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节(2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9646 字 2023-03-09

黄克在玉门油田这儿待了六天,直到空间装备冷却期结束后方才离开,离开时他带走了444吨的成品油料和石油制品。离开时,四号油井被掘得更深,打通高压层开始疯狂喷油。由于早有准备,没有发生历史上的事故。历史上解放前十年,玉门油田总产量为52万吨。而这个位面,负责油井的开采的苏联专家估计,光是今年,当地油井的产量有望超过二十万吨,影响其产能的,只是运输和炼油厂的炼化能力。(注:历史上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

而后黄克驾机,在北方几处交通不顺畅,不靠铁路的根据地中心转了一圈,送去其所需的油料。空间十字架的存储空间已增长到五百八十立方米,但是重量上限一直不变,完全冷却周期一直保持在6天左右,每天恢复约六分之一的收放功能。

西宁、临夏、天水、汉中、重庆,几个地方一路飞过去,送去油料和石油制品。玉门出产的石油制品在四川这儿很受欢迎,黄克在重庆待了一天,送出物资后又带走一些川中的物资,而后掉头直飞包头,三天里在中国西北飞了一个大圈。

和火热的正在疯狂大建大生产的玉门、宝鸡不同,塞北之地包头这儿,驻守当地的红军在百灵庙战役之后,除了必须练兵外,余下的精力都是在修路——修建从包头到蒙古边境的公路。

从新疆中苏边境到宝鸡的这条“国际交通线”,距离实在太远了,包头到外蒙古的陆上交通线,算上中间绕路的,全程也不会超过三百公里,这才是最短最佳的国际交通线——历史上这条交通线之所以没有被启用,原因却是日军早早地控制了河北并很快拿下绥远,攻下包头。

但这个时空,情况有所不同。

百灵庙战役之后,红军从冬天起就抓紧每一分钟时间疯狂地在草原上修路,整个冬季,从美国进口的几十蒸汽压路机工作的声音,就一直在空空空地在蒙古高原上空响个不停。这些旧款的烧煤的蒸汽压路机,在美国早就被当成文物要淘汰了,但到了中国后却重获新生。

当林虎三这边在努力地修路的时候,外蒙古境内,苏联方面同样也在组织人马修路。他们不但修路,还正在紧急新建从西伯利铁路到中蒙边境的支线铁路。

——不比后世的水泥公路,历史上这个时期所谓的修路,其实就是铺上石子,填平坑洞,然后压路机压实。这中间别说倒水泥了,连浇柏油都算是“奢侈”高档货。目前整个西北,也只有玉门一带和延平地区,由于“产油”和“炼油”的原因,周边的公路才造成柏油路,其他地方的路都是这种性质。

战争时期,往往一队卡车开过,路面就被压得乱七八糟。——这种劣质到极点的公路,修建其实很容易,关键是养护。一般情况就是几十公里设一个养路队。红军现在外蒙的这条对外公路,就是这样处理的:一队运输卡车队开过后,各个节点的养路队立刻开着蒸汽压路机出来修补被损坏的路面。

斯大林这么热情做这个事,不光是“卖肝援共”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无法避免的苏德战争作准备——李润石莫斯科之行时,他明确地告诉李主席:苏联未来几年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就是最迟在1940年十二月之前,一定要把日本人赶出东北,彻底解决苏联在东部的危机,这样他就能集中全部的精力于西线。

在这样的大前提前下,在蒙古修建铁路的战略意义立刻就尽显无疑。黄克离开太原前,黄克得到的消息是:远东这边,苏联刚刚在当地针对“外国人”进行了一次“大肃反”。(注:历史上大肃反期间,苏联据说在远东肃反的华人超过了八千人。)

肃反间谍其实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修建这条铁路需要劳动力。契卡的人完全是“不分黑白”地在当地抓了上万精壮劳力,然后送入蒙古,疯狂地大修铁路。在这过程中肯定有大量的日本特务被抓过来修铁路,但更多的却是无辜的平民。但身为“现实主义者”的斯大林,做事有时就是这么野蛮粗暴。

当黄克到达包头,送出部分油料时,他在包头这儿,看到了近百辆的吉斯6车队,正从北方驶入包头。

车上装满了苏联支持中国的物资——其中有一部分,正是不久前常凯申在欧洲采购,然后“神秘失踪”的那条船上的军火,现在通过这条外蒙公路,被运入中国来了。

黄克注意到,每个开车的都是俄国司机,容貌都很年青——已经动员起来的苏联,决定在最后四年里,前面两年的军工生产的精力,就是在放在卡车生产和航空铝锭的囤积上。至于1937年的坦克生产计划,大部分已经暂停 ,其产能都被用于转产运输卡车。

这些开着吉斯汽车的俄国司机,几乎全是新手。他们把物资送入中国后,不会马上回去,而是连车带人将在中国服役一段时间。除了车上的物资外,卡车本身也是苏联人的援助物资之一。

作为红军在北方物资中转站,油料的消耗自然极其巨大,黄克在这儿一口气卸下的一百吨汽油,其实也只够这支由蒙古进入中国的车队补充几次的。

黄克到达包头时,并没有遇上林虎三——他现在人在归绥,正和傅作义待在一起。包头连接蒙古交通线的开通,意味着这里未来必定是日军重点攻击的对象。

日本人要切断这条交通线,要走的进攻方向,自然顺着铁路进攻。傅作义控制归绥,必定是其第一打击的对像。

百灵庙战役时,傅作义主动派出部队北上支援红军,那一战过后,双方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就象对待二十九军一般,红军对傅作义也是持努力地争取的态度。

PS:这一章稍有些枯燥,大家忍一下,这只是迫不得已的过渡

-------------------- 第212章傅作义的改变 --------------------

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必然有着某些特别出色的地方。

在晋绥军的将领中,傅作义是极少数“极洋气”,能跟得上时代变化,并主动地追求军事技术进步的将领。

早在红军到达陕北前,他就在力所能及地情况下,给自己在绥远的部队组建了两支装甲车队。历史上的百灵庙大捷,就是他以装甲车为先锋,突袭百灵庙成功。

而在这个位面,在百灵庙战役之前,红军这边为了争取傅作义,就主动向他提出要求,双方进行军事交流。百灵庙战役后,更直接送给了傅作义两辆缴获的维克斯坦克用于装甲兵训练。送坦克的时候,红军的代表告诉傅作义:未来还会更多。

而到了1937三月的最后一天,在张家口火车站这儿,早已等候在这儿的傅作义,一下子接收到了整整十辆的坦克:两辆维克斯坦克,八辆加装了机枪塔的T27坦克。

在国军将领中,傅作义早年和奉军交过手,当时的对手是奉军的FT17雷诺坦克,“铁甲车”在战场上虎啸称王的场面令他印象深刻。

在那之后,傅作义就一直想拥有自己的坦克部队,可惜家底单薄的他,哪怕到了执掌绥远时,也掏不出钱来养自己的战车部队——只有两百万人口的绥远,养五万大兵就已极吃力,哪里用得起坦克这种烧钱货。

百灵庙战役之后,红军赠给傅作义部两辆维克斯坦克时就已经让他欣喜异常,而这次对方一次送上十辆坦克的大手笔,更是令傅作义在感激之余,心里同样感叹万分。

“真是大气魄,李润石和阎长官、常凯申都不一样啊!”

山西战役后,晋绥军失去了太原这处军工基地,武器补给大成问题。傅作义为首的“新晋系”,差不多是被红军用枪顶着脑门加入“北方抗日联盟”。但接下来的日子里,身为“盟主”的红军这边,在享受“盟主”的权力的同时,对盟主应当承担的义务,也一点都没有放水。

常凯申对付“杂牌”的态度,是能坑就坑,军火军饷能不给就不给。而傅作义在百灵庙之役后,却不断地从红军这边接收到转移过来的装备补给,其中包括12.7毫米反坦克枪,37毫米步兵炮,以及整整十二辆的坦克。

因为百灵庙之战,林虎三和傅作义在过去半年里多有来往,双方结下的“友谊”。接触得越多,傅作义就看得越明白。

“常凯申,绝对不可能是李润石的对手。”

只是看得越明白,傅作义心里,却越是矛盾——矛盾的起因,还是在于他一直无法超脱自己内心“军阀”思维的本性。

“我知道共产党的那一套是不错,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啊......”

阎锡山完蛋后,晋绥军残部根据协议,占据了晋北、小半个绥远,再加上张家口,组成了“新晋系”,众人推荐实力最强的傅作义为共主。

那些从太原和临汾退出的晋军残余,主要势力的核心晋北的大同一带。

那些人身上旧军阀身上的暮气比傅作义要重得多,傅作义指挥不了他们,双方表面一体,实际上却是迫不得已下的被迫抱团取暖。他们和傅作义看似“孟焦”关系,但实际上双方行事风格相差很大。

傅作义自己的部队,行事风格和红军极为相识,纪律好,不扰民。巴彦淖尔之战后,在看到连张学良都在玩土改后,他正准备在今年也搞土改——不搞是不行的傅作义占了归绥和张家口两地,手上有兵五万人。傅作义一方面严肃对军纪,对百姓好,一方面还要讨好当地的士绅,但是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

两面都想讨好的结果,就是“钱”肯定不够用。当初杨虎城想搞二五减租,最后都发现这是“脱裤子放屁”两边得罪,弄不下去,傅作义的尴尬也是如此。经过一个冬天的“长考”,他现在已经下定了决心。

傅作义部大半是晋绥军出身,晋北晋南两地出身的官兵都有。过去的冬季里,部下多有人马在趁着冬季回山西过春节与亲人团聚。开春前返回后,也带来了两地不同的情报。

“红军控制区那边土改后,家乡的人都很开心。税赋轻,没有士绅收刮,红军还组织了医疗队下乡,有病治病,各种送药。”

“宁武、原平、五台,往北全是我们晋人统治,南边的忻县那儿,全是红军控制的。两户村庄,隔着一道山梁,相差几里地。过年时候,北边的村子,冷冷清清,家家户户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老样子。南边那边,杀猪杀羊分肉,开开心心。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原因是红军那边土改了,不要给地主老爷交租了......”

回乡过春节的部下,带来的全是类似的消息,

晋南,晋中土改了,晋北的农民在新年时,个个都南望翘首渴望红军北上解放,土改分地。

张家口换包头后,包头那边土改了,而且还分地了!不少大量的归绥地区的农民,都在一个劲地往那里跑,

河北这儿,保定、石家庄一带的东北军控制区也土改了。曾经名声极臭的东北军,一夜之间在当地民众心中也形像大变,咸鱼翻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