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节(1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7523 字 2023-03-09

一辆维克斯坦克的造价,居然是二号坦克的6倍以上。哪怕是考虑到这个出口军火价,打个对折,也是三倍。

感觉网上一号和二号坦克的造价有大问题。

另一个让我对一号,二号坦克的网上造价有疑问的地方在于。

二战时,一挺全新的老干妈M2机枪的造价是1200美元。一挺德制的重机枪,造价差不多也要五六百美元。

一辆1号坦克上有两挺机枪,加起来差不多要1000美元,也就是说,一辆1号坦克的底盘,只有五百美元的成本?

就算1号坦克是拖拉机,加上十毫米的装甲,这个五百美元的底盘价,感觉也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一号坦克,到底要多少钱。另一个问题,2号坦克2000美元的造价,相对维克斯的13500的出口价,又便宜得过头了。我觉得二号坦克的真实造价,应当是4500~6600更有可信性。

所以在这里抛砖引玉,询问一下军迷书友的看法。

-------------------- 第205章最后的窗口期 --------------------

“想不到拿下金华居然这么容易。”

“那是因为常凯申的人变弱了,堂堂的中央正规军,居然连这么旧的九连珠都在用,这枪的年龄比我还要大吧。”

刚刚被解放的金华内,叶老虎一边检查手中的枪一边道。他手上拿着“九连珠”,另一个学名叫毛瑟1871/84,使用11毫米的圆头弹。叶老虎瞄了一眼枪管膛线,由于使用时间太长,枪管膛线几乎都磨光了。

他的部下廖政国拿起另一把老套铳,把食指插进去探了探,整个食指尖都轻松地插了进去。他又仔细地看了一下枪身的生产日期铭文,笑道:“这枪可能比我爹都要老呢!常凯申落魄得连这样的烂枪都用上了。”

1936年下半年,随着方志敏回队,中央宣布成立南方军区,以正在浙西南,闽南活动的粟裕游击队为基础,重建了红十军。

拿到了中央授权后,一直在浙、赣、闽三省坚持游击作战的各路红军,全部都被划归红十军统一指挥。

至于历史上新四军的两个有名的大人物:项英和未来的陈大元帅,则在1936年年底的时候,被召回中央,目前正在江北安微地区率领新的队伍——之所以这么安排,一部分是军事原因,更多的却是政治因素。

随着常凯申在福建统治的逐渐崩溃,以及不断地获得外来的军事援助,在金华战役结束时,红十军的正规军数量已突破了六万人。一年之内扩军四倍,此外还有数量接近的地方民兵预备役部队。

“别高兴得太早,真正最强大的敌人,日本鬼子马上就要过来了,他们可不是常凯申的废物部队。林虎三在百灵庙设下口袋阵,天上有苏联同志提供的援助,地上有铁甲车突击,我们以逸待劳,几倍围之,天时地利人和全在手,但那一仗也打得非常地艰难。”

政委周建屏走了过来,以过来人的身份严肃地对二人道。

红军主力长征后,周建屏率独立24师在粤赣边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1935年1月,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3月任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因伤病加重被护送到上海治疗。历史上他要到1936年底伤愈后到达延安,但这个位面,因为黄克的干涉,他在1936年年初就得到地下党的支援,得到黄克提供的抗生素治疗后,提前半年就伤愈归队,而后还跟随林虎三参予了后来的百灵庙之战。

百灵庙战役后不久他按中央指示,带着四百多名参加过百灵庙战役的老兵战士和大批干部,通过海上水路进入苍南,支援粟裕红军,以填补其扩军过速后造成的军官干部缺口。叶飞所部是隶属于红军的第二纵队,周建屏被任命为二纵队政委。

周建屏道:

“今天晚上,除了必须的站岗留守人员外,所有的同志跟着我一起看电影。”

“电影?你是说洋片?”

周建屏严肃地道: “是苏联同志送过来的军事教学片,和日本人有关的。其中也包括百灵庙战役的一些战斗镜头,我们接下来的对手马上就是日本人了。远的话两个月,近的话半个月,日本人马上就要打过来!”

胶片在三天前就运到,先在第一纵队那儿放了一圈,现在连放映机一起,运到驻守金华的第二纵队这儿。

当天晚上,刚解放的金华城内,某个宽敞的广场上,密密麻麻地聚了数千人。一块巨大的幕布被拉在广场中央,而后一台放映机转动场,配合高音喇叭,开始“放片”。

对于现场的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看电影”,播放时所有人都新奇且兴奋不已。

该片是百灵庙之战后拍摄制作的。部分镜头是大战时借助一台黄克带到这个时代的两台摄像机之一拍摄的,有的则借助“手机镜头拍摄”的结果,事后在电脑上剪辑处理后再通过电影摄像机翻拍而成。

但更多的内容,却是战争结束后,参战的红一军的官兵,复盘战斗总结时,部分战士按照上级指示,穿上日军军服扮演日军,模拟教材上的日军战术,以演习的方式进攻红军的阵地,与红军进行模拟战术对抗,全过程通过布设在旁边的摄影机全部拍下。

该片在百灵庙战役结束后半个月就拍摄完毕,而后送入苏联进行加工处理,复制了数份拷贝并配了教学语音。做好的铐贝有共五份,四份送到中国来,余下的一份也正在远东急训的苏军中轮流播放。

红十军是最后收到拷贝的部队,一拿到手后,立刻就组织全体官兵观看学习。

幕布上的画面内容,三分之一是战场实拍,余下的是模拟日军战术的军事演习,边放边有旁白解说。

实战的画面,既有日军凶猛的火炮覆盖阵地的场面,也有林虎三的装甲营集群冲锋,突破日军防御阵地的场景。由于进行过剪辑处理——不少场景其实是事后补拍演戏剪辑插入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战斗画面。

播放时,全军观看的几千号人一片鸦雀无声。播放结束后,现场一阵议论纷纷声。然后由参加过百灵庙之战的红军战斗英雄进行现身说法,再次描述作战时日军的战术。而后电影又播放了一次,第二天各部队的团长、营长带头,组织各部人马召开诸葛会,进行军事讨论,内容全是如何应付对日本人的步兵战术。

在未来的半个月里,这份军事教学拷贝连同放映机,在浙南根据地里到处游动,和他一起播放的,还有一部名为“如何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游击“的军事教学片。该片的拍摄时间更早,是去年六月就拍摄的。具体的内容,就是小黄克把后世看到的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剧情提取出来,结合历史上前三十年“反帝防修”特殊全民普及的诸如“民兵训练手册”、“民兵爆炸物制作、埋设”、“三酸两碱土化工土炸药如何制作”,“鬼子大扫荡时如何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和撤退”,最后做出的长达两小时的军事科教片。

有的内容讲的是地雷爆炸物的制作,有的是进行的简单步兵战术介绍,但更多的却是历史上抗战时期,无数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用鲜血和生命凝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汇总。相关的文字材料早就印刷成书,发放到各个根据地的干部手中学习。但是光有干巴巴的文字还不够,借助电影拍摄播放,第一视角看过后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该片拍好后,后期是在苏联制作完成,甚至斯大林都看过,当时非常喜欢。事后他当场下令苏联宣传部门的人也拍摄几部类似的军事题材片用于民间军事扫盲。

拿下金华后,红十军在浙南的攻势就已基本停止。而接下来的时间全军不但没有休整,反而争分夺秒地开始了撤退准备前的物资转移工作。

“日本人马上就要打过来了!”

随军的宣传队,开始向新解放的地区民众,进行紧急的战前宣传。而浙南地区的一条条河流上,大批的木船在河道里日夜不停地游动的,不断地将海城市的物资运送到后方的龙泉。而后再由龙泉转移入闽浙山区。整个浙南地区的河道里,到处都是装着50马力柴油机拖船空空的声音声音在响动。

整个浙南地区,河运最繁忙的地方是刚刚解放的台州。

台州海门港这儿,一艘挂着美国国旗的五千吨级货船正在停靠在码头那儿。无数身穿暗灰色军服,戴着八角帽的红军战士,正不断地把船上的物资卸下码头,装上推车送到附近河道的轮渡码头上再转运出去。

类似的场面,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天了。这三天的时间里,包括苍南港在内,共有三艘船先后入港,卸下近万吨的物资。

物资的内容,包括军火、炸药、燃油、水泥、炭素钢管、耐火材料,小高炉设备,机床机械设备等等。堆积如山的物资,令接收装备的方志敏都有种被淹没的感觉。除了一条船是从北方南下运来的军火补给外,余下的两条船,却是货真价实的美国货船。除此之外,军火船上还随船过来了上百名的苏联专家。

中央让大批有对日实战经验的官兵乘海船南下加入红十军,就是为了补充他们对日军战斗经验的缺失。

和江北地区不同,北方的红军背靠苏联,有着极为庞大的大后方和军工支持,要顶住日军的“三板斧”并不难。

真正困难重重的,反而是在浙西南开辟根据地的红十军。未来抗战暴发后,他们远离中央,没有北方的军方支援,一切又都只能靠自己,这里未来的战争条件将极为艰苦。所以在淮南战役结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的最后一点窗口期,中央方面正不惜一切代价地往这里输入物资和人员。

美国货轮,自然是杜邦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提供的,一条货轮上装载的全是杜邦公司生产的炸药和发射药,全部用特制的容器密封好运到中国,另一条货轮上则大部分是各种小五金机器、在美国订购建造小型炼铁厂土高炉的必须设备材料。

而去年黄克托张学思在意大利订购47炮时,那十门意大利炮到货后一门不拉的全部转交给红十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