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这时又开始怀念被他们赶出军部的皇道派中二了......
有些东西只有失去了,才会感到他们的珍贵。皇道派傻子这样的背锅侠,真不该把他们清洗得太干净啊!
有月票都投吧,月底了
—————————
-------------------- 第207章 和平谈判? --------------------
第207章 和平谈判?
二十七日那天,通过周密的策划,苏联人通过海运,一夜之间就把一百辆坦克装甲车送到天津,而在同一天,通过铁路运输,天津城外还集结了整整20辆造型奇特的“装甲运兵车”以及十辆自行火炮。
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装甲兵合成部队的武装示威。
走在最前面的是四十辆排成两个方阵行进的T26坦克。
而后是三个二十车方阵的T27轻型坦克。
第三个阵列是装甲运兵车和自行火多炮组成的车队。
当一百三十辆的装甲集群聚集在一起轰隆隆驶过华北的田野,配合天上一批批组队掠过天空的飞机编队,场面震憾至极。
苏联一口气送来这么坦克和装甲车,已经超过了目前红军装甲兵的接受能力,导致红军出现了坦克比坦克兵还多的尴尬。不过这也是故意的,战争一旦爆发,中苏海运必然中断,斯大林多送来的坦克装甲车本就是要作为战略预备队贮存的。
T26早已在西班牙登场亮相多时,但新出场的装甲运兵车,却让有幸出现在现场观摩的外国记者眼前一亮。
英国人:这车子有点象大英帝国刚推出的布伦机枪车,不过体积要大多了。
法国人:有点象我们雷诺的产品,俄国人又在抄袭了。
而眼尖的美国记者则注意到,最后出场的那十辆自行火炮,其底盘似乎和美国出口给常凯申的M2坦克一模一样。
——事实也是如此,红军在淮南缴获的全部36辆M2坦克,刚修理完毕后,就在第一时间被拆除了炮塔,然后换装了一门苏联产的76.2毫米野炮,四周焊上装甲板,顶盖敞开式布局,改装成了自行火炮。如今苏联国内已开发出用T26底盘制造的SU26和SU76两款产品,但是受制于T26发动机(90马力)和车体布局的限制,以美制M2坦克(222马力)底盘造的自行火炮,速度快,改进潜力更大,红军把该车的编号命名为M76。
最先改造好的第一批M76自行火炮,和装甲运兵车一起,通过铁路被送到平津地区,参加了二十七日这天举行的武装示威行军。
淮南战役前,中共这边认为手中的坦克已经够用了,甚至多得超出接收和维护能力。但是斯大林却“极大方”地硬是“多”送了半个轻型装甲师的装备,并秘密派出大批苏联装甲兵加入红军参战。原因就是他想在中国战场,多刷一点装甲兵实战的经验。
相对于德国,相对于T26坦克糟糕的防御力,反装甲能力较弱的日本人是很好的在战场上刷经验礼包的对手。
这批装甲运兵车,是十三日这天,就由黄克通过空间十字架,直接从苏联秘密带到中国的,共有二十辆。
40辆T26坦克,60辆T27坦克,实际造价并不贵——前者大约是一万美元一辆,而后者是空重仅2.7吨,更象武装拖拉机,五辆的造价还抵不上一辆T26,哪怕再加上装甲运兵车,全部造价不会超过七十五万美元.
斯大林非常想看到多兵种混和的机械化部队实战的场景。在知道历史后,他更希望通过这次实战示范,能对英法两国带来震憾,让这两个混蛋国家提前重视装甲兵合成作战,也许能让未来的法国战役产生变数,让德国人吃个大亏。
去年十一月底,斯大林下令开发步兵战车后,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在H巴雷科夫和C金兹鲍格工程师的领导下,仅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了第一款样车。
之所以这么快,因为第一款样车,根本就是 T26坦克发动机中置,散热口改为两侧,两侧各增加一对负重轮,后车身拉长的去炮塔版,全部是在现成的技术和零件的基础进行改进而设计出来的,自然开发速度快到了极点。
其设计创意,是直接抄袭了同一时间法国正在开发的洛林37L装甲输送车的思路——之所以没有使用更先进的发动机前置方案,却是因为斯大林催得急,按法国人的洛林37L的思路是最快最容易拿出成品的手段。
由于是使用成熟的车体技术进行改造,大部分零件生产线都是现成的,去年12月底就造出样车,稍作测试,改进,2月份就开始小批试产,到三月中旬已有六十辆装甲运兵车被造了出来,第一批试生产产品,早就由黄克带回中国参加实战试用。
该车全重十吨,车身有轻型的铆接钢装甲保护,垂直板为9毫米厚,顶盖装甲6毫米,车首正面为15毫米厚的倾斜装甲保护。车辆的发动机在中部,有隔板与前部驾驶舱隔开,发动机的排气管和消音器在车辆左侧装甲板下方。除去司机和副驾(车长兼无线电员)外,后座的舱位挤挤,可以塞入6名步兵。
由于是应急的产品,该车还是有一些的机械问题要解决。不过斯大林催得急,中国战场也需要这批车参予战术测试,于是就被先造了出来。
这个时期,英国已经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即著名的布伦机枪车。该车二战中大部分车辆全是敞开设计,他们曾经开发出带顶盖版的,但是实战中发现这并不是好事:车子中弹后,不利于乘员逃生,所以又取消了。苏联开发这款装甲运兵车,其布局结构和法国同期开发的洛林37L装甲车一模一样——只是后车厢更长,发动机马力更大,载员多了两人。(注:法国的洛林37L被后世军迷常称为最接近步兵战车的二战兵器)
黄克本来也象学英国人一样取消顶盖设计,但是百灵庙之战后,前线传回消息,日本师团大量装备掷弹筒,这种曲射武器对敞盖车体的威胁极大,思量再三后又装了上去,但具体好不好用,只能等前线实战过后再做决定了。
所有步兵战车的后车厢顶盖,都是螺栓固定在车体上面,盖板要拆卸很容易,靠近发动机的位置被开了个方形口,边上安装了一挺轻机枪,需要的话车组成员可以从那探出车体操纵机枪射击。
这款第一代的装甲运兵车,离后世真正意义的步兵战车还差很远,就算是比起未来苏联生产的第一代步兵战车BMP1也远远不如。只能说是临时赶工的应付之作,而真正的类似M113装甲输送车和BMP步兵坦克的产品还在开发中。
这一百三十辆坦克装甲车组成的合成机械化师出现在平津郊外的野地里,加上天上密密麻麻飞过的飞机,瞬间就震憾了全世界,也把驻扎在平津地区的日本驻囤军上下,震慑得不轻。
更骚的情况不在平津,而远东张鼓峰一代,中苏交界的敏感地区,也宣布要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在这一天主动通知日本人“派出武官前往现场观摩”。
之所以用了这么大手的手段,原因却是苏联方面得到佐尔格小组传来的情报,淮南战役后,日本方面把侵华计划又提前了:原计划是四月中下旬发动,提前到四月一日。
目前红军在北方军的军事布局,因为淮南战役的原因,参战各部所处的位置,后勤调配都十分混乱,还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调整完毕。而杨虎城、张学良这些兴冲冲派兵赶去苏北淮南占地盘的部队,也还在路上,同样也需要时间进驻。
时间实在是太缺了!中苏两家这次在华北与远东高调的“武装行军”,正是以武力震憾日军上下,给红军再多争取一点时间。
而在当日,十数列从太原开往平津两地的火车,车上一口气下来了超过两万名红军。从前为了不刺激日军,中共的正规军一直没有正式进驻平津,但在二十七日这,天津城外开始武装大行军时,红军把部队调动到平津城内——其进驻的防区,恰好是不久前南调的张克侠部留下的空白。张克侠虽然座下有两万余人,但所部大都是新召的新兵,大部分训练不足。
不比别处,日本人在华北渗透和暗子布得太多了。红军稍一调兵进入平津,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想要偷袭平津地区的“驻囤军”根本不可能。要在这里开战,只能是堂 堂正正地拉开架势正面强攻。现在这样高调出场,令日军有所谓畏惧,行动犹豫,反而让红军可以较轻松地完成战前的入场布局。
这是一次策划已久,双方互有默契的军事行动,宋哲元已完完全全地向中共低头了,张克侠部南调入安徽,就是为了给红军腾位置——在看到红军只用了八天就把常凯申三十多万主力一战打垮,宋哲元最后的那点胆,都被打没了。
正陪着黄克一起喝茶的他,现在的脑子想的,就只余下“归隐田园当个富家翁”的念头了。
三月二十七日这天,苏联驻美国、英国、法国的大使,向各国首脑发出建议,大致内容是,鉴于目前中国国内风云变化,中日战争的爆发更是处于迫在眉睫的边缘,希望各国能联合起来,坐到桌前,共同讨论一下东亚和平问题。
在这里,斯大林玩了一下文字游戏,把中国问题,中日战争,直接上升到了东亚和平问题这个更个大的范围里。
在送交给美、英、法三国的国书里,苏联以文字的方式,公布了日本人已动员起来的四十个师团的编号,师团长的名单——真实情况是,现在这个时间点,日本国内动员好的师团只有三十个,余下的还在组建中。不过这个属于日本的最高军事机密,斯大林说有,日本人说是谣言,别人也没法去证明真假。
不管英法美三国的人信不信,反正日本军部这边,从天皇到陆相,全体都被斯大林的做法惊得大叫:大本营里有露西亚密谍!——具体的情报,自然是黄克这个穿越者抄袭后世的资料送过来的。而后日本 军部内部为了查明间谍,又是翻江捣海地大折腾了一番。
而二十七日这晚,中共代表在北平六国饭店召集全世界记者,宣布暂时停战,中共和南京政府以现有控制区为界全面停火,并提出“常凯申下台辞职出国,就可以和南京前政府和谈”的政治要求。
此外还有针对南方粤、桂、湘、滇、川五系军阀提出了组建“中国抗日联合政府”的建议。
一边是剑拔弩张,一边却是“和气地要求谈判”,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平津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