洋小鬼子真的会打过来吗?”
春节前小年夜的清早,四九皇城的某个某馆里,一位身穿马褂,头发花白的老人,泯了一口豆汁,对着对面年纪和他差不多的老人道。
“肯定还会打仗的。我家胡同口的邻居,在北京大学教书的先生上个月已经全家搬走了。走之前他告诉我,北京大学全体搬到西安那儿上课。整条胡同口,那些学生租客全走光了,春节后都不会再租房子了......”
对面的老张一边说着一边叹着气。他在北京大学一带有一套面积很大的四合院,这几十年靠着租房给附近的老师和学生收房租,一直过着还算不错的日子。但从去年十月开始,老张就发现他家的房子“不好租”了。
学生与老师,交房租“最稳定”最不会拖欠的优质租客,他们正在大量地撤离北平,而且明年也将“不再归来”。工人、商人也在减少。受到即将爆发的战争影响,整个平津地区正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到“百业萧条”的状态中。
随着平津地区提前进入战前动员,搬迁、撤离状态,他这样的“老京都人”,立刻就秋风未到而蝉先知。
“真的要打仗了吗?这头上的天又要变了吗?”
老罗叹息着。
“去年时候,这里的天还是常委员长的天,但现在已经变成共产党的天了,等到了明年.......”
老罗无奈地看着对面墙上一角贴着的““防谍防特,人人有责”标语,人小人面临时代大潮冲击时,无力的感觉更加强烈。老张家是“寓公”,而老罗则是开了家小杂货店的“小商小贩”。
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庚子年八国联军进京,大清亡了,袁大总统上台,袁世凯八十三天称帝,“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清”的张勋复辟闹剧,两次直奉大战,五四运动.......
短短的五十余年时间里,这片四九皇城中央之地,上演了无数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年过五十,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二人,亲身经历了清末甲午到民国,发生在四九皇城里的各种风云变化,经历过无数兵匪之乱的两人,心里都异常地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京都之地,绝对是全中国“政治气氛”最浓重的城市,没有之一。
在这儿,人人都“懂”政治,人人都爱“侃”政治,哪怕是常凯申时代疯狂地施展“404”大法,到处贴满“莫谈国事”的标语,也依旧无法阻止老张老罗这样的“茶馆政治局”遍地开花。
去年六月山西战役之后,李润石红军将常凯申在黄克河以北的势力,逐出平津地区后,以半强迫的方式把宋哲元拉上战车后,平津这边对抗战舆论的更是全面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