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节(2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7810 字 2023-03-09

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天更新了一万一千字,求月票了。先休息一下。

-------------------- 第220章做大事而惜身的雍仁 --------------------

T28坦克的履带在黑山白水平原上滚动着,这款正面装甲最厚处达五十毫米(主炮塔),拥有三个炮塔的“多炮塔圣物”身边则跟着一大片强行加厚了正面装甲,“阵地突破型”的BT7坦克。

不停地有炮弹打在这些坦克身上,但是几乎所有的炮弹都被其装甲弹开,或留下无伤大雅的浅坑,只有少许击中履带的炮弹,方才有可能靠着炸断履带的战果达成阻止其前进的目的,但比其超过百辆的庞大数量却微不足道。

每辆坦克炮塔上,都还外挂着两到三名车载“骑兵”。

挡在这波钢铁波流面前的反坦克阵地,很快就被其轻松地碾过击穿。

这批重装甲坦克身后缀着几十装甲运兵车,靠着重型坦克为盾,突进到敌方阵地前沿时,所有坦克先是“不分清红皂白”地往日军阵地上胡乱发射一波反步兵跳雷。

黄克设计的反步兵跳雷,射程在10~200米之间,但在实战中中国红军这边通常把射程都定位在八十米以内——主要是为了节约弹药,提高杀伤效果。而苏联方面的运用则土豪粗暴得多,完全就是把这东西当成是一次性的覆盖敌方阵地的“小型火箭弹”来使,通常都是使用最大射程装药,坦克在200左右的最远距离就开始发射。

一波跳雷雨覆盖敌方阵地的同时,重装甲坦克突入日军阵地,装甲运兵车跟上,攻到敌方阵地前沿后,车载步兵纷纷从车上跃下,拿着波波莎冲锋枪和战壕里的守军对射。期间时不时地有不要命日军敢死队身捆炸弹扑向坦克,却被这边坦克护卫手中的波波莎冲锋枪轻松扫倒。

T28这款多炮塔神教的圣物,因为黄克的出现,大部分都都遭受了拆除炮塔,改造成自走榴弹炮的命运。

但是因为远东战争的需要,已造好的二百多辆T28,却有四十辆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充当“重装甲突破型坦克”被扔到了远东战场来发挥余热。

苏联红军在远东有两个重点进攻方向。西边就是满洲里,而东边则是张鼓峰方向。因为地形原因,张鼓峰的山地地形,T28难以展开,所以全部的T28都放在了满洲里战场,承担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用于突击对面日军布设有大量反坦克炮的坚固阵地。

和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不同,此次作战前苏联红军对日军已经挑衅了超过四个月,彼此间的战斗,完全就正面硬对硬,毫无花哨投机可取的阵地攻坚作战。

通过黄克,斯大林对日本人在手中的底牌了如指掌,尤其清楚他们军队里武器配制的弱点缺陷。T 28坦克在远东,只要不出机械故障,在战场上就是无敌的存在。(注:T28全重大概28吨,在37年是可以算重型)

实战中,T28虽然在突击日军阵地时不停地出机械故障,各种掉链子,但是每一辆能正常开到日军阵地上的T28,都是对方反坦克阵地噩梦——当然,他们最大的敌人始终都是他们自己。

日军性能糟糕的37毫米反坦克炮别说是针对T28了,就算是面对加厚装甲的BT7坦克,也几乎难以破防,完全就是“敲门环”。

一辆挂着两根天线T28坦克在突破后的阵地上停了下来,这是一辆指挥坦克——不过战场上所有的苏联坦克,全都外挂着两根天线,其中另一根是假的。这是从中国学到的经验,让指挥车不会因为“与众不同”而遭遇敌方火炮的重点照顾。

朱可夫从炮塔里探出脑袋,拿着望远镜看着几百米外正在溃逃的日军。在他所在的T28坦克身边,大量的轻装甲高机动的BT7坦克仗着高速,不断地越过他的指挥车,追击着前面溃逃的日军。

朱可夫的头顶上,时不时的还有I16战斗机从天空上飞过。而在他所在坦克的不远处,有一架被击落的日机残骸正在起火燃烧。朱可夫指挥的坦克集群在满洲里疯狂突破时,两国空军的飞机也在上空激烈交手。

这个时期苏联 空军和日本陆航水平半斤八两,但是苏联人却有很大的数量优势,而更大的优势却来自无线电协同作战,轻巧的晶体管电台让苏联空军在空战中占了极大的便宜。

斯大林对远东战场的重视,远超外界的想象。光是投入远东战场的飞机就达千架,坦克、自行火炮总数更是超过了两千辆,汽车五千辆,一整个冬天都在不停地囤积弹药。而苏联装甲兵和空军中“训练最好”的精锐几乎都被调到这里来了。

只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从满洲里攻入东北的苏联红军,就轻松地击穿对峙战场上日军第十师团设下的三道边境防线,突入距离达三十公里之多。

西线指挥满洲里作战是朱可夫,第一天苏联红军就在这处战场上投入了超过六百辆坦克大手笔——要不是斯大林要朱可夫“练兵为主,稳扎稳打”,苏联红军第一天的战斗,可突进的距离会更大。开战前,朱可夫仔细地阅读了发生在中国淮南战役的战术总结报告,今日之战也是他第一次指挥大规模的空地装甲集群合成作战。

“日本人的部队作战很英勇,但是他们的反坦克武器太落后了。”

当天晚上,朱可夫向莫斯科发报,他突击的部队已经深入东北国境五十公里,围住了日军半个师团的部队,靠着大量坦克的穿插切割,目前正在进行围歼作战。

被调到远东担任对远东军区作战司令前,斯大林特地把朱可夫叫到莫斯科,最初他以为只是简单的作战支援(中国)的任务,,但和斯大林见面后,对方一开口就让他大吃一惊。

当时时间是十二月初,斯大林把一份远东军区部队的现状报告扔到朱可夫面前,朱可夫拿起一看,顿时大吃一惊。

全是远东军区的苏联红军内部各种不良问题的报告。

“朱可夫同志,布柳赫尔担任远东红军司令员期间,把那里搞得一团糟糕!去年下半年我已经派人进行整训了,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朱可夫很惊讶地发现,大清洗期间,总是喜欢“粗暴”地下达指令的斯大林,这次反而细心和气了起来,主动和他说明完成任务将要面临的各困难困境,然后话风一转,就提到了会在三到四个月后,在东北发动“轮战练兵”的战略目标。

按斯大林的设想,未来的一年里,他将在远东中苏边境,以长时间的“低烈度”战争的方式,进行实战练兵。为此给朱可夫提出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攻入东北后,把战争前线严格控制在深入中苏边境约100公里的范围内。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练兵练兵!不光是要借助这场低烈度的战争练出一大批老兵,更是需要借助这场战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前线军官!”

“时代变了,朱可夫同志。全世界军队现在共同面临的问题,都是现有的战术总是落后于军事技术的飞速进步!随着坦克和飞机性能的高速提升,又到了军事战术需要淘汰和革新的时代了!每逢遇上这样的变革时代,谁能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提前总结出最适合的战术,谁就是这个新时代的胜利者!”

“我不在乎你们损失多少辆坦克,我允许你们在接下来两年的战斗中因为试验新战术而打败仗!你可以在这里试验所有你可以想出来的坦克军作战战术!”

朱可夫到达远东任职并作战前准备的最后四个月里,斯大林满足了他提出来的所有要求:更多的卡车,更多的Su76自行火为炮,给所有的坦克全部换上新式的晶体管电台......

“难以想象,苏联和德国的全面战争,真会的在四年后爆发吗?”

朱可夫当然知道斯大林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斯大林坚持认为四年后苏德会有一场大战——实际上这个时期,大部分的苏联高层都认为这是有点过度反应,原因是现在的德国虽然反共反动,但是他们有多少家底,苏联人其实很清楚。他们的军事实力真的真很弱:才刚刚开始义务兵役制,今年四月才刚刚制造出第一辆3号坦克样车。希特勒举行阅兵式时,全是1号坦克这种玩具在撑场面。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是朱可夫对于斯大林“未雨绸缪”,提前在远东开战,边打边练,提前解决东部危胁的战略方针还是非常支持和“喜悦”——对于军人来说,战争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朱可夫拿着望远镜努力地扫视战场,他只找到了五辆日军坦克的残骸——全是体积矮小的豆坦克。

第一天作战时,他并没有遇上日军的装甲集群——历史上日本人要到1938年才开始组建大规模装甲集群,而真正意义的战车师团,却是要拖到1942年才开始组建。在这之前,日军的坦克也是分散开来服务于步兵的。

“那个叫黄克的中国人提供情报很准确呀,日本人果然没有象样的反坦克武器,这辆T28的装甲,有些过厚了!”

朱可夫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坦克,参战的T28坦克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落后的悬挂系统,他的座驾是在这一天的进攻中,乘座的第三辆指挥坦克了。该款坦克的损失皆来自自身原因,全是机械和发动机问题,其在战斗中却无一被对手击穿。朱可夫的前两辆指挥车,都是这样损失的,战斗中的损失只有两辆是被对手用“人弹”击伤。

此外,亲自跟着坦克参加实战的朱可夫,也亲身地感觉到2人炮塔在作战中一堆的低性效问题。好在斯大林同志有先见之明,正在开发的坦克,全部强制要求必须是三人炮塔。

——————————

当朱可夫指挥的第一波,十万大军,六百多辆坦克组成的装甲合成部队轰隆隆地驶过满洲里边境,攻击入北满的当晚,关东军总部这边正处于全面的混乱中。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手上,积满了南北两线雪片般飞来的请求支援的电报。

满洲里方面,直面苏联坦克装甲军猛攻的第十师,一天的时间就被打崩了,一半的部队被击退,一半的部队被切割包围。皇国的陆航和苏联空军在东北上空激烈交战。由各地回报统计的数字看,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出动的飞机架次就超过千架,其数量之庞大令人恐惧,各种“请求援军”、“请求战术指导”之类的电报文充斥着关东军总部。

植田谦吉很清楚“满蒙生命线”的重要性,尽管这个时期南线的田代皖一郎疯狂地求援告告急,天津地区的驻囤军半天内就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也无法阻止植田谦吉把全部的十二个师团调往北面。在南面叫得甚急的田代皖一郎,只得到了就近的第五师的支援,以及百灵庙战役损失惨重,正在后方修整尚未完全恢复的第六师团。

未来一星期里,南线这边田代皖一郎目前能获得的最大兵力,大概也就是二十万人(一半是伪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