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节(2 / 2)

从1935到2020 半只青蛙 7653 字 2023-03-09

北一辉身体一震,点了点头。

“李主席,你很看重他,对他用心良苦啊!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会告诉他一切的,我向他传授我的人生体会时,我也会重新剖析一下自己......”

-------------------- 第239章互相为师 --------------------

五月的清早,太阳刚出来。地里,刚种下不久的苞米和高粱,吸饱了露水,正迎着朝阳茁壮成长。道旁村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正从土黄屋顶烟囱里飘起。

黄克和北一辉到达的地点,是二十天前的旧战场,唐家村。

作为剿灭第五师团一役时最后一日的战场,唐家村早已被炸为一片废墟,写着此处距通州的三十五华里的那堵墙,也早就在战争中挨了炮弹,化为一地的碎砖。

通州战役结束,华北日军被迫进入全线收缩期,集体退回唐山以北,重兵于唐山和山海关之间的冀东地区。至于香河以南,京津运河以北之间的区域,包括塘沽地区,全部放弃。

到1937年为止,整个河北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就非常地突出了。清末时,大量的山东、河北居民“闯关东”,就是这个原因。“只有封建时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中国,要养活四亿五千万人,其实已经到了土地承载力的极限。加上连年战争,水利设施根本就没有,一切靠天吃饭,36~38年又是全中国的欠收大灾年。

人走了,地却不能浪费。实际上日本人一走,当地的农民就以极快的速度返回,然后抢农时抢耕抢种。河北春耕的时间点,其实就是四月底五月初这段时间。因为前面的战争已稍误了农时,所以这段时间,整个通州平原都异常忙碌。不光是农民在抢种,军队也下地帮忙。李润石主席已打算进行土改,不过通州地区土改的时间,将会在春耕结束后的农闲期进行。

黄克和北一辉,是以“技工”的身份,来到唐家村的。作为联军和日军反复争夺的战场,通州平原地区和别处稍有不同的是,战争结束后,大片区域残留下来了大量的地雷。

地雷战,是因为黄克给这个时空的抗日居民带来的发明。通州战役前一年,平津地区用一年的时间积累生产了超过二十万枚劣质地雷。大战时,这些地雷在几天时间里被大量埋入当地地下。

当时,为了抢救坂垣师团,日军的第一第六师被迫强冲红军布下的地雷阵,有近十分之一的伤亡(基本都是受伤)全是那些劣质的大粪地雷造成的。

地雷好用是好用,但问题是事后的残留清除就成了大问题。战前,考虑过地雷的残留伤害,红军严令埋雷布下地雷阵时,一定要绘好大至的布雷图以便战后清理。但大战中,交战双方疯狂地动用大炮互轰,许多地区的地形全都变了样,甚至连当地居民都难以认出。

战后的排雷工作就成了最大的麻烦。部分能辩认的区域,埋下的地雷被起出收回准备未来再利用。但那些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区域,就只能人工一点点地排雷。但这既危险又耗时。——其实黄克在设计这些劣质地雷时,就考虎过未来排雷的因素。劣质雷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封性很差,埋在土里,过不了几天或者下场大雨,受潮失效的可能性极高。如果不管,埋在土里几个月后,基本也就都失效了。可惜为了抢春耕,却不能等到大雨。

黄克这次从苏联赶回时,就带了二十几套临时赶制的扫雷犁,然后装在坦克或拖拉机上,开始进行压发式或翻挖式扫雷工作。

如果是欧洲的那些威力强大的地雷,普通的压发式扫雷犁扫不了几百平米就会被炸坏。好在黄克设计的这些“土作坊”产的“大慈大悲只残不杀”雷,威力极小,本质上不过是超大号的爆竹,一具扫雷犁可以使用很久。

当黄克和北一辉乘着运送材料的的吉斯卡车到达唐家村,一路驶过,两边时不时地传来爆炸声。黄克和北一辉站在车后厢垫起脚时,远远地看到南边靠河岸的地方有辆去掉炮塔的坦克正推着扫雷犁在那儿不断地把地下的泥土翻出地面——大战时红军埋下的都是反步兵雷,埋层很浅。那种翻发式扫雷犁比压发式的优势在于,“翻”过之后,土地也被锄松了,既可以把暴露出来未炸的地雷收回,然后直接播种耕种。当然缺陷也是有的:需要更大的发动机马力,以及需要人工检验翻开的泥土。

通州战役已结束了半个多月,但道路两旁,依旧大量残留着战争留下的创伤。马路上的弹坑已被填平,但马路周边的地上,却时不时地可以看到深浅不一的坑洞,以及正在野地里捡拾金属弹片的平民。——尽管先前军队已经打扫过战场了,但是总有遗漏。这些回收的金属,事后官方都会收购,对平民来说,也算是不小的一笔收益。

战争打赢了,守住战场,许多损失都有办法补回。打输了,丢光一切,就什么都没有。通州战役结束后,红军手中拥有的各型火炮数量就猛增了不少。战后经过抢修和回收,真正永久性不可修复损失的坦克,其实只有二十余辆,反而因为 缴获修复了大量日军的豆坦克,坦克的总数量反而微增了一些。

两人所乘的车上,并不只有他们,车上还跟着数名警卫战士负责安全。车子从通州开出时,这些战士坐在摇晃的车上,正翻看着识字贴习字。他们翻看的识字贴是用普通的草纸制成,纸质很低劣,巴掌大的一张纸上只写了几个大字。一册有十几张纸,战士们记下后,有时大解时就把纸撕下用了......

黄克看着这一幕,问道:“北一辉君,看过三国吗?”

“当然读过。”

黄克所说的三国,当然是指《三国演义》。

“你知道三国时,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区别吗?”

北一辉想了想,答道:“我看三国时,前期、中期给我的感觉,是英雄满地,但诸葛丞相死后,英雄却是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英雄会越来越少?”

北一辉想了想,反问道:“你是说罗贯中的小说还是真实的三国?”

“都差不多,我觉得答案是一样的.....”

“......”

北一辉愣了愣,一下子被黄克问住了。不过他也是机敏之人,静思了二十多秒后,突然想到当初和黄克会面时,黄克对他说过的:满清灭亡时,人死得太少的惊天言论。

“人死得太多了!”

北一辉叹气道。

黄克点头道:“没错,是人死太多了。所谓的英雄豪杰,在太平盛世时通常只是比较聪明的“普通人”。但是聪明人的诞生,其实是讲机率的。学校里,一百个学生中,能称之为聪明头脑好的,其实不过十来个,能称为意志坚定,吃得了苦很坚韧的,数量同样极少。聪明,或者坚韧,有其一,这就是人材。二者兼有,就是人中豪杰。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混饭吃的普通人,平庸人,他们既不聪明,也不坚韧。更多的时候,很多人却都是要用鞭子抽打才会前进的——平庸的懒人。”

黄克说到这里时,北一辉突然理解了李润石主席为何说黄克“精英主义思想”太过严重,是个“聪明而傲慢”的人。

“你好象离题了题。”

北一辉帮黄克把差点歪了的楼拉了回来。

“三国前期人材辈出,那是因为十常侍和董卓之乱前,整个大汉人口依旧是在巅峰,大量的因为门阀压制而不得志的英杰人材,在乱世之中得到了发挥自我才华的舞台——这就是乱世出英雄之说。因为乱世只讲能力,不讲出身。没有能力,出身再好,在三国这般养蛊的乱世,最后也不过是如袁术、袁绍一般,成为他人口中的鱼肉。”

北一辉已悟到了后面的答案:“三国中后期,值得青史留名的英雄英杰,越来越少了。原因就是人少了——十不存一!”

“不光是人变少了,因为常年战乱,各地书院学堂大量被毁。再天才如牛顿,爱因斯坦,如果没人教育,也只是一个放牛娃。自然也影响了中后期英杰英材的诞生率。看三国演义,前期时,关张赵马黄,关张赵出自民间,类似他们这样的平民英雄,满地皆是。到了中后期,那些所谓的名将,哪一个不是世家子弟后代?”

北一辉仔细想了想,一拍大腿,点头称道:“果然如此。”

他把目光看向了随车正在习字的警卫,叹息道:“我曾听说李润石主席未上过一天军校,一切军事知识皆是三国水浒中习得......我也读过三国,却未曾读出如此多的道理。读书却未读懂,真是羞愧羞愧。”

其实黄克也没有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上面所说的道理,他纯是因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读到了大量后人总结出来的精髓,不需要象主席那样,一本本地去悟,可以直接“抄”答案。他在外人眼中的“聪明天才”,相当高的比例,就是因为他接受的知识范围范畴之广,甚至可以说远胜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遇上暂时不解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另一个自己相助,上网广发英雄贴,向三山五岳的英雄豪杰寻求相助。

北一辉想向李润石主席学习,李润石却叫他跟着黄克走,一半是让他向黄克传授自己的人生感悟,另一半,却是黄克在看日本的问题上,很多时候甚至比李润石本人还要透彻——原因很简单,这个时期的主席,研究日本也才刚刚开始,并不象黄克那般,知道一大堆日本的各种历史典故和史实。即使天才如他,也是需要时间和机会去积累知识和讯息材料的。在这一点上,黄克有未来自己的相助,又有无数网上健盘侠反贼为辅,他的背后可是有成百上千个键盘侠妖孽在替他查资料和出谋划策。

“所以主席才一定要求每个战士,有机会都要读书习字。普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普鲁士人和日本人都是胜利在小学生的课堂上。”

黄克和北一辉扯到这里时,车子已到达唐家村附近。

唐家村前的那条河,在当地名叫清水河。河上的桥梁,在红军全面反击时,被撤退的日军主动炸塌。战时红军在河道的浅狭处架了浮桥。两人随车过来时,却是运送造新桥的材料和工具。

新桥就建在旧桥的遗址边,建造手段简单而粗暴:河道上打桩,造了个钢筋混凝土石墩作为中间连接点,然后河道两岸各搭上数根从塘沽那儿拆来的铁轨作为横梁,焊接好后,铺上木板就可以通行。由于钢轨的承重力极强,理论上这种简易桥甚至可以直接通行二三十吨的坦克。(注:这种情况坦克其实是用履带在钢轨上走,有很多老照片可以看到这种过桥手法)唐家村所在的位置战略位置很重要,在这里修一座承重力强的铁梁桥很有必要。黄克和北一辉随车过来时,车上装载着的就是焊接的机器材料。

现场准备工作已经做好,设备到位后,黄克亲自下场,拿着电焊枪和面罩开始噼里啪啦地焊接。

电焊并不是轻松的活计,即使有面罩保护,也是很伤眼睛。只是黄克仗着自己惊人的感知力,实际焊接时都是闭着眼睛在工作,戴个面罩纯粹为了防止飞溅的火星。桥梁焊接容错率要求很高,这个时期的中国没有多少焊接高手,所以黄克亲自动手。

北一辉虽然不通技工的活,但事后看过黄克焊接的零件,即使是外行也一眼就看出每一道焊接缝都漂亮得象艺术品一般。就连边上的苏联专家,也对黄克技术赞不绝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